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主從句和從屬句的產生及其演變

漢語史主從句和從屬句的產生及其演變

《漢語史主從句和從屬句的產生及其演變》是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銀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語史主從句和從屬句的產生及其演變
  • 作者:梁銀峰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01日
  • 頁數:333 頁
  • ISBN:9787208142343H.1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內容,既包括像上古漢語的“主語+之+謂語(+也)”結構、“A之於B(也)”結構、“NP+(之+)VP者”結構、“N而V”結構等這樣的傳統研究熱點,也包括漢語史學界不太關注或研究得還不太深入的一些主從句和從屬句,如上古漢語的“V之,X”式申說句、中古漢譯佛經和敦煌變文中的“於”字式賓語小句、唐五代以前的關係從句“NP者N”、近代漢語的時間從句“VP(之)次”等。對於前者,本書力圖通過嶄新的視角描述其產生與演變過程;對於後者,則力圖從跨語言的角度尋求和驗證漢語與世界上其他語言在主從句和從屬句的形成與演化方面的共性。

作者簡介

梁銀峰,男,1972年8月生,河南濮陽人。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2003年7月至今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漢語史和漢語的語法化問題。已出版《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與演變》、《漢語趨向動詞的語法化》等著作6部,發表論文60多篇。先後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復旦大學自主科研業務經費項目等6項。

作品目錄

緒論1
0.1古漢語複合句的界定和分類1
0.1.1複合句的界定1
0.1.2複合句的分類2
0.2本書立論的前提和理論價值8
0.2.1立論的前提8
0.2.2理論價值9
0.3本專題研究現狀述評10
0.3.1“NP+之+VP”結構的語法性質和語義功能10
0.3.2“VP定語+之+NP中心語”結構中“VP”的功能和來源11
0.3.3“為+NP+之所+V”結構的產生11
0.3.4“NP+(之+)VP者”結構中“VP者”的性質及其來源12
0.3.5“VP者N”結構中“者”的語法性質及結構助詞“底(的)”的產生12
0.3.6古漢語“A之於B(也)”結構的形成13
0.3.7“N而V”結構的性質及其來源14
0.3.8其他明顯由話語或篇章 結構發展而來的結構式15
0.4本書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16
0.4.1本書的研究目的16
0.4.2本書的研究內容17
第一部分 主從句專題研究
第一章 上古漢語的時間從句“主語+之+謂語(+也)”23
1.1引言:意合法與形合法23
1.2時間從句“主+之+謂(+也)”的話語功能25
1.3時間從句“主+之+謂(+也)”的句法特點28
1.3.1從“主+之+謂(+也)”結構的外部來觀察:體方面的限制28
1.3.2從“主+之+謂(+也)”結構的內部來觀察:謂語部分 的限定性29
1.3.3“之”和“也”的語法功能31
1.4作為話題的“主+之+謂(+也)”結構35
1.5餘論:“主+之+謂(+也)”結構的陳述性40
1.6本章小結41
第二章 近代漢語的時間從句“VP(之)次”45
2.1問題的提出45
2.2“VP次”小句使用情況述略48
2.3“次”和“時”的用法差異50
2.4“VP次”的句法性質:體詞性(靜態性)的還是謂詞性(動態性)的?53
2.5“VP次”小句的話語功能55
2.5.1“VP次”小句的黏著性55
2.5.2從動詞的情狀類型角度看“VP次”小句的依附性56
2.5.3從信息表達的角度看“VP次”小句的依附性61
2.6餘論63
2.7本章小結65
第三章 上古漢語的“N而V, X”式按斷句67
3.1“N而V”結構的語義特徵67
3.2“N而V”結構的語法性質及其來源72
3.2.1兩種對立的觀點72
3.2.2“N”的語義屬性74
3.2.3“N而V”結構的來源80
3.2.4“N而V”結構有沒有可能來源於“存在句+而+V”結構?84
3.3本章小結86
第四章 上古漢語的“A之於B(也),X”式主從句89
4.1引言89
4.2“A之於B(也),X”的語義、句法關係90
4.3“A之於B(也)”結構中“於”的語法性質和語義功能95
4.4“A之於B(也),X”式主從句的形成97
4.4.1“移位說”97
4.4.2“縮約說”98
4.4.3“二元說”:移位和類推99
4.4.4我們的看法101
4.5本章小結104
第五章 上古漢語的“V之,X”式申說句107
5.1上古漢語指示詞“之”的語義屬性107
5.2上古漢語指示詞“之”的預指功能115
5.3上古漢語中由指示詞“之”引導的預指性申說句118
5.4預指性申說句中的“之”是否已虛化為標補詞?123
5.5指示詞“之”預指的從句後置於動詞的話語功能動因126
5.6本章小結129
第二部分 從屬句專題研究
第六章 上古漢語“NP+之+VP”結構的語義類型、來源及其演化過程135
6.1現代漢語“NP+的+VP”的語義功能和語法性質135
6.2上古漢語“NP+之+VP”結構的兩種語義類型136
6.2.1“主語+之+謂語”結構137
6.2.2“定語+之+中心語”結構143
6.2.3“主語+之+謂語”結構的來源及形成途徑146
6.3現代漢語“NP+的+VP”的兩個歷史層次150
6.4餘論:“之/的”是不是標補詞或中心詞?154
6.5本章小結159
第七章 上古漢語的關係從句“NP+(之+)VP者”162
7.1關於“NP+(之+)VP者”結構中的“VP者”是否為定語後置的論爭162
7.1.1上古漢語“NP+(之+)VP者”結構的兩種語義類型162
7.1.2甲派觀點的相關表述164
7.1.3乙派觀點的相關表述166
7.1.4乙派觀點存在的問題166
7.2“之”和“者”在“NP+(之+)VP者”結構中的關係標記作用170
7.2.1“之”和“者”的功能差異170
7.2.2“NP+(之+)VP者”是語法化程度不高的關係從句結構174
7.2.3現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方言以及民族語言的佐證176
7.3“者”字關係從句的來源178
7.3.1以往的研究178
7.3.2我們的看法181
7.4本章小結187
第八章 中古漢譯佛經和敦煌變文中由“於”引出的賓語小句192
8.1引言192
8.2中古漢譯佛經和敦煌變文中引導賓語小句的介詞“於”192
8.3前置詞發展為標補詞的跨語言共性195
8.4上古漢語中位於動名之間的介詞“於”197
8.5中古漢譯佛經中的賓語標記“於”202
8.6標補詞“於”:賓語標記“於”的功能擴展207
8.7本章小結209
第三部分 主從句和從屬句的功能演變及相關問題研究
第九章 上古漢語“主語+之+謂語”結構的句子化與主觀化217
9.1上古漢語中獨立成句的“主語+之+謂語”結構217
9.2“主語+之+謂語”結構的句子化過程219
9.3結構助詞“之”具有主觀性的成因223
9.4上古漢語中的同類句子化現象228
9.4.1“A之於B(也)”結構的句子化228
9.4.2“N而V”結構的句子化229
9.4.3“既”字句的句子化231
9.5本章小結234
第十章 句式整合還是自身的功能演變?——關於上古漢語被動式“為+N+之所+V”來源的再討論236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