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長笛
- 性質:邊棱音氣鳴樂器
- 時代:東漢
- 發展:單管洞簫
簡介,記載,
簡介
嘉嶼關魏晉墓室磚畫中有九節竹製長笛與四弦阮鹹的合奏圖。長笛也泛指音區較低的笛。晉代合樂時,嗓音音調低的,用長笛;嗓音音調高的,用短笛。至隋唐時期,西涼伎中已明確稱長笛。唐代讌樂中,明確把長笛、尺八、短笛三件發音原理相同,形制不同的笛類樂器都列入樂隊中。景佑年間(1034-1038)李照改革指定一套新樂器後,長笛稱呼趨於不多用。
記載
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於是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馬融所賦者。”
《晉書·律曆志上》:“協律中郎將列和辭:‘昔魏明帝時令和永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律調。至於都合樂時,但識其尺寸之名,則吹竹歌詠,皆得均合。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調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
《隋書·音樂志下》:“西涼樂”,“其樂器有鐘、磬、彈箏、搊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簫、大篳篥、長笛、小篳篥、橫笛、腰鼓、齊鼓、擔鼓、銅鈸、貝等十九種為一部。工二十七人。” 《新唐書·禮樂志》:“高宗即位,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誼,為《景雲河清歌》,亦名‘讌樂’。有玉磬、方響、搊箏、築、臥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葉,大小笙、大小篳篥、簫、銅鈸、長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員鼓、連鞀鼓、桴鼓、貝皆二,每器工一人。”
宋·陳暘《樂書·俗部》:“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閒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則長笛六孔,具黃鐘一均,如尺八長。晉桓子野之所善,馬融之所頌,伏滔之所賦,王子猷之所聞,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