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魏晉緣情詩審美經驗研究》是2015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瓊瓊。
基本介紹
- 書名:漢末魏晉緣情詩審美經驗研究
- 又名:中古詩學史叢書
- 作者:趙瓊瓊
- ISBN:978-7-307-15918-1
- 頁數:264
- 定價:¥36.00元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千字數:247
- 責任編輯:韓秋婷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作為獨立的研究單元和研究對象,結合思想史與文論史背景,系統地研究緣情詩產生、發展、成型以及式微的過程,分析其感物緣情的審美經驗模型,辨明其詩學史、美學史意義和局限,力圖對緣情詩和詩緣情論進行全面研判與合理定位,劃定緣情在中國詩學史以及中國美學史上的適用範圍和解釋限度。
作者簡介
趙瓊瓊,女,1984年出生,河南洛陽人。201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古典美學與詩學研究。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三、文獻綜述
1.詩歌史研究
2.詩緣情研究
第二章緣情詩前史
一、《詩經》抒情的公共性傾向
1.創作與結集的非個人化目的
2.公共情感與抒情主人公的缺席
3.公開傳播與公共文本定性
二、《楚辭》個體抒情的自覺
三、從言志到緣情:漢詩的轉折意義
1.時序悲嘆和感傷基調
2.私人化真情實感的出現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三、文獻綜述
1.詩歌史研究
2.詩緣情研究
第二章緣情詩前史
一、《詩經》抒情的公共性傾向
1.創作與結集的非個人化目的
2.公共情感與抒情主人公的缺席
3.公開傳播與公共文本定性
二、《楚辭》個體抒情的自覺
三、從言志到緣情:漢詩的轉折意義
1.時序悲嘆和感傷基調
2.私人化真情實感的出現
3.五言徒詩逐漸成形
第三章《古詩十九首》與感物緣情模式的形成
一、普世情感的個體化表達
二、抑比興與性別角色技術
1.性別角色換位與情感節奏的形成
2.性別角色個體性的自覺與選擇權能
3.性別角色同時並存與詩歌當下性品格之凸顯
三、情景組織:棄比興而尊物感
1.《古詩十九首》的情景結構
2.棄比興而尊物感
3.感物緣情模式的奠定
第四章建安詩歌:言志與樂府體的回歸和改造
一、英雄主義悲情
二、樂府徒詩化與徒詩樂府化
三、緣情詩題材、體類的拓展
1.遊仙詩的抒情化
2.游宴詩與時序悲感
3.雜詩的詩學史意義
第五章玄學對緣情詩的雙重影響
一、玄學與魏晉崇情思潮
二、玄言入詩與緣情詩主題的變化
1.情與理兩種主題的糾葛
2.時序主題玄理化
三、太康感物詩的審美分析
1.感物詩概說
2.情物特點及二者之關係
3.物感與物色辨:兼論緣情詩與山水詩的關係
四、玄風所被與緣情詩的式微
第六章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三章《古詩十九首》與感物緣情模式的形成
一、普世情感的個體化表達
二、抑比興與性別角色技術
1.性別角色換位與情感節奏的形成
2.性別角色個體性的自覺與選擇權能
3.性別角色同時並存與詩歌當下性品格之凸顯
三、情景組織:棄比興而尊物感
1.《古詩十九首》的情景結構
2.棄比興而尊物感
3.感物緣情模式的奠定
第四章建安詩歌:言志與樂府體的回歸和改造
一、英雄主義悲情
二、樂府徒詩化與徒詩樂府化
三、緣情詩題材、體類的拓展
1.遊仙詩的抒情化
2.游宴詩與時序悲感
3.雜詩的詩學史意義
第五章玄學對緣情詩的雙重影響
一、玄學與魏晉崇情思潮
二、玄言入詩與緣情詩主題的變化
1.情與理兩種主題的糾葛
2.時序主題玄理化
三、太康感物詩的審美分析
1.感物詩概說
2.情物特點及二者之關係
3.物感與物色辨:兼論緣情詩與山水詩的關係
四、玄風所被與緣情詩的式微
第六章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