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遠漸近——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內容簡介: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和開創性的精神價值,代表中華民族新文化方向,具有強大的思想力和生命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民走向愛國奉獻,創新之路。 當今中國是否需要魯迅,魯迅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如何傳承,這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但一直處於爭議之中。《漸遠漸近——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一書作者劉國勝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現在需要魯迅”的見解,並提出魯迅最重要的思想資源是“立人問題”。作者將魯迅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思想精華與當代中國發展面對的最大的問題——人的發展問題緊密結合,系統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魯迅立人思想與“立國”、“立企業”的關係,這一命題是超越時空的,是現代化歷程的核心思想。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將立人思想引入企業文化建設,將優秀的文化價值植入大型企業的職業教育和員工培訓中,將“立人成功企業才能做強做優”的理念進行弘揚和傳播,這是一大創新。同時,作者直面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思想認識誤區,把魯迅的精神和思想套用到分析和化解實踐中出現的困惑,這是如何將魯迅的思想資源進行傳承,運用於當今社會的經典解讀和創新。 中國著名魯迅研究學者、北京大學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教授,魯迅先生的孫子、“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作序,對本書作者研究內容的獨立發現與獨特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肯定。
基本介紹
- 書名:漸遠漸近: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劉國勝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圖書目錄
序 二 (周令飛) 15
錢理群訪談錄 16
周令飛訪談錄 25
引 言 魯迅的中國價值 26
一、我讀《魯迅全集》 26
二、我對錢理群教授兩個問題的答覆 28
三、我在寶鋼講魯迅 32
四、我寫這本書 34
第一章 首在立人,在於人的生存、溫飽、 發展
第二章 人非信無以立,致人性以全(
第三章 改革創新是唯一出路
第四章 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實行“拿來主義”
第五章 真誠地做人,正視問題
第六章 以愛為綱,互助相師
第七章 抓住做事的總綱,鍥而不捨地 奮鬥
第八章 不僅要有“氣”,更要有勇氣和理性, 還 要有“謀”
第九章 煥發中國人內心的光輝
參考書目
附錄
後記
文摘
長期以來,人們對魯迅的這些早期作品,有著不太一致的評價。有的評價很高,也有的認為,這些作品是魯迅尚不成熟的作品,至少不是他的代表作。我覺得,這些作品固然是屬於青年魯迅的、固然存在著不完善之處,然而就其基本思想而言,是正確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也是貫穿魯迅一生的。而且我還覺得,在某些特定的年代裡,人們忽視了這些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的、很有價值的內容、或者迴避了,需要我們今天用心去領悟。當然,同時要看到,先生在其以後的創作中,對這些早期論文所提出的重要觀點,又有了許多重要的補充和發展,包括有些修正。這些補充和發展,使他的“立人”思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喚醒昏夢中的中國人
魯迅的“立人”思想,是從重要性談起的。他認為“立人”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第一重要——“首在立人”。在對重要性作了具有強大說服力的闡述的基礎上,他明確提出了“立人”的目標是“生存”,“溫飽”,“發展”,“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在生存、溫飽基礎上的人的精神的發展。
魯迅提出“立人”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他當時看到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景。一方面,他看到內憂外患的祖國在風雨中飄搖;另一方面,他看到歐美國家以及受歐美影響的日本的日益強盛。魯迅思索:歐美為什麼會強盛起來呢?是他們所炫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嗎?他作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是表象,深層次的、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在《文化偏至論》中,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然歐美之強,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則根祗在人”。(而現在歐美強盛,無不拿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向全世界炫耀,其實強盛的根祗還是在人。)先生得出了如下結論:“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假不如是,槁喪且不俟夫一世。”