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漫話中國戲曲人物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232頁
- 開本:16
- 作者:梅蘭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91636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漫話中國戲曲人物》指出戲曲是我國的“國粹”,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中國戲曲發展源遠流長,戲曲人物形象豐富多樣,作為承載故事發展的戲曲人物形象,在經歷了風雨歲月的洗禮後,在藝術文化領域愈加展現出其獨特的光輝。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戲曲發展的搖籃時期
第一節 東海黃公殺虎
第二節 俊美威武的蘭陵王
第三節 秋胡之妻羅梅英
第四節 替兄頂罪小孫屠
第五節 負心狀元張協
第六節 完顏壽馬錯立身
第七節 趙五娘琵琶記
第二章 元代前期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為愛抗爭崔鶯鶯
第二節 趙氏孤兒報冤記
第三節 包拯智斬魯齋郎
第四節 感天動地竇娥冤
第五節 宮廷悲劇梧桐雨
第六節 才貌雙全譚記兒
第七節 關二爺單刀赴會
第八節 風月女子趙盼兒
第九節 裴度還帶救命
第十節 杜蕊娘智賞金錢池
第十一節 離魂女聶小倩
第十二節 東唐老李茂卿
第十三節 溫太真騙婚
第十四節 江州司馬青衫淚
第三章 元代後期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貨郎旦春郎認親
第二節 閨怨佳人王瑞蘭
第三節 包青天秉公辦案
第四節 包拯灰闌斷案
第五節 李逵負荊請罪
第六節 柳毅傳書
第七節 李千金私定終身
第八節 漢宮秋昭君出塞
第九節 錢大尹假娶謝天香
第十節 看錢奴賈仁
第十一節 沙門島張生煮海
第四章 明清戲曲中的典型人物
第一節 慕色還魂杜麗娘
第二節 桃花扇李香君
第三節 於棼南柯一夢
第四節 玉禪師翠鄉一夢
第五節 驚才絕艷孟麗君
第六節 禰衡擊鼓罵曹
第七節 替父從軍雌木蘭
第八節 忘恩負義中山狼
第九節 楊震暮夜卻金
第十節 明禪惠嬋雙宿雙飛
第十一節 崔護覓佳人
第十二節 俏嬌娘倔飛紅
第十三節 名妓玉堂春
第十四節 道姑陳妙常
第十五節 蘇武牧羊
第十六節 深明大義紅拂女
第五章 京劇中的戲曲人物
第一節 淚撒烏江楚霸王
第二節 薛趙二女義結金蘭
第三節 朱買臣馬前潑水
第四節 阮小七打漁殺家
第五節 金玉奴罵婚
第六節 賀皇后罵殿
第七節 楊四郎探母
第八節 孫悟空火燒盤絲洞
第九節 獅子樓武松殺嫂
第十節 敖桂英義責王魁
第十一節 楊香武盜取九龍杯
第十二節 李七白綾記
第十三節 秦瓊賣馬
第十四節 烏龍院宋江殺妻
第十五節 李桂芝寫狀
第十六節 程家小姐鳳還巢
第十七節 林沖被逼上梁山
第十八節 貴妃醉酒
第十九節 張義釣金龜
第六章 現當代地方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豫劇中戲曲人物
1、自由婚戀小二黑
2、革命烈士劉胡蘭
3、趙銀環落戶朝陽溝
4、陶三春斬黃袍
5、柴郡主狀元為媒
第二節 評劇中的戲曲人物
1、張五可以花為媒
2、楊三姐告狀
3、海棠紅認子
4、謝瑤環下江南
第三節 越劇中的戲曲人物
1、鯉魚精假扮牡丹
2、忍辱負重何文秀
3、周家雷雨夜
4、白蛇水漫金山寺
5、郭曖醉打金枝
6、陸游釵頭鳳前憶故人
7、狸貓換太子
8、沉香劈山救母
9、韓玉娘生死恨
第四節 黃梅戲中的戲曲人物
1、思凡七仙女
2、女駙馬馮素貞
3、梁山伯與祝英台
4、小霸王周通搶親
第一節 東海黃公殺虎
第二節 俊美威武的蘭陵王
第三節 秋胡之妻羅梅英
第四節 替兄頂罪小孫屠
第五節 負心狀元張協
第六節 完顏壽馬錯立身
第七節 趙五娘琵琶記
第二章 元代前期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為愛抗爭崔鶯鶯
第二節 趙氏孤兒報冤記
第三節 包拯智斬魯齋郎
第四節 感天動地竇娥冤
第五節 宮廷悲劇梧桐雨
第六節 才貌雙全譚記兒
第七節 關二爺單刀赴會
第八節 風月女子趙盼兒
第九節 裴度還帶救命
第十節 杜蕊娘智賞金錢池
第十一節 離魂女聶小倩
第十二節 東唐老李茂卿
第十三節 溫太真騙婚
第十四節 江州司馬青衫淚
第三章 元代後期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貨郎旦春郎認親
第二節 閨怨佳人王瑞蘭
第三節 包青天秉公辦案
第四節 包拯灰闌斷案
第五節 李逵負荊請罪
第六節 柳毅傳書
