(1920—)女,作家。本名潘佛彬。原籍江蘇,寄籍遼寧。抗戰期間,入關求學,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外文系。曾任職於重慶海關總署、新疆省女子師範學院。後舉家去台灣,於1964到1981年間,先後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編輯與總編輯。50年代初開始創作,被稱為當時台灣“風頭最健”之女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佛彬
- 別名:潘人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省法庫縣
- 出生日期:1919年2月28日
- 逝世日期:2005年11月3日
基本信息,成長履歷,文學生涯,個人榮譽,作品列表,兒童文學,小說,相關介紹,
基本信息
姓名:潘佛彬(女)
筆名:潘人木
生卒:1919年2月28日—2005年11月3日
籍貫:中國(江蘇省)
出生地:遼寧省法庫縣
成長履歷
1919年,生於遼寧省法庫縣賀爾海村。
1942年,在重慶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後更名南京大學,並在台復校)外文系。畢業後供職於重慶中國海關總署、新疆女子師範學院。
1949年,遷居台灣,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1965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編輯、總編輯。
1981年,退休後在台灣英文雜誌社主編《世界親子圖書館》。
2005年11月3日下午二時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八十七歲。
文學生涯
潘人木1950年代初開始創作,被稱為台灣“風頭最健”之女作家。
(1)1950年發表中篇小說“如夢記”,獲中華文藝獎第一名。
(2)1952年出版長篇小說“蓮漪表妹”,獲文藝獎金委員會的高額獎金。
(3)1965年,潘人木開始發表兒童文學作品,作品題材豐富,有兒歌、童話、兒童故事、兒童散文等,此外尚有譯作。
個人榮譽
(1)《如夢記》(中篇小說):全國文藝創作獎
(2)《漣漪表妹》(長篇小說):全國文藝創作獎
(3)《馬闌自傳》(長篇小說):全國文藝創作獎
(4)《冒氣的元寶》(兒童讀物):教育廳最佳寫作獎
(5)《小螢螢》(兒童讀物): 教育廳最佳寫作獎
(6)1962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7)1990年獲信誼文教基金會幼兒文學特別貢獻獎、
(8)1995年獲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資深編輯獎
(7)1996新聞局小太陽獎最佳翻譯類
(9)2000第二十屆楊喚兒童學學特殊貢獻獎
作品列表
兒童文學
《二人比鐘》(國小教材)
《圓仔山》(與曹俊彥合著),台英出版社
《咱去看山》,台英出版社
《龍家的喜事》,信誼基金出版社
《小胖小》,信誼基金出版社
《走金橋》,信誼基金出版社
《數數兒》,信誼基金出版社
《小乖熊的兔兒爺》,信誼基金出版社
《拍花蘿》,信誼基金出版社
《丁伶郎》,三民書局
《老手杖直溜溜》,麥田
《龍來的那年》,幼翔
《鼠的祈禱》,民生報
《潘人木兒歌集》,民生報
《牽我、看我、拍我、數我、誇我》,國語日報
小說
《如夢記》,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中篇)
《蓮漪表妹》,文藝創作出版社, 1952(長篇,1985年改寫後由純文學出版社重新發行,2001年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
《馬蘭自傳》,1953(長篇,1987年改寫後,書名改為《馬蘭的故事》由純文學出版社重新發行)
《塞上行》,1957(長篇,中華日報連載,未出單行本)
《雪嶺驚魂》,1960(長篇,中華日報連載,未出單行本)
《哀樂小天地》,純文學出版社,1981(短篇)
相關介紹
