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區龍舟風俗

漢濱區龍舟風俗

龍舟競渡是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與比賽辦法。一般在端午節舉辦。龍舟習俗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的作用,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濱區龍舟風俗
  • 所屬地區陝西·安康·漢濱區
  • 遺產編號:Ⅸ—26
  • 遺產類別:民俗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康市漢濱區

內容介紹

1、集資。集資者由當地的“龍頭兒”組織者或族長擔任。如鎮江寺的龍,就由鎮江寺主事負責集資,走到誰家就喊:“鎮江寺出龍舟啦,一家收10塊。”各戶也自覺交納,拿不出錢的就交物。臨賽的時候,劃手要吃要喝,就到各家菜園子喊:“劃手要撐力,摘你10個黃瓜”、“摘你10個“茄子”算是“集食”。決賽當日,便到自號鋪子門前喊:“龍舟要加力,給上兩掛炮……”這叫“集物”。總之是賽龍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錢、出物,劃手出力,沒有任何報酬。
2、祭龍舟。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在放龍頭的廟裡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劃手先“淨身”。祭祀程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三柱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天道玄黃,節至瑞陽,祭祀龍舟,敬拜祖上……漢水湯湯,龍舟鬧江,風調雨順,永保全康……”念完祭文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當然也有死對頭輸家不拜勝出隊龍舟的情況發生。
3、下水儀式。龍舟下水儀式是隆重的,從場面上擺有香案,香案上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式上先是鼓樂鐘鳴,然後是禮炮,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個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降”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拚命劃,劃得對手喊乾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
4、競賽。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搶豬尿泡賽等。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搶鴨子——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見鹽疼痛就朝水裡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搶豬尿泡——吹新鮮豬尿泡若干,裡面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安康競賽龍舟為“真龍賽”夾“假龍賽”。古時安康城區的真龍有西泗王廟的老金龍、中渡台的老黃龍、鎮江寺的老紅龍,小桃園的老白龍,中河街的老紅龍、竹木行的老青龍總計6條。假龍固定的有8條,按色分老紅龍四條,即:許家台子,鄧家窯、七里溝、唐套灣;老青龍一條,即青山套;老黃龍3條,即東泗王廟、老君關、石梯鋪。不固定的假龍有佘家窯、王台、榆樹村、楊樹林、揚家咀頭子、馮家台子、王力廟等,最多的達13條假龍。 真龍的人為鼓手、鑼手、撓手兼號子手、舵手,劃手24人,總計28人。而假龍人數16至24人不等,間或有8—12人的小划子進入比賽。
5、劃對頭。安康龍舟競渡有專門的對頭對劃。長期以來基本定勢為鎮江寺——竹木行;小桃園——中河街;王力廟——馮家台;七里溝——榆樹林。對頭划起來不要命,有時為爭高下,水上是船碰船、漿打漿、人打人,岸上往往會爭吵和拳斗。
6、贏輸笑。對頭之間比賽完後, 輸家給贏家唱頌歌、叩頭,作揖或道歉,還要向贏家的龍舟敬拜。贏家則趾高氣揚地在那接受拜賀,還要挑戰來年,輸家也不甘示弱,稱來年再比,然後雙方互拜言和。假龍因無固定的比賽對手便在一邊起鬨看笑話兒,氣氛甚是好玩。

主要特徵

龍舟競渡自漢朝開始繁街,至宋代開始形成競技比賽風俗,已兩千餘年歷史。據安康可考歷史在1500年以上,興盛史則在500年以上。期間雖經戰亂,移民大搬遷和自然災害,但仍以蓬勃的生命力傳流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形成鮮明的特徵。
1、從追念屈原——端陽風俗——龍舟競渡——競技項目——民俗節慶活動,形成安康固有的民間民俗。而龍舟競渡是這一風俗中的核心價值取向是愛國精神的崇拜和對先賢的追憶,附帶有祈福求平安的社會心理。
2、龍舟競渡其所興彌久逾香:
一是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參與人數眾多;
二是集圖騰崇拜、愛國精神及民眾的參與性、競技性、觀賞性、民俗性於一體,形成一人賽眾人幫,一隊賽萬民看的奇觀;
三是地方行政官府的參辦出現亦民亦官的競渡機制,具有倡導性和引導性;
四是具有強身健體、增強地方榮譽的性質;
五是具有人心人性的聚合力,有區域的偶像性。
3、安康龍舟競渡與其它地方的龍舟競渡相比有明顯的特徵:
一是龍舟製作上的不同。其它地方的龍舟窄而長,安康由於水流湍急,故龍舟寬而短,且為蹺頭蹺尾園底兒,安康俗稱叫黃瓜底子;
二是比賽辦法的不同。由於江面極寬廣,設有環繞賽、對岸賽,尤其是搶鴨子、搶豬尿泡、浮水奪標賽是安康特有的項目;
三是增設有撓手,撓手邊指揮邊表演,既有實用性又有舞蹈般的觀賞性。
4、安康龍舟競渡是中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加之安康時秦時楚的歷史淵源和明清湖廣移民的因素,與荊楚的龍舟有血源關係,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性質特徵。

