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一些養生學家、名人壽星總結出了許多有益的養生經驗,“赤龍攪華池,天河水逆流”或叫“赤龍攪海”,就是其中的一條。“赤龍”即舌頭,“華池”或“海”即口腔。就是說,在非飲食情況下,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拌,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再徐徐咽下,從而達到健身祛並延年益壽的目的。
古人稱唾液為“華池之水”、“玉泉”、“甘露”、“瓊漿”,中國醫庫有“金津玉液”之美稱。三國時期有位百歲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聰目明,體力不衰。曹操向他請教長壽之術,他說:“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說,“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他每天早上醒來,用舌攪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102歲。宋代大文學家、養生學家蘇東坡在談到自己的養生之道時說:“每天用舌攪唇齒內外,漱練津液,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他認為其“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明代名醫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齒漱口,唾滿咽之”能使人耳聰目明延年。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其養身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現代人中也不乏重視唾液健身而壽長百歲者。如武當道姑李誠玉1996年時已壽高108歲,仍面如中年婦女,其養生之道中就有一條叫做“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
那么,唾液為什麼能使人健康長壽呢?
唾液是由遍布口腔黏膜深處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大的唾液腺有三對: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頰腺、齶腺等。正常成人每日可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唾液除含水分外,還含有人體健康必需的澱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磷酸鈣、胺基酸、鉀、鈉、鈣、鎂、氯等多種成分。唾液中的澱粉酶是幫助消化的能手,它可將澱粉分解成易於消化的麥芽糖,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唾液還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和異物,保持口腔的清潔。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傷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齒齦手術後很少發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在於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殺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內細菌的大量繁殖。唾液咽入胃後可中和部分胃酸,降低胃酸的濃度,有利於潰瘍病的防治。
日本醫學家指出,唾液中的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維生素C等,抗癌能力很強,能夠消除致癌物質的毒性。若每口飯能做到咀嚼30次(約30秒鐘),就可基本上消除食物中的亞硝胺、黃麴黴素和苯並芘等致癌物質,從而有效地減少癌症的發病率。日本科學工作者還發現,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激素,這種激素是由腮腺分泌的,被命名為“腮腺激素”。腮腺激素能使人年輕的原因是它能強化肌肉、血管、結締組織以及骨骼、軟骨和牙齒的活力。尤其是能強化血管的彈性,活躍結締組織的生命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膚間的結締組織的作用就會加強,皮膚的彈性度就能得到保持,這樣即使人到了老年也會紅光滿面,不減青春活力。
另據研究發現,唾液中還含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高血糖素、反應性胰島素及其他一些活性物質。它們對於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增強免疫機能,促進細胞活力,延緩人體機能的衰老都有重要作用。
唾液分泌是受神經系統支配的,又受年齡、情緒、食物、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青年人和老年人就有很大的差別。老年人唾液分泌減少,因此常常覺得口乾舌燥,食慾減退,食而無味,因而經常科學地刺激唾液腺更為重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食物,唾液的分泌量也不同。如美味的食物、乾燥的食物、酸類的食物都能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我們常說的“望梅止渴”、“饞涎欲滴”就形象地描述了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的現象。反之,無味的食物則難以促進唾液分泌。睡眠時唾液分泌幾乎停止,精神恐懼、心情緊張、情緒憂鬱或嚴重的精神創傷時,都會抑制唾液分泌。缺水也可使唾液分泌減少。
唾液是人體的精華,與健康長壽息息相關,一定要珍惜。如何科學地使唾液腺保持旺盛的生理機能呢?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妙法就是“赤龍攪華池,天河水逆流”。具體做法是:晨起端坐床上,或閒時端坐(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然放鬆肢體,排除雜念,閉目,合口,用舌先從左上牙床內側轉至右,然後,舌再從右上牙床外側轉向左;再從左下牙內側轉向右,又從右下牙外側轉向左,如此反覆各攪9次。繼之上下牙輕叩36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9次。津液自生,漸至滿口,分作3次,緩緩咽下。持之以恆,可收到精盈、氣足、神全的效果。(文章來源:《婦女健康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