漬澇害

漬澇害

漬澇是一種氣象災害,而暴雨只是一種天氣現象。一般情況而言,單次暴雨過程不易形成漬澇災害,漬澇災害往往是由連續性的較大降水造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漬澇害
  • 類別:氣象災害
  • 成因:因洪澇而造成的地面積水
定義,指標,主要發生區域,影響,形成,平原坡地型,平原窪地型,水網圩區型,山區谷地型,

定義

漬澇害是由於降水過於集中或持續時間長,導致農田積水或作物根層土壤持續處於過濕狀態,作物根系被水長期浸泡缺氧,造成作物生長不良,嚴重減產或死亡的農業氣象災害。

指標

作物發育期
土壤過濕深度
平均土壤相對濕度
持續天數
濕漬害等級

播種-苗期

10-20厘米
91-95
15-20
輕漬
96-99
10-15
91-95
20-25
中漬
96-99
15-20
91-95
>25
重漬
96-99
>20
其餘發育期
10-15厘米
91-95
15-20
輕漬
96-99
10-15
91-95
20-25
中漬
96-99
15-20
91-95
>25
重漬
96-99
>20

主要發生區域

發生區域
主要影響對象
出現時間
長江中下游
冬小麥、油菜、棉花、玉米、大豆
春季、夏季、秋季
西南
玉米、大豆、冬小麥、油菜、鼠類
夏季、秋季
華南
春玉米、烤菸、蔬菜
春季
華北、西北東部
棉花、玉米、大豆、高亮、穀子、冬小麥
夏季、秋季
東北
春玉米、春小麥、大豆
春季、夏季、

影響

漬澇害對作物的影響與其發生的季節和作物所處的生育期有關,因作物的不同危害也存在差異。水稻、高粱抗洪能力較強,小麥、大豆、玉米處於中等,棉花、薯類、花生等抗澇能力弱。但長時間淹水均會影響作物光合作用,造成根系早衰、葉片早枯等,甚至出現植株倒伏,抗病力減弱,最終影響產量。

形成

漬澇害的形成與地形、地貌、排水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可劃分為平原坡地、平原窪地、水網圩區、山區谷地、沼澤地等幾種類型。

平原坡地型

平原坡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沖積或洪積平原,地域廣闊,地勢平坦,雖有排水系統和一定的排水能力,但在較大降雨情況下,往往因坡面漫流或窪地積水而形成災害。
屬於平原坡地類型的易澇易漬地區,主要是淮河流域的淮北平原,東北地區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與遼河平原,海灤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長江流域的江漢平原等,其餘零星分布在長江、黃河及太湖流域。

平原窪地型

平原窪地主要分布在沿江、河、湖、海周邊的低洼地區,其地貌特點近似於平原坡地,但因受河、湖或海洋高水位的頂托,喪失自排能力或排水受阻,或排水動力不足而形成災害。
沿江窪地如長江流域的江漢平原,受長江高水位頂托,湖北省平原窪地總面積達127.2萬hm2;沿湖窪地如洪澤湖上游濱湖地區,自三河閘建成以後由於湖泊蓄水而形成窪地;沿河窪地如海河流域的清南清北地區,處於兩側洪水河道堤防的包圍之中,易澇耕地亦達64.3萬hm2。

水網圩區型

在江河下游三角洲或濱湖沖積、沉積平原,由於人類長期開發而形成水網,水網水位全年或汛期超出耕地地面,因此必須築圩(垸)防禦,並依靠人力或動力排除圩內積水。當排水動力不足或遇超標準降雨時,則形成澇漬災害,如太湖流域的陽澄、淀泖地區,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陽湖濱湖地區等,均屬這一類型。水網圩區型澇漬災害主要發生在淮河、長江和珠江流域。

山區谷地型

山區谷地型澇漬災害分布在丘陵山區的沖谷地帶。其特點是山區谷地地勢相對低下,遇大雨或長時間淫雨,土壤含水量大,受周圍山丘下坡地側向地下水的侵入,水流不暢,加之日照短,氣溫偏低而致澇致漬。(5)沼澤濕地型
沼澤平原地勢平緩,河網稀疏,河槽切割淺,灘地寬闊,排水能力低,雨季潛水往往到達地表,當年雨水第二年方能排盡。在沼澤平原進行大範圍墾殖,往往因工程浩大,排水標準低和建築物未能及時配套而在新開墾土地上發生頻繁的澇漬災害。我國沼澤平原的易澇易漬耕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三江平原,黃河、淮河、長江流域亦有零星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