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主要內容,社會反響,
簡介
《漢語方言地圖集》(Linguistic Atlas of Chinese Dialects)由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曹志耘教授主編,由商務印書館於2008年11月出版。
主要內容
《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主要內容:漢語方言歷史悠久,紛繁複雜,其差異性甚至遠遠超出歐洲許多語言之間的差異。漢語方言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之一,是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漢語方言歷史悠久,紛繁複雜,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之一,是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漢語方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地方言中的特殊現象正在急劇消失,一些弱勢方言甚至在走向衰亡。全面科學地調查描寫漢語方言的傳統面貌,及時搶救和保存漢語方言資料,保護民族語言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語言學界一項迫在眉睫的歷史使命。
方言地圖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描寫展示和保存大面積地區眾多方言現象的面貌和分布狀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特徵分布圖是方言地圖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地理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等語言學科的研究基礎。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熱切期待一部全面的漢語方言特徵地圖集的出現。
“漢語方言地圖集”課題自2001年啟動,2008年完成。參加人員共57人,來自國內外34所高校和研究單位。調查地點共930個,遍及全國(包括港澳台)各地,東南部地區達到一縣一點。除了省會級城市和方言區代表點城市以外,其餘地點均調查鄉下方言。發音人基本上是1931-1945年之間出生的男性。調查條目使用課題組專門編寫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該手冊包括單字425個,辭彙14類470條,語法65類110條,總計1005個條目。設立調查條目的主要原則是:(1)反映重要的地域差異,(2)反映重要的歷史演變。所有調查點一律赴當地進行調查。在傳統的書面記錄之外,還採用數字錄音方式錄製全部調查項目的有聲語料。
所有調查材料經錄入、校對後,建成全部930個調查點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資料庫”。再利用NFGIS的全國地圖數據和ArcView9.1版繪圖軟體,建立“漢語方言地理信息系統”,在該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方言地圖的繪製工作。
根據調查結果,從全部調查條目中歸納出最有價值的510個地圖條目,繪製成510幅方言特徵分布地圖,分為語音、辭彙、語法3卷。各捲地圖的類型及其數目如下:
語音卷205 | 音類圖160(含規律圖23、代表字圖137) |
特字圖32 | |
音值圖13 | |
辭彙卷203 | 概念圖188 |
詞形圖6 | |
分合圖4 | |
綜合圖5 | |
語法卷102 | 結構圖51(含國語出條圖29、方言出條圖22) |
語法詞圖39 | |
綜合圖12 |
社會反響
《漢語方言地圖集》的出版,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李宇明、沈家煊、侯精一、熊正輝、黃行等語言學界眾多領導和專家蒞臨該著出版新聞發布會,陳章太、李如龍、岩田禮、太田齋等國內外著名學者紛紛發表書評,高度評價了該書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認為《漢語方言地圖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統一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寫的、全面反映20世紀漢語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創性語言特徵地圖集,是當代中國語言學的標誌性成果。它不僅較為全面、科學地描寫和展示了漢語方言中重要語言現象的共時差異和地理分布狀況,並且為漢語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中國地域文化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份極為重要的基礎資料,對於漢語語言教學、漢語方言信息處理以及語言偵破等方面也具有直接的作用,此外還可以有力地推動地理語言學這一學科在中國的建設和發展。
2009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綜合獎。
2010年,榮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1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2013年,榮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