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葬禮

漢族葬禮

漢族葬禮說的是一種喪葬禮俗,大都是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祖先原來是這樣“打落”(打發)逝者的。過去民間習俗認為,凡享有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族葬禮
  • 類型:葬禮
  • 年代:50年代
  • 歲數:50歲
介紹,裝 裹,安 床,訃 告,入 殮,搭靈棚,擇 日,報 孝,打墓子,吊 孝,破 孝,吊 唁,安 鼓,點 紙,叫 夜,起 靈,出 殯,下 葬,卸 孝,謝 孝,復 三,過 七,百 天,周 年,守 喪,合 葬,冥 婚,犯墓虎,

介紹

  臨 終
漢族葬禮漢族葬禮
到了近現代,七八十歲才算壽終,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今天的人們認為80歲以上才算是壽終正寢。對於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稱為“送終”。當地有“人死時,子女誰守在身邊送了終,誰才是真兒女”的說法,顯然是“百善孝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裝 裹

壽衣,當地俗稱“裝老衣”。舊時,人到了六七十歲時,就要自己縫製壽衣。自己沒有能力縫製的,子女為其縫製或預先購置。
人在臨終時候,親屬為其剃頭、洗腳、穿戴“裝老衣”(壽衣)等,俗稱“裝裹”、“裝穿”。有的地方則在咽氣後進行裝裹。裝穿時,還要呼喚著“爹(媽),給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氣穿上壽衣時,不穿鞋,只待咽氣後,才將鞋穿上。所謂,一穿鞋就“走了”。“裝老衣”包括內衣(?子)、單衣、袷衣、棉衣,據說穿得越厚越好。當地講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傳說怕下到陰間腳底長毛變為墓虎重返陽間傷人,“著毛變畜,錯胎轉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塊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後代絕子絕孫,即“黑門”。四忌穿緞,因“緞”與“斷”諧音,害怕斷了根,絕了後。壽衣的顏色基本為紫、藍色。沒有扣,都用帶系,表示後繼有人。男性頭上要戴一頂蘭色的帽子,帽頂上要用紅布做成桃疙瘩,用來驅除煞氣,這樣,對子孫有吉祥之意。鞋必須是布底,底上貼蓮花,表示腳登蓮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腳登蓮,上西天”等說法。無論在哪個季節去世,壽衣都是冬裝。穿“裝老衣”時,不許親人哭泣。同時,要馬上把窗子打開,讓煞氣往出走。所謂“煞氣”,迷信指人死後的靈魂,當地人稱為“殃”。據傳,人死後,其“殃氣”要從室內的某一孔道出去,有從窗戶出去的,有從門出去的,有從門頭窗出去的,還有從煙道出去的。如殃氣出不去,則對家人不利。
漢族葬禮
死者咽氣後,沒有合眼的,要將其眼睛合上,稱為“揞眼”,沒有閉嘴的,要將其嘴合住,稱為“合口”。
給死者裝裹好後,還要將一枚硬幣塞入死者口中,俗稱“口含錢”。這一習俗在上古時即有,只是那時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錢,故稱之為“琀”。最後,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內裝好“打狗餅子”,然後用麻紕把袖口和褲腿扎住。
“打狗餅子”是用白面做成並在鍋內烤熟的小餅。裝“打狗餅子”是有講究的,其數量是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麵餅,另外再加兩個稍大些的餅,稱做“天一個,地一個”。如死者終年72歲,就需要74個。“打狗餅”的作用是亡者餵給陰間的狗的。據傳,亡者的靈魂下陰間冥府報到的路非常曲折,還要經過二座橋(金橋、銀橋),途中有很多的攔路狗和屈死鬼要錢,於是,亡者便邊走邊扔小餅,一直到閻王殿為止。
最後,孝子們要立即戴孝。直系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均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製作的不緝邊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斬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褲兒”。兒子、兒媳還要將麻紕辮成麻辮拴在腰間。孝衣、孝褲早在死者彌留之際就已做好。同時,還要將白布包縫在鞋面上,稱為“鞔鞋(hái),此即為孝鞋。穿戴好孝衣後,就要為死者安床、點下炕紙了。