主要價值

具有上述特徵的安康龍舟競渡是安康市民間風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陝西獨樹一幟的文化遺存。對其進行發掘、搶救、保護的主要價值是:
1、社會精神價值。龍舟競渡的起源是追念愛國詩人屈原。弘揚龍舟精神的主旨是愛國主義教育。而龍舟精神則是“追念先賢,奮勇向前,頑強拼搏,志爭上游”,這種精神也與改革開放精神相符合。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龍舟競渡在端陽節,端陽節的民俗習慣中的插蒼蒲艾香、吃粽子、點雄黃、采露水草等都與龍舟競渡相得益彰。尤其是龍舟劃手祭祀、祭龍,下水儀式上都採用了以上節日符號,更彰顯龍舟競渡的特色性,是承傳歷史風俗的一個載體。在當今世界文化交融的時代,弘揚龍舟文化對於保持中華民族特性具有極高的價值。
3、學術研究價值。安康龍舟的製作有特點,其主要是以適應漢水寬廣水流急的需要。對於船的製作與水流力學研究有作用;安康龍舟競渡的傳統集資方式,民辦官引導的辦法對於研究當時的經濟社會形態有一定的作用;搶鴨子、搶豬尿泡等對研究地域人民性格有作用;龍舟競渡的地點選在現安康大橋以西水面對於江流走勢有研究價值;安康龍舟的演變過程對楚文化的流傳有研究價值。
4、實用價值。當今時代興起的會展經濟、節慶經濟、旅遊經濟需要打造平台。
從舉辦的七屆龍舟節看:
一是給安康的改革開放帶來新的氣象和局面;
二是據統計七屆龍舟節給安康的招商引資達37億元,僅龍舟節期間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億元,實現商品銷售收入8.9億元;
三是宣傳安康,推介了安康。僅2006年第七屆龍舟節明星演唱會一項就吸引來自海南、上海、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歌迷3000餘人;
四是龍舟競渡已吸引來自四川樂山、湖北隕縣、西安大唐芙蓉園的參觀、取經。同時中央、省、周邊市和外省友好市區的來訪,增進了交流,擴大了安康的對外影響。
5、文化創新價值。七屆龍舟節創作了大量的現代歌舞,創作了節歌、節旗、節徽,發掘創新了一系列的道情、八岔、花鼓子、山歌、紫陽民歌、巴人歌舞、漢劇新編節目,給弘揚、利用、保護傳統文化打造了平台,對其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

