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清真東寺

漯河市清真東寺

漯河市清真東寺建於1933年(民國22年),地址在萬莊。清真東寺位於鐵路東水樓后街,原由居住在鐵路東的七家掌鞋戶籌建。

現寺地址於1936年(民國25年)遷建於鐵路東水樓後銜,萬順街最西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漯河市清真東寺
  • 地理位置:鐵路東水樓后街
  • 占地面積:1.5畝
  • 建成時間:1933年
  • 建築類別:清真寺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清真寺阿訇,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民國年間,漯河火車站商業市場日趨繁華,同時大規模穆斯林民眾來漯河謀生,的引來了各行各業的謀生民眾。1912年禹縣山貨場趙國棟幾戶回族掌鞋匠來到源匯區火車站票房下沿擺攤修補鞋子,租住鐵路東萬莊一帶。到1929年有趙九、王成、王樹發、王樹喜。何得海、何有泉和謝家相繼從禹縣舉家遷來漯河市清真東寺原和北寺同坊。因回族老人去清真北寺禮拜不便和遇紅白事請阿訇不可能隨叫隨到,被迫就近建寺。由於戶少人窮,經濟力量有限,就在萬莊租了三間草房立寺,由南陽李阿訇當代位阿訇(後為阿訇)。水房是在院中用席搭的臨時棚子,其淒涼可見一斑。他們的虔敬之心感召了回民大眾的無私相助。1930年捐款在水樓后街買夏小寶家地產728平方米,蓋起大殿3間,東屋水房4間,南屋4間,全為草房。由於貧困有時連燒水的煤都買不起,幸有慷慨的謝晉賢全力相助,購置水壺家什,並由自己的“清香池”澡塘供給清真東寺煤炭。自此,鐵路東回族穆斯林民眾總算有了自己蓋起的清真寺,豪邁地稱清真寺為禹縣山貨場寺。
東寺1958年被迫關閉,寺院被街道工廠占用。1984年經鄉老趙萬章、馬朝文、李世彥多方交涉,要回了清真寺。因寺院損壞嚴重,極需重新整修,1987年經社首趙萬章、楊文賜嘔心瀝血籌集資金,蓋起了南北樓16間,適時利用了市房產局包賠的4200元及南寺支援的 14000元才使東寺的面貌大有改觀。
建國初期,東寺有回民50多戶,200多口人,是當時漯河回族聚居最小最窮的一坊。建國後人口增長,原來三間大殿已不能滿足使用,1994年初籌備重建禮拜殿。僑居香港的回族教胞穆友坤回漯省親獲悉,慷慨捐助港幣2500元,年逾古稀的回族老人楊文賜捐出多年蓋私房的積蓄2000元,李濟民阿訇捐出5000元,並向鄭州、西安、上海等地籌措資金82000元,於年底動工,第二年初竣工。還修繕裝飾了水房屋和北講堂,裝了電話,使清真東寺徹底改變了舊貌。
清真寺於1995年初竣工,新建禮拜殿即南北講堂16間,男水房3間,女水房3間。寺內翠竹成蔭,果樹數棵,各品種花木爭相開放,爭奇鬥豔,方顯我聖教輝煌。
清真寺配套設施齊全,新裝太陽能熱水器即鍋爐,每逢主麻和重大節日,可容納數百穆斯林做禮拜。

清真寺阿訇

清真東寺戶少人窮,歷來教風清廉,全憑虔誠支撐,1938—1939年河南四大阿訇之一尚希賢阿訇在寺內座過位,另外還有李阿訇(南陽人)、宛俊章(郾城人)、買永新、穆清廉(周口人)、曹運清(周口人)、李景泉(郾城人)、袁聖品(周口人)、李明倫(郾城人)、李明甫(郾城人)、方瑞德(周口人)、馬義喜(周口人)、李濟民(葉縣人)、穆華旗(漯河市人)、王召甫(南陽人),穆聖光(漯河市人)等
·穆聖光阿訇 河南漯河人 現任漯河市召陵區清真東寺阿訇 教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