安 床

人死氣絕後,不能老讓亡者躺在原來的炕上,否則叫“背炕板子”,對生者不利。必須要從自家的門上卸下一塊門扇或者是壽材的上蓋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門板或材蓋上,叫“停屍”。停屍是有方位的,多取東西方位,但死者的頭部的位置不得對準梁下,並要仰臥。死者停好後,在臉上苫一張白麻紙,叫“苫面紙”,古代稱“面衣”。據說,給死人蒙苫面紙的遺俗來自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大敗越王勾踐。勾踐聽從文種、范蠡的意見,以西施為禮求和。伍子胥力勸吳王要斬草除根,吳王不聽,還殺了伍子胥。後吳王沉湎於西施美色,驕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後,被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夫差拔劍自刎。咽氣時,自感無臉到陰曹地府見伍子胥,便讓人在他臉上蒙了一張紙。後人遂衍用成俗。
停屍後,兒女們和親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點燃長明燈俗稱“照屍燈”,同時焚燒紙錢,俗稱“燒下坑紙”。燒下炕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生。叩頭後,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俗稱“嚎喪”。一邊哭,一邊說:“不要空走,要帶上錢走。”
俗傳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時,魂靈兒即離體而去冥界,當然不是自願去的,而是被白無常、黑無常鐵鏈鎖去的。因為是生鬼,一路上要有許多坎坷,要遇到攔路鬼索財,要過惡狗村,闖圪針林,登望鄉台,涉兩界河,過奈何橋,喝孟婆湯(也叫迷魂湯)等等,家人怕其辛苦,為此做了許多準備,燒下炕紙給備足了冥錢,用以買路;燒紙車用以代步;裝小餅用於給攔路狗陣餵食讓路,插倒頭撈飯竹棍是做打狗棍,點照屍燈是讓魂靈兒三天后回家看望時不使迷路。但新生鬼魂一旦喝了迷魂湯後,就不再記得人間之事了。
安好床,停好屍,點了下炕紙後,首要的是立即請陰陽先生。陰陽先生到了以後,畫了符,貼在門楣、窗框、大梁等有關地方,以防殃氣落在上面。接著便擇日子,批“殃榜”。之後,孝子們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來。主要有報孝送孝、破土打墓、請鼓匠、訂紙火、搭靈棚、砍引魂幡、請辦事人、準備肆筵等等。

訃 告

訃告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大門外掛通天紙;一種是張貼書面訃告。
亡者停在門板上以後,孝子首先要在大門口外的一側吊上“通天紙”。通天紙俗稱“歲頭紙”,具有報喪的性質,掛上通天紙,則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紙是用老白麻紙摺疊,首尾相剪,連綴成鏈,寬約5厘米,長約40~50厘米長條狀。其數量也是按歲數大小一歲一張,天一張,地一張,如果80歲死亡,則剪82張。剪好紙條後再用紅頭繩扎一頭綁上一塊黑炭,懸於大門外一側。如死者為男,通天紙懸於大門左側,如死者為女,則懸於右側。因“台”、“炭”音近,故俗稱黑炭為“望鄉台”,又叫“望鄉炭”。迷信認為,亡者在肉體死亡第三日時,其靈魂還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親人。古人說:“三天不吃陽家飯,七天上瞭望鄉炭(台)。”又雲“屈死鬼上瞭望鄉台,陰魂不散折回來。”只有這時,死者靈魂才知覺要與親人訣別。通天紙可任行人隨意扯之或風吹掉,稱為替亡者免去陰間之罪。
書面訃告,民間稱“殃榜”、“告牌”。訃告要請陰陽先生書寫,訃告用白麻紙寫就,內容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時間,傍列三股之內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樣。另外還要註明妨、庢(音zhì,當地讀如“值”,入聲,義為妨礙、妨害)什麼屬相之人等。末了還要寫上出殯日期。其寫法和格式如下(豎寫):
例一:
不孝××× 罪孽深重 費自殞滅 禍延顯考×××公諱×××
府君 慟於×年×月×日×時壽正寢 生於×年×月×日×時 終年
××歲 不孝×××隨侍在列 親視含殮 遵禮成服 哀此訃
子 ××× ××× ×××
孫 ××× ××× ×××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論
例二:
民故顯考××× ××歲 稀壽一位之靈
生於×年×月×日
××年×月×日×時壽終
孤子×××攻服 孫×××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孫×××
淺諄稽首拜
訃告寫好後,貼在用高粱秸縫製的箔子上,仍依男左女右的習慣用木釘釘在宅居大門側邊的牆上,以告街坊鄰里、親朋好友。

