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

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

《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是2014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
  • 作者:王敏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1日
  • 頁數:43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1246427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通篇均採用以小見大,逐層深入的手法,以中日兩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說、軼事為切入點,談到《封神演義》,講到兩國人民對狐狸精的迥然態度,聊到日本裸體祭祀活動的緣來……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全無枯燥說教和乏味空談。生花妙筆之下,艱深晦澀的理論有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讀之,如觀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絕。此書以比較文化的視角寫成,既有可讀的趣味性,又有殷實的學術性;一本比較文化之書可以在中日兩國出版,可見作者自信沒有文化歧視為特徵的民族主義偏見。
2006年,本書在日本甫一面世,便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反響,一時間洛陽紙貴,迅速成為日本各大圖書排行榜上的暢銷圖書。2007年春,王敏教授應邀赴皇宮為日本明仁天皇夫婦作了題為《亞洲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專題演講,從而成為自近代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王敏教授素懷赤子之心,數十年間始終致力於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在她看來,中日友好只能建立在彼此真正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的基石之上。為此,她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迄今已在日本出版各類著作、譯作五十餘冊,多層次、全方位地向日本民眾展現了真實的中國和多彩的中國文化,在日本學界和普通民眾中贏得了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讚譽。
目前,中日兩國對於了解本國傳統文化是認知異文化的基礎這一點都認識不足。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實現經濟強盛的同時,以強大的傳統文化實力恢復民族自信,同時不憚以矯枉過正的姿態學習西方、學習日本、學習別國的文化長項,以史為鑑,以鄰為鑑,發展自己的新文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重振“大漢魂”。
而戰後的日本,由於一直以西方思想為基準,就連日本研究領域也都熱衷於以西方標準來進行分析考察。今天的日本應該重新認識到,惟有將“西學”與“漢學”作為並駕齊驅的兩駕馬車,才能使其共同承載著“大和魂”不斷前行。同時,也惟有樹立起對待亞洲的和諧、平等的文化觀,才能助推日本文化跨越西方與亞洲的藩籬,被異文化圈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為了進一步深化日本文化的國際性,日本需要時刻保持這種基本的問題意識。
除了中國之外,在這個地球上現在依然使用漢字的國家只剩下日本一個了。儘管古時的日本沒有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計畫,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向中國學習,卻無心插柳柳成行,無意中積蓄了中國文化的財富,至今仍享用不盡。但日本又不是中國的“克隆”版,它不斷地運用中國文化的原材料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加工和再生產。日本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鄰國中國的身影。所以,中國人研究日本,既能“知彼”又可“知己”。
中國人眼前能讀到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權威讀本,有所謂的“日本四書”——《武士道》、《日本論》、《菊與刀》和《日本人》,其中最年輕的也是半個世紀前出版的了。當代讀者要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本書也許是首選權威讀本。
王敏,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當代資深“遣日使”,中日著名“知日”派學者。2007年春,王敏教授應邀赴皇宮為日本明仁天皇夫婦作了題為《亞洲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專題報告,從而成為自近代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目錄

第一部中日文化同根異株
代序
前言
第一章關愛動物的日本文化
1.傳說中亡命日本的狐狸精
2.日本文獻中的九尾狐狸精
3.安魂之功效
4.日本人與狐狸
5.中國人如何看待狐狸
第二章動物觀的差異
1.為什麼動物的照片要比人的還大
2.關愛動物的方式
3.文學·動物·日本人
4.中國式動物觀的原點
5.動物墳
6.中國的寵物熱
7.日本人對動物的關愛源於何處
第三章裸體文化
1.中日相互認識上的事例分析
2.“猥褻小品事件”和裸體祭祀活動
3.驚詫於男女混浴的外國人
4.日本最初的裸體舞蹈
5.東西方的裸體觀念
6.對裸體的排斥思維
第四章“隨流而去”的文化
1.每天洗澡的習慣
2.潔癖
3.追求美與追求信仰
4.青蛙入水的聲與寂
5.洗禮後的重生
第二部借鑑日本參照中國