(所以要在天地間爭生存,與各國競勝負,首要的任務就是在於“立人”,先把“人”樹立起來了,一切事情才好興辦;而“立人”的辦法,就一定要尊重個性,發揚人的精神。假使不這樣做,那么衰敗、淪亡,恐怕就等不到幾十年以後了。)這段話開宗明義講“立人”的極端重要性,緊接著講“立人”的基本辦法,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國家如果不這樣做,很快就會衰亡。這是魯迅“立人”思想最初的經典論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古代文明,與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一起,被列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沒有像前3個國家那樣被歷史無情淘汰,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所奠定的文明基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到了近代,中國卻大大落伍了。17世紀中葉後,從英國開始,西方一些國家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工業革命,迅速強大起來。西風東漸。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推翻了德川幕府,實行“明治維新”,積極引進西方文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很快發展成為亞洲強國。而此時的清王朝,卻對世界大勢茫然無知,處於全面滯後狀態,中華民族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成為中國從盛到衰的歷史轉折點。之後,西方侵略者紛至沓來,染指中國。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又敗。1884年至1885年,法國侵略者發動中法戰爭,中國軍隊先敗後勝,但昏庸的清政府卻仍向侵略者屈膝求和。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中日甲午戰爭,龐大的中國敗給了國人向來不放在眼裡的“蕞爾小國”日本。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慘敗。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世界“中心”的意識,牢牢占據著中國人,尤其是封建王朝最高統治階層人士的頭腦。即使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頹勢愈益加深,仍然虛驕不悟、冥頑不化。然而,中國人的“根祗”畢竟未被摧毀。受中國在外國侵略者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的刺激,尤其是受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強烈刺激,中國人終於漸漸從昏夢中醒來。深重的民族災難和極大的民族屈辱,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逐步認識到自己的落後。開始是認識到技術的落後,以後則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後,再後就認識到了文化的落後。
在中國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之後,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終於認識到,只靠西方技術的引進和政治制度的借鑑,難以挽救中國的命運,還必須有文化的覺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逐漸出現新文化的先聲。陳獨秀於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創辦的第一年刊名為《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深感自己的國家已經不再是強國,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造成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落後。他們意識到,要挽救民族危機,除了必須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借鑑外國的先進政治制度外,還必須批判舊文化,倡導新文化。於是,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同時先驅者們認識到,文化的落後,是和經濟、政治、社會的落後聯繫在一起的。
魯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提出來的,這是可貴的文化自覺。先生認為,國家興衰“首在立人”。也就是說,“立人”是挽救民族危機的根本之舉。新文化運動的其他先驅者也認識到了人的問題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知道,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落後也就是人的落後,文化的覺醒也就是人的覺醒。而魯迅與他們不同的是,他把“人”的問題看得更重要,對“人”的問題看得更深刻。在他看來,提高中國人的文明程度——有一定的物質文明基礎,但最重要的是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復興,中國才能避免在浩蕩的世界大潮中被歷史淘汰的悲劇。P2-5
後記
書中大量引用了魯迅的論述,是為了儘可能完整地展現魯迅“立人”思想的內容——這當然只是我的追求,並非真的做到了。我感到,即使作了這么多引用,也只是摘錄了先生關於“立人”思想的文字的很小一部分。要了解先生“立人”思想的全貌,需要專門選編一本《魯迅“立人”思想語要》那樣的書。不,選編這樣一本書還不行,真正要了解先生“立人”思想的全貌,除了讀《魯迅全集》外,別無捷徑。
書中引用了一些古今中外學者的語錄,目的是尋找魯迅“立人”思想與其相關性,放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來看先生的“立人”思想。這方面的論述也是大量的,當然我只能引用極小一部分。