入 殮

入殮多數是亡後第二天傍晚太陽落山以後進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當天傍晚入殮。入殮前,兒媳婦、閨女、孫女三人邊哭邊到村中十字路口裝“土雞雞”,因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經過的地方。“土雞雞”是入殮時給死人枕的枕頭,俗稱“雞鳴枕”,用白布縫製成雄雞的形狀,一端用紅布縫上雞冠,另一端縫成雞尾,中間凹下。有雞鳴天亮,大夢初醒之意。裝“土雞雞”時,兒媳婦手提切菜刀,閨女手拿土雞雞,三人跪於十字路口,媳婦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後三人邊大哭邊裝路上的土,裝滿後回到棺材前。
入殮時,首先由陰陽在無蓋的棺材上面搖搖鈴,而後孝子們開始打墊棺材。棺材的底部墊上厚厚的乾草(穀草),兩頭用草紙(衛生紙)填實擠嚴,防備屍體腐爛流出液體。乾草上面再鋪上褥子。入殮要把死者從屋內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長子扶頭,其他孝子抬腰或腳,要腳先頭後出屋。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然後平放棺內,平躺仰臥。死者頭枕土雞雞,腳登蓮花腳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極樂世界,修成正果。
入棺後,久病不瘉的人要趕來,摸一摸死屍的手。據說,摸過之後,死屍可將病魔帶走,病人很快即可痊瘉。
這時,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場,則要看一看死者,同遺體作最後的告別。並要同死屍說幾句話。無非“放心哇”、“走好”之類的話。之後,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傳送的前一日再來。
主子家勘驗完屍體後,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腳上捆的麻紕解開。從死者的袍襟內一角剪下一塊布來,要交給第一繼承人長子(或長孫)的兒媳婦存放,俗稱“富貴”,據稱日後會大發大富。把亡者生前愛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還包括金銀財寶。不能讓亡人奔波勞累一輩子,死時空著手走,避免應了“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的說法。民間富戶講究讓亡人左手執金,右手握銀,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大兒子(沒兒子女兒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給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稱為“開光”。最後,在死者上身蓋“七星覆面”(指北斗星座),有的棺材裡自帶“七星板”。同時,還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損的肢體代替物)等包好一併放入棺材。蓋棺時,陰陽先生邊搖鈴邊念咒:“日吉時辰天地開,蓋棺大吉大發財,天清地美日月明,蓋棺與孫進財丁。”然後孝子用長命釘(木轄)封閉。釘木轄時,孝子要按對死者的稱呼呼喚:“××躲釘!”如在出殯起靈前開光,則只蓋棺蓋,不封釘。 釘只能用木頭製作,不能使用鐵釘,否則不能轉世為人。
入殮用的棺材,以木質堅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質製作,大小材頭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鑲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氣,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獸啃破棺材,撕咬死屍。整個棺形為長方形,前高后低,前寬後窄。棺木外塗油漆,有黑、紫、紅、黃幾種顏色。不到50歲的死者,棺木塗以朱漆,稱為“紅棺”,50歲後多塗金黃色,稱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繪圖案,圖案一般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或“萬字不斷頭”。棺木前頭正面繪雲紋蓮台,書寫“××之靈位”;小頭繪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則畫白菜。有的棺木前頭正面還寫有“福如東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語句。棺木內塗以松香或用黃表紙裱糊,取的是“黃金入櫃”、“遺澤子孫”之意。棺木內還要貼上用金銀鉑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圖案。在棺木內底部另附一塊鑿有七個孔的襯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駕鶴仙去,身入西天”。