潘人木從年輕時候就創作不斷,作品或取材於抗戰時期的社會生活,或反映戰後台灣社會現實。她的小說《如夢記》、《蓮漪表妹》、《馬蘭自傳》(後改名為《馬蘭的故事》)都是得獎作品。任職省“教育廳”期間,寫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又編纂《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另有《夜光杯》。由於潘人木畢業自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英文基礎深厚,因此在兒童文學的園地里,不僅有兒歌、童話、兒童故事、兒童散文等的創作,也有翻譯作品,並且深耕廣植到現在,是位資深的優秀作家。 那么潘人木是如何與兒童文學結緣、結緣後的經歷作為、發表兒童文學作品屢易筆名的原因,她又是如何選擇安排題材以成就作品,以及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呈現的藝術特色是什麼呢?下面文字做解答。 資深作家潘人木,有位又會說故事、又能念兒歌的母親,從小時候起,她就在隨著母親念兒歌、聆聽母親講故事的環境中逐漸長大。潘人木於《走到人前亮三分》一文中說:兒歌是我的心靈最初的光亮,也是永遠的光亮。兒歌是我一切的開始。它教育我,陪伴我,娛樂我,撫慰我,溫暖我,從嬰兒到老年。依偎在母親懷裡,聽她念兒歌,她的聲音,她的呼吸,她的懷抱的溫暖,使她念出來的任何一首兒歌,講的任何一個故事,玩的任何一種“兒歌遊戲”都是美麗的。美麗的親情,發著光,存在子女心中,奠基他們人格和性向的成長,這種功能是無可取代的。 聽著隨著母親念兒歌,聽著母親講故事,潘人木在其母親講的其中一個故事最後的結局裡——“地上三棵小花,變成了三個半寸高又會彈又會唱的小人兒”,那“又會彈又會唱”六個字,潘人木說:變為有感情、有畫面、有想像的整體,激動著我小小的心靈。……,引起了我許多想像,許多感動,後來我才知道,母親講的這六個字就是六顆文學的種子,在那樣早的歲月,便深植在我的心田裡。從此,我心田的土壤便有了變化。種子要發芽,要水份、要日光,其來源是無止境的渴望讀書,以“胡思亂想”為樂,以觀人行動為有趣。(見1999年民生報社出版潘人木著《鼠的祈禱》自序)。在無止境的渴望讀書、努力讀書之中,1938年暑期,潘人木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後, 先任職於重慶海關總署,隨後至新疆迪化女子師範學院教書,1949年舉家遷來台灣。1950年,潘人木以中篇小說《如夢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小說創作首獎”;1952年,潘人木又以長篇小說《蓮漪表妹》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獎”;1953年,再以長篇小說《馬蘭自傳》榮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獎”。 潘人木從學生時代起,到1953年三獲文藝創作獎,在此之前,皆未涉足兒童文學的寫作。 潘人木為何會與兒童文學結緣,主要起因於有次她看了念國小六年級的女兒寫的一篇作文不理想,在分析探討原因,並且有鑒於兒童最先接觸的事物,會對他們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他們一輩子,於是當時潘人木打算開個小書店,出版一些有水準的兒童讀物,好讓孩子們能夠吸收一些好的東西,結果因緣際會,那時潘人木在《聯合報》上發表的一篇《感慨話考試》文章,被任職省“教育廳”第四科的科長陳梅生先生看到,認為很有見地,而正巧彼時適逢省“教育廳”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成立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編輯群中缺少一位健康類的編輯,陳梅生遂邀請潘人木擔任,潘人木在欣然接受之餘,隨之打消了開書店的念頭,而開始踏入兒童讀物編輯與寫作的工作,潘人木從事省“教育廳”兒編工作總計十七年,從編輯做到總編輯,期間,除《中華兒童叢書》出了四百多本,另外還倡議、計畫、開編《中華兒童百科全書》。(見潘人木著《鼠的祈禱》附錄二《下雪的十七年》,249-261頁)。 潘人木自與兒童文學結緣後,在這塊園地里就不斷地深耕廣植,一直到現在。她不僅編輯了《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百科叢書》,還編了十二本《中華幼兒叢書》以及中國節日小書一套、忠孝故事小書一套,後來又參與台灣英文雜誌社主編《世界親子圖書館》,協助民生報社編輯出版兒童散文《好吃的小東西》、《烏煙公公》等。另外,潘人木從開始兒編工作起,也不斷地或創作故事、或寫作兒歌、或寫作散文等,給兒童少年看,好豐富他們的認知,增進他們的知識智慧型,讓他們生活在充滿趣味與快樂的天地里。 她會為自己取潘人木這個筆名,是為了要參加文藝創作的徵文的緣故,潘人木說:我不想以真名應徵,一時之間又想不起什麼好的筆名,於是就把“佛彬”本名各取字旁,成為“人木”。有人說,這兩個字一起就“休”想出頭了,果不其然。但,也有人另有看法。已故趙友培先生就覺得很好。(見潘人木著《請問潘阿姨》,原載《精湛》季刊1994年秋季號,後收入《鼠的祈禱》。 潘人木這一名字誠如趙友培先生的認為,是個好筆名,因潘人木以這一筆名發表的文學作品頻頻獲獎,中篇小說《如夢記》在1950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小說創作首獎”,後來的長篇小說《蓮漪表妹》於1952年榮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獎”,《馬蘭自傳》於1953年又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獎”。