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是東漢中晚期出土的一件毛織袍服,1995年出土於新疆尉犁營盤遺址漢墓晉地十五號墓,現收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其衣長110厘米,雙袖展開長185厘米,下擺寬100厘米。為雙層兩面紋毛織物。它是由紅、黃兩色經緯同時織出平紋組織的表里,開成重疊的上下兩層,兩層組織在花紋的邊緣處接結換層,形成兩面花紋相同但顏色互異的效果,表面以紅色為地黃色顯花。袍長110厘米,雙袖展開長185厘米,袖口寬15厘米,下擺寬100厘米。交領,右衽,下擺兩側開叉至胯。用紅地對人獸樹紋罽作袍面,淡黃色絹作里襯,左下襟接縫一塊狹長三角形“卷藤花樹”紋罽,兩袖下半截接縫彩條紋罽。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是一件充滿濃郁西方風格的珍貴文物,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 出土地點:新疆尉犁營盤遺址墓地十五號墓
  • 館藏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 所屬年代:東漢
  • 文物類型:毛織袍服
  •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巧,文物鑑賞,文物價值,出土環境,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1995年,出土於新疆尉犁營盤遺址漢墓晉地十五號墓。
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特徵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其衣長110厘米,雙袖展開長185厘米,下擺寬100厘米。其面料是一種雙層兩面紋組織的精紡毛織物,交領,對襟下擺兩側開衩,淡黃色絹作里襯,紅地對人獸樹紋罽作面。罽面紋樣布局對稱規整,每一區由上下六組以果實纍纍的石榴樹為軸,兩兩相對的人物(四組)、動物(牛、羊各一組)組成,每一組圖案均呈二方連續的形式橫貫終幅。各區圖案又以上下對稱布局。每區圖案中幾組人物形象一致,均男性,裸體,捲髮,高鼻,大眼。人體的結構比例有意作了誇張,特別是隆起的肌肉,以此表現形體的健壯有力。各組人物均手持兵器,形成不同的對練姿態。每兩組人物間隔一組對牛或對羊。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細節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細節

製作技巧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紋樣布局對稱規整,內袍多處鑲邊都有幾何形的貼金貼繡花紋。由紅、黃兩色經緯同時織出平紋組織的表里,開成重疊的上下兩層,兩層組織在花紋的邊緣處接結換層,形成兩面花紋相同但顏色互異的效果,表面以紅色為地黃色顯花。

文物鑑賞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是一件充滿濃郁西方特色的珍貴文物,其色彩鮮明,織工技藝高超,面料高端,各區圖案又以上下對稱布局,風格整體畫面栩栩如生。通幅紋案織出成組的以石榴樹為軸的兩兩相對的裸體人物、動物,帶有濃郁的希臘、羅馬和波斯藝術風格。

文物價值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的出土,為研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證明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頻繁。營盤作為塔里木盆地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匯集了古代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對於研究絲綢之路交通、貿易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出土環境

新疆尉犁營盤遺址漢墓晉地位於尉犁縣城東南約180公里處,墓葬分布在庫魯克塔格山南緣,地處絲綢之路樓蘭道要衝。該遺址有一座圓形的古城和上百座古墓,被史學界譽為“第二個樓蘭”。
新疆尉犁營盤遺址墓地新疆尉犁營盤遺址墓地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出土於第十五號墓中,墓長2.16米、寬0.7米的箱式彩繪木棺內。穿著於約30歲的男性乾屍身上。出土時,男性乾屍身蓋黃色絹衾,頭枕雞鳴枕,面部覆蓋麻質面具,內穿淡黃色絹長衣,外穿這件罽袍,下穿繡有花草紋的絹褲,腳穿貼金氈襪。腰系絹質腰帶,腰帶上掛香囊、帛魚。左臂系長方形刺繡護膊。胸前及左手腕處各置一件冥衣。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