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詞

漳州南詞

漳州南詞,福建省漳州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州南詞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非遺類別:曲藝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南詞始於唐初,流行於宮廷娛樂欣賞,也稱“國樂南詞”。南詞音樂源於江蘇灘簧,於清乾隆年間由江蘇揚州傳入江西,其後傳入福建、台灣。漳州南詞是清代道光年間由漳州府總爺從江西帶入漳州,故稱贛州南詞。南詞曲韻有蘇贛兩派之分,漳州霞東鈞社南詞屬於贛派。曾經流行於閩北的南平、沙縣、邵武、泰寧、將樂、建陽、建甌、浦城、建寧、閩西的長汀、上杭、永定、龍巖,閩南的漳州、龍海、漳浦、詔安等地。到1966年,只有南平、漳州、長汀還有專業演唱南詞的組織,其他地方大都失傳。

文化特徵

漳州南詞為坐唱形式,演唱者與樂手沒有嚴格區分,開始以打擊樂開場(靜場),然後奏前奏曲轉入演唱,終唱仍有後奏。南詞傳統劇目尚存10多個,唱腔基本上北音南唱。南詞曲調有南詞正韻、南詞北調、南詞小調共約近百首,其中南詞正韻(即八韻)轉接靈活,創作成曲較多,南詞曲牌也有100多曲,用於劇情配奏和器樂曲(也稱“十全腔”)演奏。

傳承保護

2007年,漳州南詞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漳州南詞藝人守正創新,不斷創作現代題材作品,用古譜演奏新曲目,為南詞注入新活力。漳州南詞至今已有六代傳人,約100多年,它對漳州錦歌和薌劇的音樂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據漳州南詞古樂隊長、省級非遺傳承人鄭炳裕介紹,南詞在漳州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及民國年間,主要表演場所集中在鬧市區浦頭港一帶。浦頭港曾是漳州水路交通運輸的要道,這裡經濟發達,民眾生活安寧,故民俗文化活動活躍。民國年間,漳州南詞第四代傳人楊瑞庵和高歪在浦頭港建立“霞東鈞社”,南詞開始有組織地進行表演。第五代傳承人顏榮諧創演了“踩高蹺”的南詞表演形式,在當時風靡一時、深受歡迎,表演形式也由坐唱變為走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