另外翻譯作品《愛蜜莉》在1996年時,獲“新聞局”小太陽獎最佳翻譯獎。 潘人木除了有“潘人木”這個筆名,她在擔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編輯與總編輯期間,陸續創作發表五十來本兒童文學作品時,又取用了其它的筆名,而且筆名之多,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她在那段期間取用的筆名計有:馮偉、吳葉、慎思、於慎思、唐逸陶、潘遂、立德、唐茵、求實、王求實、朱蒂娜、曼怡、雲美、凌雲美、吳明、周菊、小玲、夏小玲、李麗雯、安迪、簡安迪、凌安迪、蔣凱倫、愛麗、蔣愛麗、胡麗麗等。潘人木以這些筆名發表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用唐逸陶之名發表的《冒氣的元寶》,於1978年獲台灣省教育廳第一期金書獎“最佳寫作獎”;以於慎思之名發表的《小螢螢》,在1979年獲台灣省教育廳第二期金書獎“最佳寫作獎”。 劉枋曾撰文稱潘人木是“得獎專家”(見劉枋著《得獎專家——記潘人木》,1985年採風出版《非花之花》,51-55頁)。潘人木在文學寫作方面獲得的獎項,除上述之外,另於1962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1990年獲信誼文教基金會幼兒文學特別貢獻獎、1995年獲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資深編輯獎、1999年獲亞洲第五屆兒童文學大會台灣地區最佳翻譯獎、2000年獲楊喚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從潘人木獲得這么多文學獎項看來,她確實是位具有文學創作天份的傑出作家,這和她取什麼筆名來發表作品,世人對她筆名的認為,著實沒有關係。潘人木曾說:筆名人木,人說不好,合起為“休”,但自己認為休也有正面的意思,是快樂,所以總願能與大家“休戚與共”。(見2000年信誼基金出版潘人木著《龍家的喜事》之《作者簡介》) “休”字也有快樂的意思,潘人木希望能與眾人休戚與共,一同歡樂,她這番期望,在她任職兒編期間,陸續發表兒童文學作品時,又用了好多其它的筆名,可看出端倪。她似乎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她是誰,而只希望透過作品能與眾人一同歡樂,因此她有所思有所感不斷的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之時,也期願大小讀者在看了她的那些創作後,能歡喜,能快樂,能獲得智慧,至於筆名,用哪個都無所謂,它只是個代號,經常換個代號,既新奇,又好玩,何樂而不為!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離婁篇)一位成年人要時時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亦即“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潘人木在開始從事兒編工作時,就深刻地體悟到:“一個人若是想在兒童文學上貢獻自己,除了基本上的寫作條件,他最需要的是保有一片童心,不然,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見潘人木著《下雪的十七年》,《鼠的祈禱》)。 兒童的心性,天真質樸,自然率直,喜好新奇變化,熱愛遊戲同樂,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必認真以對,不知或輕忽名利,生活以快樂為原則。潘人木在從事省教育廳兒編任內發表兒童文學作品時,不用潘人木之名,而取用其它的筆名,並且特別多,這應該也可說是她自然率真、重視生活快樂、喜歡新奇變化的“童心”表現。她取用“慎思”、“求實”之名,這似乎說明了她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能認真審慎面對的一種“童心”的呈現,她在《下雪的十七年》一文中曾說:做了總編輯以後,責任感更重了。一位西洋兒童文學名家說過:“只有最精美事物中最精美的才配給兒童閱讀。”我覺得他說得對。為了要遵守他這句話,我這個總編輯也成了一個怪胎形的守衛者——自覺渾身長著長長的觸角,四個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裡拿著一支大筆,一個放大鏡,把守讀物小組的大門,不準在內容上、形式上、文字上有不良影響的稿件進入。