作者簡介

日本華人筆會會長、國立新美術館評審、法政大學華人教授 王敏
1954年出生於河北省承徳市。1977年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畢業,1981 年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結業並任該校講師。82年1月公費留學日本宮城教育大學、2000年獲取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現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兼任日本未來亞洲委員會委員、國立新美術館評議委員、韓國韓中日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同時兼任日本東亞文化交涉學會與日中關係史學會的評議委員、日本華人筆會會長。從事比較文化研究、日本研究、東亞文化關係研究、宮澤賢治研究。
歷任兼職/日本:
首相懇談會(推進國際文化外交)委員、內閣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懇談會委員、國土交通省國際文化旅遊委員會委員、日本國際筆會中心國際委員、亜州映視奨審査委員、中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奨評選委員(日本選區)、朝日新聞亜州網路召集人、亀則財団理事、早稲田大學和關西大學、青山學院大學的客座教授、日本論壇副主編、上海國際博覽會日本館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等。
中國兼職:
河南省對外友協顧問、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和同済大學、南開大學、海南財經學院、大連民族學院等機構的客座教授、四川外院日本研究所名譽所長、河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名譽副所長、『盛典』雜誌顧問等。學會兼職有:中日關係史研究學會理事、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東亞政治歷史研究協會與中華日本學研究協會副會長。
主要獲獎:
1990年獲取中國文化部、新聞辦公室、廣播電視部、教育部部等聯合頒發的中國圖書翻譯獎。
1992年獲日本學術研究“山崎獎”、1997年獲“岩手日報文學獎賢治獎” 、 1998年獲第7屆亜州映視節獎、2009年獲日本文化部長表彰。在以上日本獎項中為首次獲獎的中國人。
王敏中外著書140餘冊.
日本出版的主要作品:
《吉祥12屬圖典》(實業之日本社)、《宮澤賢治的中國心》(岩波書店)、《謝謝!宮澤賢治》(朝日新書)、《宮澤賢治和中國》(國際語言文化振興財團)、《花語中國心》(中公新書)、《中國吉祥図典》(東京堂出版)、《中國人的跨歷史性思維》(東洋經濟新報社)、《互為參照的中日關係》(勉誠出版)、《中國人對日雙重性情感之分析》(PHP新書)、《中日比較・生活文化考》(原人舎) 、《中國人的愛國心》(PHP新書)、『君子之交』(中央公論社)、『中日文化差異的深層分析』(朝日新書) 、《中日相互認識的誤區》(中公新書)。主編互為借鑑的日本研究叢書『東亞中的日本文化』等七冊。
中國古典改寫本有 :《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
中國出版的主要作品:
[宮沢賢治傑作集].[異文化理解].[多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日本].[黃瀛].[宮澤賢治與中國].[日本文化論的變遷][銀河鐵道之夜]等。
參與日本影視的主要演出節目:
NHK「視點・論點」、[當代聚焦]。
朝日電視熱點特集「徹子屋」。
NHK廣播電台節目「心靈的時代」。
NHK廣播放送大學「文學講座」。
NHK國際廣播電台的[專題廣播]。
日本経済放送的[熱點專輯]。
等等.