搭靈棚

靈棚用木桿搭架,上面覆蓋苫布,三面堵嚴,正面開口,棺材在裡面正中停放,下墊木凳俗稱停靈。入殮後要把棺材移到搭好的靈棚內,棺材往靈棚內放要躲“天坑”,即看什麼方位有空(沒有天坑)哪有空就放在哪一方位。棺材停放好後,靈棚門口兩側貼喪聯,白紙黑字書有“三寸氣在千般運(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祭弔死者的對聯,橫批為:“駕鶴西遊”等陰陽小字一付。在大材頭上要放一碗半熟的糜米飯,俗稱“倒頭撈飯”。在碗的底部鑽個小孔,俗說到了“奈何橋”喝孟婆的迷魂湯時,可從碗下面的小孔漏下。米飯上面插一雙竹筷,竹筷的頂上裹一棉球。倒頭撈飯意為從此不再食人間煙火,筷子寓意為“打狗棍”。棺材的大頭底部長出來的部分俗稱“火檐”,放置生前用的枕頭。在棺材的大頭頂端放置圓肚小口瓦罐,俗稱“衣飯罐”。
每天在早晚吃飯前,兒女們要把當天所吃的素飯菜或者食品放入衣飯罐內一少部分,一直延續到出殯,入葬時埋入地下,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不會成為餓鬼。每天添衣飯罐是兒媳婦和閨女的職責。
棺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擺供品、白面大饃(稱為“供??”)、香爐、蠟台和長明燈。民間認為,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藉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長明燈不能熄,要白天晚上一直明亮。桌下放一個砂鍋或者小瓦盆,俗稱點紙盆,為前來祭弔的親友焚紙、祭奠所用,出殯時將盆摔碎。
靈棚搭好後,舊時有錢的人家還要請和尚或道士前來做道場,超度亡靈。做道場時,最引人的是“跑五方”。一個和尚轉高桌、越板凳,在前面奔跑,孝子在後面跟隨著跑。為了亡父亡母早日升天或轉世,即使累得氣喘吁吁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
當地講究,亡者死在枕頭上的,將靈停在院內,死在路途中或者外面的將靈停在院外或者村外。往回拉靈棺還要捉一隻公雞作為引魂雞,安葬時將引魂雞殺死作為殉葬品。在車上拉運棺材,大頭在前是空材,小頭在前是飽材,拉飽材必須要腳在前頭迎後。

擇 日

當地幾百年來,擇日都是由陰陽根據亡者生辰八字推算,選擇黃道吉日,並要避開妨庢在世家人的日期,同時要兼顧存放的日期不能太久,一般多為七、九、十一等單數存放天數。
擇日是埋葬中選擇黃道吉日非常重要的大事之一,擇吉避凶非常關鍵,以能使活著的人安康吉祥,故去的人在地下安息,並世代官祿榮昌大吉大利。
出殯的日子擇好後,孝子就要出野外砍斫柳樹枝,做“引魂幡”和“出喪棒”。“引魂幡”為一棵粗細事宜的柳樹,上面掛有陰陽剪的幡條。“出喪棒”是用2~3厘米粗的柳樹枝桿截成60厘米左右長的短棒,上面纏繞貼上著白麻紙穗。一般三服以內本族男孝子孝孫每人1根,即使在海外或在外地不能趕回來的也有份,有幾人就斫兒根,象徵著家族的根苗。

報 孝

報孝即送孝,又叫“報喪”,是將死者亡故的訊息報告其至親,同時按照“五服”禮儀給對方送去孝衣或孝布。報孝分為向人主家報孝和給其他近親戚報孝。向人主家報孝一般由亡人的長子或長孫擔負。
人主家俗稱主兒家,指死者娘舅家的人。出嫁女人的人主,包括姥爺姥姥、舅父舅母、父親母親、從兄、弟與嫂、弟媳、從舅表兄表弟、從侄子侄媳、從舅表侄、表侄媳。男子的人主隨自己的母親,即姥爺姥姥,父親母親,舅表兄表嫂及舅表弟表弟媳。舊時辦喪事時,人主家是最重要的,最惹不起的,如果慢待了人主家,則會遭來許多麻煩,甚至會出現開棺驗屍、掘墓驗屍等令主家難堪的事。因此,父母亡故後,在入殮前,必須到人主家報孝送孝,讓人主家的人及時趕到,見自己的親人最後一面,同時,也勘驗亡人的屍體,見證其死亡。這既是重要的禮節,也是理所應當的事。當地有“養女三詐”的說法,為家族中嫁出的姑娘或為姑娘的後代做主,是“三詐”中最後的一詐。當聽到報孝人的報孝後,人主家的人會表現得非常悲痛,最後說一些安慰報孝人的話,有的表示關心,有的提出疑問,有的也會即刻前往,為在入殮前看一看死者。
報孝時,孝子進院不能開口說話,未進門時摘掉帽子,不能戴孝帽進家。進家後,雙膝跪地對長輩磕頭,無論是長還是小都要磕頭,要為死者免罪,俗稱“免罪頭”。磕頭起立後方能開口,敘述亡者死亡的時間、原因、經過等,並告知喪葬的日期,請前來幫助照應(驗屍的隱語)和送葬。如果到人主家報孝,須將應送的孝布送給人主家。對姑姑、姨姨家也要送孝,送孝的人既可是長子(大孝子),也可是其他孝子。如在途中或外面遇到親人也是同樣的方法告知。
報孝的目的是為了使喪禮公開化,死人是家庭、家族乃至村鎮最大事件之一,喪禮也是鄉土社會中的大事,是民間各種儀式活動中最為隆重、也最為鋪排講究的儀式。因此,不可能也不應該由幾個孝子來單獨完成,但當地又有喪事不發請柬、不主動通知一般關係的親戚朋友的習俗,只有靠這種報孝方式向死者親朋好友發出亡親信息。一般情況下,親朋好友得到這樣的信息後,會主動前來致哀、弔唁,並商議解決喪事活動中的一些具體事宜。