歷史淵源

龍舟競渡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由於安康城區長期是安康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安康的龍舟競渡形成於安康城區,輻射和影響周邊地區,形成共同的風俗。
著名學者董其祥《巴史新考》中:“巴人部族分兩大支系,以龍蛇為圖騰的一支居住於漢水流域,叫做伏羲族……”做為以“龍”為圖騰的漢水氏族對以“龍”型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時而歸荊州,時而歸漢中。因荊州地有划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傳至安康地域,出土於安康南北朝時期龍舟畫像造型便是例證。
龍舟競渡自北宋成為民間水上競技遊樂活動。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聯繫,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原故,因此在此時也已形成風俗。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關於安康龍舟的史料記載也很多。據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興安知州王希舜《重修興安州志卷二·古蹟志》載:“望江樓: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今廢。”據此可以推出安康龍舟競渡的時間和風俗盛況至少在明代已具規模且相當熱鬧。龍舟競渡當時已提升至官府活動。
《重修興安州志卷二·風俗志》記錄:“瑞陽,官長率僚屬觀競渡,謂之踏石。”關於龍舟競渡的盛況,成書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888年)的《石泉縣誌·風俗》載:“……鼓樂盈街,紅榴綠艾,命索虎符,饋送竟日。官僚尉具席於樓船,敦請長令觀龍舟竟渡。男女盈岸,輕舟畫艇而載歌舞者,邑中仕紳之家也,……左顧右盼,應接不暇。終日而後驂掉,皆游倦而言旋矣。”
關於安康龍舟競渡成為安康的民間風俗有如下兩件事做為例證:一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因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復明的“復社”組織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赦還歸里,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他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乘靜閒開卷,聞聲似款扉。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飢。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安康古典籍《一硯齋集》)。二是《紫陽縣誌?烈女傳》載清道光烈女:“吳貞女名金蓮,堰坪鋪武生正韜之妹,許字大道河許某未娶,婿因龍舟競渡浮水歿,訃聞女即請奔喪……”
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且出現由龍舟競渡而增設的其它遊樂竟標項目。1932年石泉縣《續修石泉縣誌·風俗志節九·民俗》載:“漢水上制龍舟數艘,舟約載二三十人,揮旗擊鼓,各抓木橈齊劃,狀如矢飛。上下競渡,投鴨奪標,喝彩之聲不絕。邑僚尉具席,敦請長令同觀……”。建國前,安康城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三至初六連劃四日,數十里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1946年6月2日《興安日報》記載,當年端午節“競賽龍舟有十條只,情況激烈,觀眾如雲,河街自西關至小北門,皆為之途寒。”當時安康城區一地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只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假龍則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混江龍)若干,不在計算之列。
此外除安康城區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流水口、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等也間有賽龍舟習俗。
20世紀50年代,除民間自發的龍舟競渡游外,政府也組織民眾進行比賽。1958年瑞陽節,安康縣人民政府舉辦規模宏大的“安康龍舟賽”,沿安康城江面十餘里龍舟競渡,漢江兩岸,觀者如林。西安電影製片廠現場拍攝《慶豐收·賽龍舟》的記錄片向全國發行。
20世紀60年代上半期,每年也有民眾自發的龍舟競渡活動。然而自十年“文革”開始後這一傳統民間習俗被認為是“四舊”而中止活動。但是在1977年仍存有安康老龍舟10條。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1991年原縣級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陽節舉行“安康龍舟競賽活動。”當時有18個來自安康城區各街道辦事處、各企業、機關單位的隊伍參加比賽。
進入新世紀以後,為了發揚安康傳統文化,打造龍舟文化品牌,2000年6月舉辦“安康龍舟節”,從而使這一種傳統民間風俗活動在新的時代容納現代因素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從2002年開始,漢濱區石梯鄉青套灣農民每逢瑞陽節便自發在流經的漢江水面舉行“青套灣農民龍舟賽”。2005年由石梯鄉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已連續五屆。

相關物品

1、龍舟製作。
①用料。真龍舟用杉木製作,選 上好陽坡杉木30年以上樹齡的好料。船上的釘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一個船120斤釘子,桐油60斤。麻絲20斤,皮紙5刀,刮三遍石灰100斤;
②規格尺寸。真龍長3丈2尺(約合10.56米),寬4尺8寸(合1.6米)。
③形制。蹺頭蹺尾黃瓜底兒,12個倉,每個倉2人,龍頭龍尾用木雕制,著與船身一樣的顏色,船中倉位立兩柱子,用繩子拉在船頭船尾,以固定鼓,中倉靠後三擋位有一木架以固定鑼。
2、配物用品。撓子一個,用細長竹棍製作,竹竿頭扎雞毛掞子型狀。撓手立船頭揮舞指方向,激烈時撓子上下翻飛甚為好看;鑼鼓各1個。鑼鼓手根據撓手的節奏敲打;漿24把,長約3尺6寸。頂頭為“丁”字型,漿片長與1尺5寸,寬約6寸;隊旗1個;舵棹1個。
3、假龍舟也叫混江龍,船長2丈4尺,寬度不等,物品配署與真龍相同,只是漿片依人數多少而定;也有的假龍則是由小划子進入比賽,小划子比賽人數則8—12人不等,因此用品也由小划子人數而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