書中還引用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些語錄,特別是毛澤東、鄧小平的有關論述。這與我對魯迅“立人”思想的態度有關。我覺得,魯迅的“立人”思想是直面現實的——它固然有形而上的品格,有思想的高度,但它決不是遠離現實,供人欣賞和玩味的。毛澤東、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的當代領袖人物,與中國的現實有著最密切的關係。領悟魯迅的“立人”思想,有助於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去認識黨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的中國政治。隨著學習和思考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這個角度的認識必不可少。記不起哪位哲人說過:“文化可以使政治變得高尚。”當我即將完成本書的寫作之際,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已經召開。我認為,十八大的人文精神超過任何一次黨代會。胡錦濤同志的報告,不僅重申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且用24個字,從3個角度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文化建設的重大突破。
書的每一部分,都聯繫了寶鋼實際。這種聯繫,雖然與前面的論述不一一對應,但是我以為並不牽強附會,它能夠從一個重要的側面,說明魯迅“立人”思想對當代中國人的發展的指導價值。
“五四運動”後不久,魯迅發表於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隨感錄最後一篇——《六十六生命的路》,指出:“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自然賦予人們的不調和還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很多,然而生命決不因此回頭。無論什麼黑暗來防範思潮,什麼悲慘來襲擊社會,什麼罪惡來褻瀆人道,人類的渴仰完全的能力,總是踏了這些鐵蒺藜向前進。”
魯迅的這段話,每每讀來,都給我帶來沉思、激動和溫暖,帶來力量。90多年過去了,我們在看到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看到令人憂慮的問題——“自然賦予人們的不調和”仍然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仍然很多,黑暗、悲慘和罪惡仍然存在。但是中國在進步,人類在進步,進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生命的路,有了魯迅的“立人”思想這把炬火照耀,讓我們增添信心。
托爾斯泰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收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吸收魯迅“立人”思想的一切,是不可能的(尤其對我這樣的,始終在過快節奏中生存的實際工作者而言)。然而,在我們往前走的過程中,儘可能多地吸收其中的一些內容,則是完全可能的。而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做得比原先好很多。
錢理群教授在看了我的書稿第一、二稿的基礎上,欣然為本書作了題為((我們現在需要魯迅》的序,圍繞“我們需要魯迅”這個重大命題,從當代中國社會、當代中國企業和當代中國人個體三個角度對拙著作了分析。他的精到分析,遠遠超出了對一個實際工作者的“魯迅觀”的評價,使我對魯迅“立人”思想的理解更加清晰,更為深刻,不僅給我以莫大的鞭策,而且開闊了我的視野。錢教授從“20世紀的中國經驗”的高度來談魯迅精神,給我以重要啟迪。在我拜訪錢教授時,他把一本已經使用得很陳舊的魯迅文言文作品注釋本借給我,幫助我閱讀魯迅的文言文作品。他在鼓勵我的同時,指出了我引用魯迅語錄中的一個差錯,還就強化對魯迅一個觀點的論述提出了建議。他對人的關心,他的負責精神和認真態度,使我體悟到現實中的魯迅精神。
周令飛先生也為本書作了序,並鼓勵我對魯迅“立人”思想作更深入的研究。在與他不算多的交往中,令我深切感受到,在這樣一個人們的思想日益複雜、價值觀經受著嚴峻挑戰的社會,作為魯迅先生的後代,他為傳播魯迅思想、弘揚魯迅精神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吶喊”。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寶鋼一些老領導和不少同事的鼓勵,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使我增加了寫這本書的勇氣。本書的寫作,得到了寶鋼辦公廳金芳英的幫助,書中的每個部分都留下她一絲不苟修改的痕跡,她的公務很忙,修改意見常常是深夜甚至凌晨發給我的。本書的寫作,還得到了寶鋼新聞中心童贊的幫助,她也對書稿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修改意見。
我能完成本書的寫作,是和91歲高齡的母親林桂娟分不開的,她知道我很忙,理解我,默默照顧好她自己,極少讓我分心。我能完成本書的寫作,特別是和妻子周聯華以及我們的女兒劉心衍分不開的。她們為我分擔了許多本應由我做的家務,而我卻減少了對她們的關心。
本書的寫作也是和張象賢醫生、潘孝科中醫師分不開的,他們為我的健康做了有益的保健工作。
中信出版社社長王斌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大力支持。中信出版社副總編輯季紅和肖新明作出了精心指導。我的書稿第一稿送去出版社後,季紅女士仔細審讀,寫了長達4000字的修改意見,既有對大的結構的意見,又有對具體表述的意見,既有關於內容方面的意見,又有關於文字方面的意見。她的意見給我諸多啟發。我在改出書稿第二稿和第三稿過程中,認真參考了她的意見。肖新明先生在百忙之中親自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文章內容的修改到文字的編輯、注釋的核對,都極其認真而嚴謹,傾注了大量的業餘時間和心血。他們兩位的敬業精神和專業造詣,乃至他們對魯迅的熱愛和理解,每每讓我感動。沒有他們的指點,本書是不可能以現在這樣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的。
我向所有關心和幫助本書寫作和出版的人,致以衷心感謝!