打墓子

舊時,當地通行土葬之俗,稱為“入土為安”。人死後,就要挖墓穴,俗稱“打墓子”。墓子建在祖墳內,由南到北最頂端的墳墓即稱祖墳,亦稱老墳,是為家族立祖的墳墓。其下是其子孫的墳塋,每代一排,按大小自東而西排列。兒子的墳墓必須建在父親的墳墓前面,有幾個兒子就要留有幾個兒子的空位,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打墓可由孝子打,也可僱人或請人幫忙打。打墓前,要請陰陽先生,看哪天破土為宜,怎樣破土等。破土由孝子承擔。破土前要給祖墳的每個墳塋燒紙。燒紙後,長子長孫要按照陰陽的吩咐,在已定墓穴處開挖第一鍬土,並將其放到陰陽指定的位置,下面墊以紅紙,將第一鍬土放在上面,等下葬後,把這鍬土倒回到新起的墳丘上。孝子破了土後,其他人就可以開挖了。如果是孝子或本家親屬,打墓時必須戴全孝,如是外人,則要戴臂孝,並要在衣服上掛一紅布條避邪。
墓穴的深度為2.2~2.5米左右,前面要掏挖一小穴,用以放置衣飯罐。墓穴要求底部必須平整,下面要鋪以黃沙,稱為“鋪金”。鋪上黃沙後,要將踩在上面的腳印除去,以免鬼魂跟隨。如果在冬季打墓,則需用柴草、麥?點燃後慢慢地熏,將封凍的土地消開才能挖得動。
如是與早亡的配偶合(gé)葬,則按男東女西的規則在旁邊另挖一穴,並將配偶的墓穴挖開一部分,露出棺蓋,以備合葬時同蓋“紅蓋裼”。
如果建新墳,則要請陰陽看風水。陰陽根據當地山脈河流的走向,按照勘輿學說,確定新墳的方位,稱作“扲墳”。扲新墳後,要在上面立祖(一般三~五服內長者為立祖對象)。立祖可將死者的父母或祖上的墳遷來。打墓的習俗同上。

吊 孝

未過門的兒媳或孫媳,回婆家參加喪葬俗稱“弔孝”。男方家給前來弔孝的兒媳發孝衫、孝褲一身,淺白色或是魚肚白,孝帽必須是雙層,里藍色,外白色,孫媳是里紅色,外白色。女方家要給男方買布料一塊,男方還要以同樣的布料給女方,在跪靈時都要披掛在肩,俗稱“掛孝”,有的稱作“掛號”,“孝”字古音讀如“號”(《說文》:“孝,呼教切”)。女方的母親親自陪女兒回婆家參加葬禮,出殯時,隨靈到墳地給女兒“收頭”。