第七節 李千金私定終身
第八節 漢宮秋昭君出塞
第九節 錢大尹假娶謝天香
第十節 看錢奴賈仁
第十一節 沙門島張生煮海
第四章 明清戲曲中的典型人物
第一節 慕色還魂杜麗娘
第二節 桃花扇李香君
第三節 於棼南柯一夢
第四節 玉禪師翠鄉一夢
第五節 驚才絕艷孟麗君
第六節 禰衡擊鼓罵曹
第七節 替父從軍雌木蘭
第八節 忘恩負義中山狼
第九節 楊震暮夜卻金
第十節 明禪惠嬋雙宿雙飛
第十一節 崔護覓佳人
第十二節 俏嬌娘倔飛紅
第十三節 名妓玉堂春
第十四節 道姑陳妙常
第十五節 蘇武牧羊
第十六節 深明大義紅拂女
第五章 京劇中的戲曲人物
第一節 淚撒烏江楚霸王
第二節 薛趙二女義結金蘭
第三節 朱買臣馬前潑水
第四節 阮小七打漁殺家
第五節 金玉奴罵婚
第六節 賀皇后罵殿
第七節 楊四郎探母
第八節 孫悟空火燒盤絲洞
第九節 獅子樓武松殺嫂
第十節 敖桂英義責王魁
第十一節 楊香武盜取九龍杯
第十二節 李七白綾記
第十三節 秦瓊賣馬
第十四節 烏龍院宋江殺妻
第十五節 李桂芝寫狀
第十六節 程家小姐鳳還巢
第十七節 林沖被逼上梁山
第十八節 貴妃醉酒
第十九節 張義釣金龜
第六章 現當代地方戲曲中的人物
第一節 豫劇中戲曲人物
1、自由婚戀小二黑
2、革命烈士劉胡蘭
3、趙銀環落戶朝陽溝
4、陶三春斬黃袍
5、柴郡主狀元為媒
第二節 評劇中的戲曲人物
1、張五可以花為媒
2、楊三姐告狀
3、海棠紅認子
4、謝瑤環下江南
第三節 越劇中的戲曲人物
1、鯉魚精假扮牡丹
2、忍辱負重何文秀
3、周家雷雨夜
4、白蛇水漫金山寺
5、郭曖醉打金枝
6、陸游釵頭鳳前憶故人
7、狸貓換太子
8、沉香劈山救母
9、韓玉娘生死恨
第四節 黃梅戲中的戲曲人物
1、思凡七仙女
2、女駙馬馮素貞
3、梁山伯與祝英台
4、小霸王周通搶親
序言
中國戲曲的發展源遠流長。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融詩歌、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為一體。不同於唐詩宋詞抒發個人心情境遇的局限性,戲曲的編著者由於多是來自民間深入民眾的有識之士,在他們以特殊視覺觀測到的民間百態里,戲曲藝術表現出其特有的藝術價值,它能文能武,雅俗共賞,為後世研究歷代文化提供了豐厚的價值。
而作為戲曲重要表現手法的戲曲人物,在經歷了風雨歲月的洗禮後,在藝術領域展現著其獨有的時代光輝。戲曲藝術浩如煙海,雅俗共賞,其領域裡的經典人物既具備尋常人物的悲歡喜樂,又能代表其所處時代的特性。經歷了時光的洗禮,這些人物愈發飽滿豐厚,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
中國戲曲語言具有音樂性,動作具有舞蹈性,它起源於原始的歌舞。在氏族社會篝火繚繞的叢林深處,對著月亮伴著鼓聲忘情舒展肢體的原始人,伴隨著儀式化的信仰,開啟了中國戲曲的雛形。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原始歌舞不再限於祭祀活動,一些新的更貼近人民生活的歌舞形式出現了,而古老的歌舞也漸漸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民間歌舞藝人。
戲曲發展達到第一個高潮是漢唐時期,這時民間散曲、雜曲發展迅猛,“百戲雜陳”的局面讓中國戲曲破土而出,這種“唱、念、做、打”結合的傳統表演方式直接吸取了其他姐妹藝術的長處。而唐宋“踏搖娘”的出現代表著戲曲藝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它是我國第一個以民間人物形象為原型的戲曲形式。宋代的雜劇與南戲則延續了這一突破性的發展,宋代戲曲直面社會現實,抨擊弊政,其中還出現了一些負面的男性藝術形象,給當時男權社會狠狠一擊。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生活高度發達,隨之發展的元代戲曲則達到了中國戲曲的高峰。元代社會矛盾重重,知識分子大多懷才不遇,難以躋身仕途,他們懷才不遇,空懷滿腔抱負,這使得他們產生以往知識階層所罕見的對勞苦大眾的認同感,於是他們親近底層,更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產生了大量表現民生疾苦的戲曲,如關漢卿筆下的《感天動地竇娥冤》。竇娥代表著眾多勞苦民眾,他們得不到社會的公平對待,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使人聞之唏噓。
明清的戲曲人物形象也很豐富,這個階段的戲曲中還出現了一些勇於打破封建教條的女子形象,如王實甫《西廂記》里敢愛敢恨的崔鶯鶯,機智活潑的紅娘。還出現了大批百姓心中的英雄,例如楊門女將里的穆桂英,陶三春,這些人物形象深受百姓歡迎。
