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石魚

漢白玉石魚

漢白玉石魚,共有一對,具有西洋風格,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呈吐水狀,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原屬圓明園石刻,現放置於圓明園遺址公園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白玉石魚
  • 類別:石刻
  • 年代:清
  •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石刻
歷史,發現地點,發現故事,新聞報導,考證,

歷史

據專家考證,這對石魚原本位於現在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大水法前。大水法從乾隆十二年動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這對石魚至少有250年左右的歷史。圓明園遭劫後,這對石魚於上世紀20年代末流落民間。在尋找流散文物的工作中,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偶然發現西單橫二條34號院內(原系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宿舍)擺放有兩條漢白玉石魚,很像照片中西洋樓大水法遺址上的遺物。經院內住戶準許,進行了拍照。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放石魚的須彌座長125厘米、寬93厘米、高47厘米。經查證,兩條石魚屬大水法遺物。

發現地點

——西單四合院:石魚躺了半世紀
在北京市西單橫二條的一處四合院裡,此次回歸圓明園的兩條漢白玉石魚,曾靜靜躺了半個多世紀。
幾十年來,石魚“躺”在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正中間的兩個石座(即須彌座)上,一直沒有挪過窩。“我們很愛惜石魚,沒事兒就澆澆水,洗洗漢白玉。家裡孩子多,從小就不讓他們騎爬,也不準在石魚上亂刻亂畫”,趙玉蘭自豪地說:“除了風吹日曬,其他都沒損壞。”
趙玉蘭記得,家裡老人閒話時曾說起,這物件兒是圓明園拉來的。石魚被發現後,院子的產權單位和圓明園管理處帶著紅頭檔案和大水法殘跡照片來看實物,並確定為大水法遺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趙玉蘭一家說:“你們保護得挺好,石魚的紋理、外貌都很完整,看這嘴、眼睛魚鱗都清楚著呢!”
這間四合院最多時住過一大戶十幾口人,許多成員都是石魚陪著他們長大的。石魚被拉走後,趙玉蘭有點捨不得,“捨不得歸捨不得,但國寶是國家財產,我們當然要無條件地回歸。”此次石魚回歸圓明園,趙玉蘭一家沒提任何要求,唯一留下的是圓明園管理處贈予的一套水晶魚模型。

發現故事

——邂逅石魚:只因院門開啟時的一瞥
從民間發現這對石魚的人叫劉陽。今年26歲的他已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說起石魚回歸的故事,劉陽感慨地說,發現石魚都是因為四合院大門開啟時的一瞥。
那是四五年前,劉陽偶然經過位於西單的一個院落門口。由於是私人住宅,平日通常緊閉的院門正好打開,劉陽扭頭一看,正與門內的一對漢白玉石魚打個照面。研究歷史的劉陽意識到這可能是個老物件兒,遂記在腦中。
後來,劉陽翻閱老照片時,其中兩張於20世紀20年代外國人拍攝大水法的照片讓他回憶起曾經的“驚鴻一瞥”。這是一本名為《十八世紀耶穌會士所作圓明園工程考》的書,根據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對他的教友莫里斯·亞當的回憶整理出版。書中記載:在20世紀20年代,莫里斯·亞當在中國海關工作時,曾親自去圓明園調查,蒐集到大量有關圓明園西洋樓的文獻圖片,並且親自拍攝了大量西洋樓殘跡照片,照片上記錄了在圓明園被毀前大水法景點有石魚的存在,這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關於石魚的資料照片。
後來,劉陽再次路過那座宅院時,似乎冥冥中注定的一種緣分——大門恰好又開著。隨身帶著相機的劉陽沒敢說自己的真實身份,只說“個人感興趣”,蹲在石魚身旁拍了個夠。回來跟莫里斯·亞當的照片一對,一模一樣。“但那家放石魚的底座不是原裝的,因為大水法上的石魚嘴朝下,是懸置吐水的。可能當初捎帶手從別的地方抄了一個底座。”

新聞報導

——漢白玉石魚重現大水法遺址
時間:2007年06月09日 文章來源:星辰線上
本報訊(記者王海燕、劉冕)一對漢白玉石魚結束了近百年的顛沛流離,終於重歸故地——圓明園大水法遺址。昨晚,圓明園遺址公園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把包括石魚在內的10餘件流散文物一起迎回了家。據了解,這是首批由社會規模捐贈的圓明園流散文物。四合院裡找回大水法石魚。
此次回歸的流散文物全部都是圓明園遺址的石雕構件。其中,一對漢白玉吐水石魚最為引人注目。
這對石魚大小一致,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呈昂首擺尾狀,各自趴在一座47厘米高的須彌座上。據記者近距離觀察,這對石魚保存非常完好,上面沒有刻畫、油污等明顯的受損痕跡;石魚的眼部紋理、魚鱗、尾部花紋都十分清晰。

考證

這對石魚應屬於大水法的遺物,它們最早是在大水法北側的池子沿上。”圓明園管理處主任助理宗天亮介紹說,上世紀二十年代,法國人莫里斯·亞當拍攝了大量圓明園建築殘跡的圖片,其中有兩張就是大水法的殘跡,照片顯示當時的大水法景點確實有這對石魚的存在。
圓明園遭劫後,這對石魚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流落民間。去年,文物工作者在西單橫二條34號院裡偶然發現了它們。院內住戶李曉卯老人證實,這對石魚確實是老一輩人從圓明園拉回來的。經協商,該院住戶和該院所屬的中組部機關事務管理局無償地將石魚送回了圓明園。
同時回歸的其餘8件石雕構件是由北京教育網路和信息中心及兩位熱心市民捐獻的。其中六件是具有西式風格的護欄,另外兩件為中式雕欄,每個都重逾千斤。全球徵集線索,普查流散文物圓明園到底流散了多少文物?為摸清這個家底,昨天,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張文彬侯仁之羅哲文等23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聯合發起了《圓明園散落文物回歸圓明園遺址倡議書》。以尋找圓明園流散文物為主題的網頁在新浪、搜狐、百度、騰訊等四家網站上同時開通。
圓明園在經過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燒後,又經歷了百餘年的人為破壞,散落在民間的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有些遺物已經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圖書館老館外的兩個石獅子如今已成為國保單位的一部分。而流散於國內外的圓明園文物數量則更為驚人,無從統計。
宗天亮介紹說,現階段圓明園將重點在北京範圍內搜尋流散文物的下落。將主要依靠社會捐贈的方式,收回“不構成現有建築的建築骨架、不影響現有整體環境風貌,同時又隨意散落沒有得到妥善保護的流散文物”。而對於頤和園東宮門、中山公園蘭亭八柱等保存很好,且已構成園內景觀的圓明園文物,暫不考慮收回。
此次回歸的10件文物全部是石雕構件,其中絕大部分位於被焚毀前的西洋樓建築群落。10件中最為珍貴的當數一對具有西洋風格的吐水石魚,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據專家考證,這對石魚原本位於現在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大水法前,大水法從乾隆十二年動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這對石魚至少有248年的歷史。圓明園遭劫後,這對石魚於上世紀20年代末流落民間,今天終於被有識之士無償送回了家。同時回家的其餘8件石刻文物包括台階、欄桿、底座等,是由北京電教館送回的。8個構件中,有6件因雕有精美的西洋花紋,被推測為西洋樓的護欄等,另兩件為中式雕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