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漣漪效應》是一張概念式專輯,專輯籌備過程長達四年。最初的構想是想要做以「水」為主題的音樂。水是在大自然中三態並存的物質:固體冰、液態水、氣態水氣,它的多變與相容,就像音樂創意的想法與技法,可以在各個層面、透過每個工作環節,自由延伸、互相激盪,產生漣漪效應。
在專輯醞釀過程中,「靜物樂團」的面目也產生變化。作為能讓創作者自由發揮且相互連結的創作載體,它已不限定於單一面孔,而是更抽象、多元、無限可能的,所以拿掉了「樂團」的框架,留下「靜物」作為精神。再放進「Lisa Djaati」作為定錨,創意發想由 Lisa Djaati 來召集,以音樂為中心點,每個製作人決定形式、材料,跟構造。從詞曲到製作、聽覺、視覺、宣傳創意,均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完成。雖有別於個人作品,Lisa Djaati 仍是串起萬千可能的核心。
《漣漪效應》專輯中,依循 Lisa Djaati 的音樂工作歷程,找來各方製作人、詞人、樂手合作。而能夠邀到陶喆、小安、倪子岡、陳君豪、黃宣銘... 這些金獎級的頂流的製作人一起來共襄盛舉,各自交出部分的自己,激起更大的漣漪,證明了 Lisa Djaati 多年在音樂幕後工作建立的好人緣,以及對彼此的高度崇敬與信任,才可以一起挑戰,以不按照主流音樂慣用的創作形式,讓歌曲的長短、曲風、形式、構造,都依循著感官及故事敘述的方式,有著各自銜接起承轉合的脈絡,長出自己獨特的邏輯。
《漣漪效應》不只有音樂製作人的加持,還有葛大為、Ciacia 何欣穗的詞作貢獻,多年音樂合作夥伴黃晟峰、合音工作夥伴葉永菡,密切合作的斜槓詩人/詞人/音樂人陳昭淵,還有新生代的音樂創作及ㄓ製作人邱宥鈞、席歡,也都名列其中。對 Lisa Djaati 來說,跟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音樂人合作,不是誰在帶領誰,是一種彼此學習的過程。她欣賞新生代對於音樂有更直覺的靈感與判斷,其中更包括在《大風吹》中獻唱的女兒 Miss S. Rain,在整張專輯的製作過程中,都能給予最直接真實的回饋與建議。而《漣漪效應》這張專輯,也承載了她對女兒遠赴美國兩年多的思念之情。
如果從 Lisa Djaati 2002年第一張個人專輯《More Lisa》算起,今年剛好滿20年。幾乎每次出手都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專輯」推薦的她,雖然近年較多專注在幕後的創作及製作工作,但是對於再次發行專輯,還是充滿自己獨到的觀察與想法。在這個時代,真實與虛擬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漣漪效應》所要追求的,是如水一般,能當作一面鏡子,讓每個人聽完歌曲後,探視發自內心的感覺、情緒、生理反應,當作認識自己的資訊。而面對這些資訊,去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是這張專輯的效應。
專輯曲目
曲序 | 歌名 | 作詞 | 作曲 |
---|
1 | | | |
---|
2 | 《Pierrot 我的憂傷來自於別人總希望我假裝不是我》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