現當代出現了很多地方戲曲類型,如豫劇、秦腔、越劇、崑曲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京劇。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現在同治、光緒年間,這些不同流派的宗師會聚京城,名列“同光十三絕”,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輝煌。京劇藝術家將京劇推廣至全國,當時的京劇班子遍布各地,他們去各地演出,將中國戲曲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戲曲發展源遠流長,人物形象豐富多樣,嬉笑怒罵間令觀眾感慨萬千。戲曲傳承著中國的古老文化,戲曲人物承載著百姓的生活疾苦與尋常喜樂,本書以輕鬆的筆觸介紹中國優秀戲曲人物形象,望讀者在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故事的同時,也能在戲曲人物所表現的人世百態問,尋找到讓自己有所感觸的一份悲喜哀樂。
而作為戲曲重要表現手法的戲曲人物,在經歷了風雨歲月的洗禮後,在藝術領域展現著其獨有的時代光輝。戲曲藝術浩如煙海,雅俗共賞,其領域裡的經典人物既具備尋常人物的悲歡喜樂,又能代表其所處時代的特性。經歷了時光的洗禮,這些人物愈發飽滿豐厚,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
中國戲曲語言具有音樂性,動作具有舞蹈性,它起源於原始的歌舞。在氏族社會篝火繚繞的叢林深處,對著月亮伴著鼓聲忘情舒展肢體的原始人,伴隨著儀式化的信仰,開啟了中國戲曲的雛形。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原始歌舞不再限於祭祀活動,一些新的更貼近人民生活的歌舞形式出現了,而古老的歌舞也漸漸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民間歌舞藝人。
戲曲發展達到第一個高潮是漢唐時期,這時民間散曲、雜曲發展迅猛,“百戲雜陳”的局面讓中國戲曲破土而出,這種“唱、念、做、打”結合的傳統表演方式直接吸取了其他姐妹藝術的長處。而唐宋“踏搖娘”的出現代表著戲曲藝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它是我國第一個以民間人物形象為原型的戲曲形式。宋代的雜劇與南戲則延續了這一突破性的發展,宋代戲曲直面社會現實,抨擊弊政,其中還出現了一些負面的男性藝術形象,給當時男權社會狠狠一擊。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生活高度發達,隨之發展的元代戲曲則達到了中國戲曲的高峰。元代社會矛盾重重,知識分子大多懷才不遇,難以躋身仕途,他們懷才不遇,空懷滿腔抱負,這使得他們產生以往知識階層所罕見的對勞苦大眾的認同感,於是他們親近底層,更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產生了大量表現民生疾苦的戲曲,如關漢卿筆下的《感天動地竇娥冤》。竇娥代表著眾多勞苦民眾,他們得不到社會的公平對待,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使人聞之唏噓。
明清的戲曲人物形象也很豐富,這個階段的戲曲中還出現了一些勇於打破封建教條的女子形象,如王實甫《西廂記》里敢愛敢恨的崔鶯鶯,機智活潑的紅娘。還出現了大批百姓心中的英雄,例如楊門女將里的穆桂英,陶三春,這些人物形象深受百姓歡迎。
現當代出現了很多地方戲曲類型,如豫劇、秦腔、越劇、崑曲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京劇。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現在同治、光緒年間,這些不同流派的宗師會聚京城,名列“同光十三絕”,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輝煌。京劇藝術家將京劇推廣至全國,當時的京劇班子遍布各地,他們去各地演出,將中國戲曲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戲曲發展源遠流長,人物形象豐富多樣,嬉笑怒罵間令觀眾感慨萬千。戲曲傳承著中國的古老文化,戲曲人物承載著百姓的生活疾苦與尋常喜樂,本書以輕鬆的筆觸介紹中國優秀戲曲人物形象,望讀者在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故事的同時,也能在戲曲人物所表現的人世百態問,尋找到讓自己有所感觸的一份悲喜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