(見《鼠的祈禱》,259頁)“渾身長著長長的觸角,四個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裡拿著一支大筆,一個放大鏡,把守讀物小組的大門”,這形象,活脫像個變裝且認真遊戲、工作的兒童。由於潘人木就讀中央大學時讀的是外文系,在屢易筆名之中,自然而然地會取“朱蒂娜”、“安迪”、“愛麗”等名字。 如今提及潘人木任職兒編期間,在發表兒童文學作品時屢易筆名,這很像歐陽修的屢易其號,但她的筆名比起歐陽修的名號可要多得多。而從潘人木當時屢易筆名以發表兒童文學作品這事情看來,或許也是因為她身為兒童讀物的編輯、總編輯,對於《中華兒童叢書》的編纂,在該出書的時候,一定要能按時出書,以恪盡職責,然而如果預約撰稿人沒能依照時間將作品投寄過來,或者恰逢沒有適當的稿件,那么她自己勢必須設法完成文稿,還好她本是文學創作的高手,及時成就作品難不倒她,然而身為編輯卻發表出版自己的作品,潘人木生性樸實,於是她自然而然地取用了“潘人木”之外的其它筆名為該文章的作者,好按時出書,完成自己份內應完成的編纂工作。如果她那時的屢易筆名也包含這種原因的話,那么這還顯現了她認真處事、願意與人休戚與共、輕忽名利、一同歡樂完成工作的人格修為,以及“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的高尚情操。 潘人木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對於材料的選擇與安排,頗見功力。翻閱她的各本兒童文學作品,取材堪稱廣泛,舉凡動物、植物、山川、礦石、傳說、民俗、節慶、親情、環保、宇宙星辰、自然時序、生活習慣、活動遊戲等等,她都選擇安排以創作編寫,她或采兒歌形式、或以故事、或用散文。潘人木非常擅長編寫故事,她曾創作了不少的兒童故事,她認為“寫故事要把握的基本原則只有二個:一、發生了什麼問題;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只在於這二個步驟的經營而已”(見1988年6月20日《中央日報》十六版潘人木著《縱橫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發生什麼問題,亦即是製造一個有趣的問題,也就是創作者自認為強而有力、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最好的點子,然後讓點子成長,形成波折,產生衝突,製造懸疑,最後令問題獲得解決。而對於所編寫的故事,需使其具備合理的荒謬。(見潘人木著《我對兒童文學的看法》,該文收列在2000年三民書局出版潘人木著《丁伶郎》前言部分)。除了故事,潘人木也非常擅長寫作兒歌。她認為兒歌能“滋養著兒童的身心,散發著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光輝”(見1998年台灣麥克公司出版潘人木著《老手杖直溜溜》書後《給爸爸媽媽的話》)。她儘量嘗試以傳統兒歌的形式,譬如連鎖歌、顛倒歌、遊戲歌、繞口令、謎語歌等來寫作,但她也嘗試自由形式自創形式的兒歌的寫作。(潘人木著《我怎么寫兒歌》,見《一隻貓兒叫老蘇》後記)。潘人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對於文章體式表現得很靈活,例如《天空的謎語》是她寫給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看的作品,在這本作品裡,她便結合了謎語歌與散文短文寫成。 潘人木為兒童寫書,對題材的選擇安排與內容的經營規劃,有獨到之處。有人曾說余光中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面對潘人木,也可說她左手寫兒歌、兒童故事,右手寫成人小說。曹丕曾評論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幹擅長寫作辭賦,即使張衡、蔡邕這兩位作賦大家都不能比他們更好,但是曹丕也說,王粲、徐幹在別的文章的表現上,比不過他們辭賦的創作。(見曹丕《典論·論文》)一位作家要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體的寫作上都有傑出優秀的表現,不是件容易的事。潘人木創作成人小說表現的優異,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後來她跨足兒童文學的寫作,其優異的表現,也是讓人刮目相看,連連稱道。天才的成功亦須要靠他付出九十九分的努力,潘人木創作兒童文學的用心認真,從她的構句、謀篇、立意等方面,可深深地感受得出。一個人的人格即是他作品的風格,而作品的風格亦能呈現一個人的人格,潘人木兒童文學作品所展現的高雅清新風格,除了代表她的人格,另也滋潤影響著閱讀者尤其是小讀者的身心,讓小讀者的身心在潛移默化當中,逐漸豐富盈滿,趨向善與美,因此她的屢屢獲獎,享譽文壇,實在可說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