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論集(增補本)》是2005年10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錫良。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語史論集(增補本)
- 作者:郭錫良
- ISBN:9787100045223
- 頁數:621頁
- 定價:32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05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收入這個集子的文章,是我漢語史方面的論文。除了一篇是50年代的以外,其他都是近十多年寫的。文章的編排,大致按內容分成語法、音韻、訓詁辭彙和文學語言四類,然後再按發表時間的先後排列。
我從1954年到北京大學做研究生,在了一師指導下開始攻讀漢語史。由於本科時對古典文學、文學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讀研究生後仍不願割捨文學,於是給自己定下了搞文學語言史的方向,以為這樣可以把文學和語言結合起來。集子中所收《韓愈在文學語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我那時的學年論文。了一先生對這篇論文作出了頗高的評價,給了我極大的鼓舞。但是畢業時正碰上1958年的“學術批判”,提倡集體編書,畢業論文被取消了。我只得把為撰寫論文所收集的有關駢文語言研究的資料壓在了箱底。60年代跟隨了一先生編寫《古代漢語》時,才有機會利用其中的部分資料寫成了兩節《駢體文的構成》。我還承擔了除《曲律》外其他幾節有關文體的通論,這也與我曾搞過文學語言史不無關係。
我跟隨了一師32年,耳提面命,受益頗多。在他的薰陶下,懂得治學貴閎通,研究生階段就對語法史、音韻學也產生了興趣。特別是留校後,教學任務不允許我繼續搞文學語言史,我的主攻方向轉成了漢語語法史,並對文字、音韻和訓詁都有所涉獵。十年動亂,學術研究被迫中斷。撥亂反正後,我在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十多年間,應各種刊物、文集的稿約,撰寫了幾十篇文章。內容不僅包括漢語史的各個領域,還涉及文字、方言及古漢語教學等多方面。有些文章或被國內外師友稱引,或有年輕同志查詢索取。現在選取部分結集出版,一則便於讀者檢索;二則可以更廣泛地就正于海內外方家。
集中所收論文,語法方面的居多。其中有的是探討某些語法現象的發展,重在挖掘語言事實,例如《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上古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有的是對某些語法現象從體系上進行重新認識,既重視語言現象的全面考察,又注重從新的角度考察問題,例如《試論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體系》、《先秦語氣詞新探》;有的是重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例如《關於系詞“是”產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古漢語語法研究芻議》。在音韻方面,主要是以《詩經》音係為出發點,根據分布互補的理論,採取音系投射的內部擬測法,探討了殷商音系和西周金文音系,為填補古音研究的空白作了一些努力。在訓詁方面,提出了反訓不可信的論點,引起了熱烈的爭論。貫串各篇論文的共同思想是:漢語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都既要繼承我國傳統語言學的嚴謹學風和研究成果,又要吸收國外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要求實,更要創新。要特別重視語言的系統性和歷時變異性,不孤立地觀察問題,不以今律古。總的來看,這些文章大都是討論先秦漢語的各種問題的,這是因為我認為研究漢語史應該先把源頭弄清楚。也曾構想要對漢語史的某些問題從先秦一直研究下來,遺憾的是許多構想或研究計畫都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今後如果條件允許,仍將努力實現原有的某些構想。
我著文雖然不敢率爾從事,但多數情況是應約為文,有時間的限制,因而有的文章難免帶有急就章的痕跡。這次結集,除了統一體例、改正誤排外,還改動了兩篇文章的題目,對有幾篇的行文也作了個別字句的刪削。至於論點,一仍其舊。這並非自以為是,而是因為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我對原來研究的問題重新思索一番。
圖書目錄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
從單位名詞到量詞
古漢語語法研究芻議
古漢語詞類活用淺談
先秦語氣詞新探
試論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體系
馬建忠和《馬氏文通》
關於系詞“是”產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
四十年來古漢語語法研究述評
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
遠古漢語的句法結構
關於建立古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的淺見
遠古漢語的詞類系統
介詞“於”的起源和發展
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
再談馬建忠和《馬氏文通》
漢語的同源詞和構詞法
先秦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發展
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
古漢語專書語法研究漫談
先秦稱數法的發展
漢語介詞“於”起源於漢藏語說商榷
也談上古韻尾的構擬問題
殷商時代音系初探
西周金文音系初探
歷史音韻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音韻問題答梅祖麟
簡評潘悟雲的《諧聲分析與異讀》
反訓不可信
反訓問題答客難
《孔雀東南飛》的一處錯簡
怎樣掌握古漢語詞義漫談
漢文(Chinese characters)
說“斃”
李白在哪兒望天門山
王維《鳥鳴澗》的“桂花”
《名原》評議
詞典義項處理漫議
韓愈在文學語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
漢語歷代書面語和口語的關係
增補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