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礦石加工場

漢礦石加工場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在兩座煉爐北面12米外,是一處貯料場地。至今仍殘留有南北長6米,東西寬7米,厚1.5米的礦石堆,總重有100噸。發掘中還出土了粉碎礦石用的鐵錘、用石塊、燒結塊做砧子、石夯等工具。現收藏於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礦石加工場
  • 館藏地點: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冶鐵遺址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
  • 類別:貯料場地
  • 所屬博物館: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
  • 所屬地區:河南鄭州
文物介紹
古代在冶煉鐵時,對於大型鐵礦石的熔化較為困難,因此礦石在開採後的粉碎加工和篩選成為冶煉過程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礦石粒度的大小對於入爐冶煉十分重要。粒度大不易熔化,粒度小或礦石末入爐,會因為密度大而影響爐內溫度不均勻而造成塞爐,造成冶煉中的嚴重事故。但是我國古代人民逐漸認識到可以將較大的礦石進行加工粉碎,這樣就容易將鐵礦石熔化。古滎冶鐵遺址中發現的礦石“整料”技術在礦石堆中有充分的體現,冶鐵作坊中設定有專門的礦石加工場。在兩座煉爐北面12米外,是一處貯料場地。至今仍殘留有南北長6米,東西寬7米,厚1.5米的礦石堆,總重有100噸。發掘中還出土了粉碎礦石用的鐵錘、用石塊、燒結塊做砧子、石夯等工具。顯然這裡是一處礦石加工廠。礦石加工場設在冶鐵爐後部,發掘中還發現已粉碎而未入爐冶煉的礦石堆,約60立方米。礦石粒度一般3~12厘米。在礦石加工場附近的土坑中發現了大量的礦石粉末,說明礦石敲砸粉碎後經過篩選,礦石末廢棄於土坑中或作它用。塊狀礦石一般粒度為2~5厘米,最大的有12厘米,這樣大小的礦石比較適宜入爐冶煉。礦石顆粒均勻,不僅減少了爐氣的阻力,而且改善了爐氣的利用,節省了燃料,同時還能避免冶鐵過程中爆炸事故的發生。直到現代,使入爐礦石粒度均勻、大小適當,仍然是改善高爐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