序言

代序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真正了解日本嗎?你知道日本文化到底是怎么樣的?或許我們都曾經武斷地認為:日本文化不就是從中國學去的嘛,這還能有什麼疑問!於是,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就這樣一直存在了幾百年。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恨日本嗎?你知道抗日戰爭這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慘烈的篇章嗎?毫無疑問,答案幾乎都是滿腔憤怒的肯定。
中日之間的淵源糾葛實在是太深太多了。既有歷史上中國對日本最無私的贈予,也有近代日本對中國最野蠻的侵略。還有當代,在“中日友好”的讚歌唱了30年之後,兩國的新生代又因歷史認識問題和現實國家利益的摩擦而重新開始了論戰與對抗……
中國人認為日本人自私,狹隘。日本人批評中國人馬虎,無信;中國人譏諷日本的小家子氣,認為日本人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日本人則回敬中國不講衛生,最難以忍受中國人大大咧咧的習氣。
當今,一個重要的課題擺在了中日兩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在一個多文化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既能“知彼”也能“為彼所知”。對此,各國學者無不殫精竭慮地為人類尋找著良方。尊重異國文化的價值,不去生硬比較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優劣,更不去強行推銷本國文化。這是21世紀全人類都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但這一切的前提,都必須是我們首先認真、正確地去理解異國文化——這就是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王敏希望通過本書向中日兩國人民,特別是中青年朋友們所傳達的重要信息。
本書的撰寫始於2005年。其時,正值中日兩國之間因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和中國爆發反日遊行示威而導致對立情緒驟然升溫的緊要關頭。王敏教授本人亦受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脅和日本國內日益抬頭的狹隘民族主義勢力的排擠,但她不畏不懼,不卑不亢,以睿智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胸懷,為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而奔走呼號,希望能以冷靜理性之泉,熄滅無知偏狹之火。本書的撰寫正是王敏教授為此所做的努力之一。
本書通篇均採用以小見大,逐層深入的手法,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傳說、軼事為切入點,談到《封神演義》,講到中日兩國人民對狐狸精的迥然態度,聊到裸體祭祀活動的緣來……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全無枯燥的說教和乏味的空談。生花妙筆之下,艱深晦澀的理論有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讀之,如觀庖丁解牛,不禁拍案叫絕。
王敏教授將身邊的小事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細說其經緯,進而引入中日兩國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與觀點,並通過與龐大理論體系的巧妙結合,最終高度凝鍊出中日兩國文化差異的根本所在——理念型的民族思維和感性型的民族思維。
書中並不迴避中日兩國間的敏感話題,而是深入淺出地分析其背後所隱含著的不同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不摻雜個人情感,不妄論孰是孰非,邏輯嚴謹,條理明晰,注重調查,講求實證,其論堂堂,其理昭昭。許多原本對中國懷有誤解、偏見甚至敵意的日本人在閱讀本書後均深感豁然,不得不由衷嘆服。
王敏教授素懷赤子之心,數十年間始終致力於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在她看來,中日友好只能建立在彼此真正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的基石之上。為此,她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迄今已在日本出版各類著作、譯作五十餘冊,多層次、全方位地向日本民眾展現了真實的中國和多彩的中國文化,在日本學界和普通民眾中贏得了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讚譽。2006年,本書在日本甫一面世,便再次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反響,一時間洛陽紙貴,迅速成為日本各大圖書排行榜上的暢銷圖書。2007年春,王敏教授應邀赴皇宮為日本明仁天皇夫婦作了題為“亞洲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專題演講,從而成為自近代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作為學習和研究日本文化的青年一代,我們深感有必要,也有責任將這些在日本大獲好評的著作翻譯介紹給中國的讀者,讓中日兩國的朋友們能夠共同來分享王敏教授的智慧和心血。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後人,讓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迥異的異國文化時,除了應有的歷史自豪感之外,更多些謙虛與博大,少些傲慢與狹隘。畢竟,我們處於一個多文化共生的時代。
雲南大學趙毅達
中國國家社會發展中心謝宗睿譯
前言
曾經和一位美國友人交談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和日本人關係越是親近卻越是搞不懂。我甚至覺得他們是屬於關係越親密話就越少的那種類型。”
西方人和中國人都是彼此之間的關係越親密交談也就越頻繁,要傳達深刻的思想,必須得用更有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位美國人到過日本將近20次,也有很多的日本好友,然而在他與日本人的交往過程中,由最初能夠相互溝通樹立自信到後來再也無法從好朋友那兒聽到親切的話語。對於這個變化過程,他始終難以理解。
有位國內的朋友對我說:“日本人有時很友善,有時卻又很冷淡,簡直不可思議”。聽了這話我不由得聯想起“以心傳心”這個詞,還有就是“沉默是金”的古訓。我認為這也許是因為日本人不需要語言說明也能相互溝通,他們的表達文化具有與別國不同的獨特形式吧。或者換言之,他們的文化特徵之一就是基於用語言所無法描述的感性的層面。
說到這兒,我倒是想起一件頗受日本年輕人關注的事。那是2006年德國世界盃足球賽時,關於聲援日本隊的隊長中田英壽的事。被日本人暱稱為“英仔”的中田英壽帶領日本隊在和巴西隊的比賽中拼盡全力,比賽結束後的10分鐘內他一個人仰面躺在球場的草地上,淚流滿面。這一鏡頭被攝像機拍了下來,成為記錄這支被稱為“藍色武士”的日本隊在預賽中慘遭淘汰瞬間的經典畫面。他在明知扭轉頹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前提下一直在場上頑強地奔跑到了最後。那用毛巾遮蓋著臉,仰面躺在草地上的形象宛然雖敗尤榮的英雄深深地打動了很多日本人的心。
“英仔是真正的武士”,“從英仔身上看到了真正武士,太了不起了”這些充滿感動的寄語雪花般飛向中田英壽。觀眾們也許正是由於和他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才有了這樣的感動。通過這件事,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崇尚鞠躬盡瘁式的美學意識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有分量。感性的東西並不是理論,它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對此,很多外國人表達了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的驚訝——日本人失敗了還很感動!聽說過這件事的中國人也好美國人也好都表示:“如果是我們,首先肯定會談起失敗的原因和責任的問題”。
日本人與日本人之間相互理解的話語都是在心裡交流的,這就是很多外國人都有同感的在日語中使用“覺得”、“認為”以及同類意思的辭彙特別多的一個原因。而正是由於日本人之間無需用語言交流的情況太多,給外國人對日本人的理解平添了一道壁壘。
“英仔的形象已經完全印到我的心靈深處了,將成為我永遠難以忘懷的感動”這句話在表達上使用的“心靈深處”一詞可以說是日本文化中固有的象徵心情的詞語。都說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是“同文同種”的兄弟關係,但在日本生活久了就會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化現象。到底差異在哪裡?為何會出現差異?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一部分大概可以屬於“異文化研究”的領域。經過近三十年的艱難探尋,我總算是隱約窺到日本文化的價值基礎及日本人的民族共性之一斑。那就是“日本人所獨有的與自然渾然融合之感,而這種融合又是憑藉感性得以認知,同時深受感性美學的浸淫。”
本書將中日兩國文化作為相向而置的兩面鏡子相互映照,在不停的自問自答中探索,並由此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希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選填

名人推薦

中日文化同根異株,根深葉茂、相映成輝方顯偉大文化之本色。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趙啟正
日本文化是分子,中國文化是分母。當代日本文化已經開始重新尋根溯源。
——當代日本“百科全書式”學者 加藤周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