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圖象印

漢朝圖象印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的倒退,也可說是圖象印章史上的頂峰。

漢朝圖象印的題材,除承襲戰國以動物紋樣為主外,另有:人物、戲獸、車騎、神話、植物、幾許紋樣等。並且在印面的圖文聚集、作風及鈕制上,亦各盡轉變之能事。成都刻章下面就其透露表現內容分而述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朝圖象印
  • 地位:圖象印章史上的頂峰
  • 題材:動物紋樣,人物,戲獸,車騎紋樣
  • 主要類型:牛耕印,馴虎印,牛首舞印等
社會留存,主要類型,

社會留存

由於社會的進步,審美才略與工藝技藝程度都有倒退和進步。漢朝圖象印的題材,除了承襲先秦以動物紋樣為主的傳統外,還留意透露表現以人物活動為次要內容的社會留存題材。

主要類型

1.牛耕印
玉質,龜鈕,《齊魯古印攘》著錄。秦漢期間,新興的封建制度促成了社會分娩力的倒退,冶鐵工業也匆匆發達起來,對農業分娩東西的釐革起到主動的感化,如漢朝已利用鐵制的犁鏵。此印牛在前拉犁,人在後扶犁,其上雲彩與飛鳥,透露表現出一幅漢朝的田園耕耘圖景。
《後漢書·安帝紀》:“乙酉,罷魚龍,曼延百戲。”實包羅雜技、獸戲等式子。從中反映漢朝文化倒退的一個方面。
2.馴虎印,1.5厘米見方,穿帶鈕。斗虎是漢朝百戲之一。《兩漢博聞》引舊說謂斗虎者有“相鬥於籠中,況有為虎所噬者”。四川出土的漢石描述像中,亦可見有人馴虎之圖。
3.牛首舞印,2.15×1.45厘米,鼻鈕。漢朝百戲中,有一種戴假面具扮演的,戴假面者稱為象人。《漢書·卒陳志》:“朝賀置酒常從象人四人。”韋昭註:象人“著假面者也”。此印為人戴牛頭之面具的象人舞。
另有人蒙獸皮,仿照獸的某種設施而舞,如“馴獸舞”印。《尚書·舜典》中有“百獸率舞”,記述石器期間獲獵物分食之,泣涕如雨地持獸尾或鳥羽而舞的環境,在漢朝演化為擬獸舞。
戲熊印,1.75厘米見方,鼻鈕。此印中獸形似熊羆。張衡《西京賦》中有:“總會仙倡,戲豹舞羆。”此印大要是披著獸皮之作熊羆舞。
角牴印,角牴也是漢朝百戲之一。《漢書·西域傳》載漢朝廷招呼西域使節,觀看的亦有“角牴之戲”。
其餘另有追水豹、擒蛟、噴火、戲球等雜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