我期望著讀者的批評。
序言
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歷程。魯迅以其文學和思想成就,已構成一座屹立東方、映照世界的文化歷史坐標,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國民走向愛國、奉獻、創新之路,也架起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的文化橋樑;同時,魯迅自身已經形成並由此開創的精神價值,代表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具有強大的思想力和生命力,時時為中國提供強勁的動力,是流淌不止的現代中國文化源泉。圍繞著魯迅及其拓展的現代文化方向,我們有許多整理工作、總結研究和運用實踐的事情要做,尤其是套用與實踐。因此,一接觸到劉國勝先生在企業研究和傳播魯迅“立人”思想時,我便震驚了,並且決定將其納入“魯迅文化基金會叢書”予以出版。
“國家發展,關鍵在於‘立人’,在於人的發展。企業發展同樣如此,寶鋼二次創業的目標能否實現,能否基業常青,關鍵在於寶鋼人的發展。”(劉國勝語)魯迅竟然可以這樣走進社會、走進企業、走進人心。隨即,我看到劉先生拜訪著名魯研專家錢理群先生、和他談魯迅思想的理解和套用,他邀請錢先生赴寶鋼講魯迅,還為了深入理解魯迅思想,潛心鑽研魯迅著作和魯迅研究著作,讓我深深感到他對魯迅的深情和投入。
就這樣,我認識了劉國勝先生。在和他面對面的交談里,我進一步了解到他選擇魯迅思想進行寶鋼集團人員培訓的緣由。他說,作為中國最好的鋼鐵企業,尤其是他們承擔“鋼鐵皇冠上的明珠”的取向矽鋼任務的矽鋼部,和製造高等級汽車鋼板的寶日汽車板公司,是與世界領先水平最接近的兩個單位。在調查研究中,這兩個單位的管理者、技術專家和操作工人說,他們趕超國際同行的“排頭兵”企業,雖然開始階段困難重重,但是還有辦法,上最好的設備,上最高的技術,上最好的管理制度,這些硬體設施,很快就可以和德國、日本同類企業並駕齊驅。但生產的產品始終達不到人家同樣的品質,總覺得差那么一口氣,出現了使出渾身解數仍然徘徊不前的狀況。他們分析箇中原因,發現,在執行制度和技術規範方面找不出什麼問題,問題在人的職業態度和專業技能——也就是人的素質造成的。
他說,矽鋼部和寶日汽車板公司的管理實踐表明,當企業發展到比較高水平時,再要進步,就制度談制度,或者就技術談技術,已經不解決問題了。制度和技術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不同素質的人,執行同樣的制度、運用同樣的技術,效果是不一樣的。“什麼樣的人生產什麼樣的產品”,中國企業與世界同行領先企業的差距,根本上是人的素質的差距。他因此把吳敬璉先生的一個著名觀點“制度重於技術”補充為“人的素質重於制度和技術”。
為此,劉國勝先生深入鑽研魯迅著作,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了魯迅的“立人”思想,他將魯迅的“立人”思想分為五個方面:“立人”的重要性;“立人”的目標;“立人”的途徑和方法;“立人”的基本要求;“立人”的切入點和根本點。並精心設計出一幅“魯迅‘立人’思想結構圖示”。他在寶鋼集團內部做“魯迅精神對寶鋼人發展的啟示”專題講座,還在上海《支部生活》雜誌發表了每期3000字左右的系列文章:“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直到今天,劉先生將這些年來的思考,以及思考凝結成的文字集結成書,將其貢獻給全社會。
劉國勝先生對魯迅“立人”思想的發掘和套用,讓我不禁想起錢理群先生這些年來為中學生講魯迅這件事情。錢先生退休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他的母校南京師範大學附中講魯迅,隨後又到北京大學附中、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去給中學講魯迅,而且不是做演講,是開一門課,後來,他還到台灣“清華大學”給台灣的本科生開課講魯迅。錢先生向青少年朋友講魯迅作品選讀,引導中學生從感受魯迅到閱讀魯迅、研究魯迅,並最終“言說魯迅”,達到理解魯迅,進而理解中國、認識自我。因為多種原因,他的專題課程並未能繼續下去,但希望把魯迅的思想和精神,把現代中國最好、最優秀的文化價值向大眾傳播,為歷史負責地傳承下去,這份心愿、這份努力在深深地感動我,激勵我們。
劉國勝先生“活學活用”魯迅的作品,把魯迅精神和思想套用到企業思想教育和素質培訓里,和錢理群先生向中學生講魯迅一樣,努力將最優秀的文化價值向企業、向職場傳播。大可期許,錢先生和劉先生的這份努力一定會產生豐碩的成果。作為魯迅的後人,我願意鄭重地向讀者推薦他的這本書,為弘揚魯迅精神、推進現代中國文化建設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周令飛
(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長)
2013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