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的最新力作《漫話東坡》一書,近日由鳳凰出版社隆重推出。該書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蘇東坡,區別於文人林語堂學人曾棗莊、王水照等人筆下的蘇東坡。該書既非不著邊際的“戲說”,亦非純粹堆砌而成的“史料”,而是一部融學術性與通俗性於一身,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莫教授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雅潔別致的筆調還原了一個歷史上真實可信的東西。
基本介紹
- 書名:漫話東坡
- 作者:莫礪鋒
- ISBN:7806439609
- 類別:通俗讀物
- 頁數:318 頁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 出版時間:2008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16K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關於蘇東坡的著作汗牛充棟,佳作如林。《漫話東坡》一書非“戲說”,非“史料”,而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向人們展示作為朝中大臣、文人學士、地方長官、父親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實蘇東坡的通俗讀物。該書描述了蘇東坡的政治功績和文學業績,還廣泛涉及蘇東坡人生中瑣細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平民朋友等。雖然是以蘇東坡的生平事跡為主要內容,卻不以歲月為序,在結構上用共時性取代了歷時性,便於讀者從各個不同側面了解蘇東坡,從而獲得更加全面、鮮明的印象。
--------------------------------------------------------------------------------
作者簡介
莫礪鋒:1949年4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79年至1984年師從南京大學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內地第一位本土文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詩歌、中國文學史、唐宋文學的文化背景,代表著作有《江西詩派研究》、《杜甫評傳》、《中國文學史·宋代卷》、《朱熹文學研究》、《唐宋詩論稿》、《唐宋詩歌論集》、《漫話東坡》等。現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詩歌唐朝》。
--------------------------------------------------------------------------------
目錄
楔子一(1)
楔子二(3)
第一章 東坡的家庭(1)
一、 祖父與雙親(1)
二、 弟弟子由(3)
三、 妻子王弗、王閏之、王朝雲(7)
四、 兒孫(11)
五、 親戚(14)
第二章 東坡的交遊(16)
一、 前輩的忘年之交(16)
二、 推心置腹的知己(21)
三、 親如手足的僚友(28)
四、 相濡以沫的患難之交(30)
五、 深明大義的謫地長官(38)
六、 善良質樸的平民朋友(41)
第三章 東坡的弟子(45)
一、 黃庭堅(45)
二、 張耒(48)
三、 秦觀(50)
四、 晁補之(51)
五、 陳師道(53)
六、 李廌(54)
七、 李之儀(57)
八、 李昭玘(58)
九、 李格非、廖正一、姜唐佐等(59)
第四章 東坡的敵人(62)
一、 李定、舒亶、何正臣、張璪等(62)
二、 朱光庭、賈易、趙君錫等(64)
三、 呂惠卿、王珪、林希、沈括等(67)
四、 章惇(69)
五、 王安石(72)
第五章 東坡在朝廷(76)
一、 東坡的政治思想(76)
二、 東坡與新法(81)
三、 面折廷爭的諍臣(88)
四、 視富貴如浮雲(91)
第六章 東坡在地方官任上(95)
一、 發硎初試(96)
二、 徐州抗洪(99)
三、 杭州的水利(103)
四、 萬家憂樂在心頭(109)
第七章 烏台詩案(113)
一、 陰謀的出籠(113)
二、 “柏台霜氣夜淒淒”(118)
三、 營救與出獄(124)
四、 烏台詩案的文本分析(128)
第八章 東坡在黃州(134)
一、 “縹緲孤鴻影”(134)
二、 東坡居士(140)
三、 赤壁風月(147)
四、 “東坡五載黃州住”(153)
第九章 東坡在惠州、儋州(159)
一、 南遷途中(160)
二、 “報導先生春睡美”(163)
三、 從惠州到儋州(168)
四、 “夢裡似曾遷海外”(171)
五、 “細和淵明詩”(176)
第十章 東坡與人生(184)
一、 立足於性情的道德觀(185)
二、 重視實踐的認識論(189)
三、 愉快的生活態度(194)
四、 平易近人的智者(201)
五、 東坡的精神家園(207)
第十一章 東坡與文藝(214)
一、 融入生命的藝術氣質(215)
二、 靈活通脫的文藝思想(221)
三、 靈動活潑、詩情濃郁的散文(229)
四、 清雄奔放、奇趣盎然的詩(239)
五、 以詩為詞與逸懷浩氣(251)
六、 別開生面的書畫藝術(264)
第十二章 永遠的東坡(278)
一、 萬眾仰慕的一代文宗(278)
二、 “大蘇死去忙不徹”(287)
三、 “東坡百世師”(294)
四、 “年年臘月拜坡公”(303)
跋一(313)
跋二(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