破 孝

破孝是出葬的前一天,為參加喪禮的親戚裁剪孝布,製作孝衣。破孝要請外人,多為有經驗懂禮路的中年婦女,稱為“破孝的”。小的葬禮“代東”則一手操辦。
破孝在過去比較複雜,在喪葬當中常因破孝違禮而發生,爭爭吵吵,有時大打出手,往往幾經協商才能協調解決。所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經常用“吵鬧甚了,破差孝了?”來比喻大吵大鬧的雜亂場面。破孝是按輩數按親戚的遠近關係發孝布的,尺寸、數量、顏色的搭配都有講究、各不相同。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有單褲子半身,上下全身,在過去凡是穿全身和半身孝的這些人在出殯前一天晚上叫夜回來喝宵宴酒時,代東先生都要讓攤聒靈錢。
舊時的穿孝、戴孝必須嚴格遵守有關禮制,不允許有所差錯,所以叫“遵禮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禮”即傳統的所謂“五服”制度。所謂“五服”,即按親屬遠近親疏關係規定的五種不同粗細不同製法的孝服,有“斬縗”、“齊縗”、“大功”、“小功”、“緦麻”。“斬縗”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不緝邊的毛邊孝服;“齊縗”也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服,但要將毛邊緝起,成為齊邊;“大功”是用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緝邊;“小功”是較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緦麻”是用細麻布做的孝服。“五服”禮制規定了何種關係應該穿哪一種孝服,服孝多長時間。歷朝歷代的“五服”制度均有所差異,當地基本尊行的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喪服禮制。根據“五服”禮制戴的孝,人們一看,就能知道與死者之間關係的遠近親疏,並且大略推知戴孝人相互間的關係。
“五服”不僅標明了親戚內部的人際關係,也約定俗成地規定了這些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假如與死者的關係是父子或父女(未嫁),就屬於“五服”的“斬縗”,那就要穿最粗的生麻布做的毛邊孝服,服孝三年(一般為25個月,即進入第三年的第一個月除孝),同時也有繼承死者遺產的權利。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則屬“五服”中的“大功”,那就穿麻布做的緝邊孝服。當然,禮儀規定的不同關係間親戚成員相互不同,比如姨表親、舅表親同屬“五服”中的“緦麻”,但俗語又有“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當輩親”的說法,說明二者有一定的差別。
什麼關係的人穿什麼樣的孝服,而“分配”孝服也有一定的禮節。一般的關係,主家送上即可,而特殊的關係如人主、四門親家等,都要由孝子跪叩呈上,稱作“獻孝”。所謂“獻孝”,就是當人主、四門親家前來祭弔時,所有孝子們都走出院門迎接。接到席棚後,按程式以尊輩長上的禮俗依次坐好,所有孝子,身披孝衣,齊刷刷雙膝跪地行跪叩之禮。長子、長孫(沒有長孫的由長子)頭頂圓盤,盤內放有早已破好的孝衫、孝褲、孝帽呈給男姑舅、女主家。如果這些禮節沒有做到,把尊卑、先後、親疏的關係搞錯了,就可能出現爭吵。尤其是女死者的人主,會不依不饒,以各種藉口進行刁難。獻孝後,主要男孝子要陪人主、四門親家到靈前給亡者點紙祭奠,女孝子(媳婦、閨女)要陪伴哭喪。
孝服遮體的多寡也和“五服”制度有關。若是斬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關係,孝要從頭到腳一片白,一律不鎖邊,不縫衣襟,腰扎麻繩,即所謂“披麻戴孝”。如果雙親中有一個健在,則鞋後跟處不用白布包嚴。此外,只戴孝帽,卻無孝服。孫子、重孫孝服外還有特別的標誌,如孫兒、孫女孝帽前面綴紅十字一個,重孫綴紅十字二個,腰系紅褲帶一條。外甥孝帽前綴藍十字一個,重外甥綴藍十字二個,腰系藍帶一條。男孝子的孝帽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如相公帽,有的則只蓋一塊白布頂,後面都綴有長條,如單親去世,則綴一條,如雙親去世,則綴有兩條。侄子輩也按各自父母是否離世而綴長條,如雙親均在世,則不綴長條孝。
女婿、侄女婿身披白大褂上衣一件,不穿孝褲,俗稱“大孝衫”,標準用布料8尺,孝帽用布1尺8寸。外甥全身孝1丈4尺,孝帽一樣,其中女的是遮臉布帶孝帽,俗稱“大罩”,4尺8寸。老娘舅舅也稱人主家,孝帽一樣,腰孝寬3寸、長4尺6寸。朋友戴單邊孝帽,腰頻寬2寸、長4尺6寸。
主家兒子、媳婦都須自備孝服,可以穿舊的或外借,女兒或侄女輩必須由主家扯新白布現做,其他人主、兒女親家和三朋六友的服孝都由主家供給,稱為“送孝”。
當地風俗,孝子服孝期間,都要散發,以麻束之,男左披,女右垂。男子不穿皮鞋,不著紅服,不理髮刮鬍,婦女則不穿帶有紅或艷麗布料的衣服,不化妝不戴裝飾品。直至百日後,才剃髮。

吊 唁

下葬前一日上午,要重設正廳靈堂,移棺入內,稱“移靈”或“請靈”。正面要擺放靈牌、死者肖像。
正廳靈堂擺設完畢後,里外兩旁要擺設提前預定或自做的紙火,不僅現實生活所用物應有盡有,甚至超越或遠遠滿足亡人生前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一般常見的有用葵花、高粱桿或竹皮料做胎架,金銀、彩紙糊制的花果山水簾洞、影劇院、四合小院、金山、銀山、金庫、銀庫、搖錢樹、聚寶盆、童男、童女、仙鶴、轎車等。兒子、孫子、孫女做的花紅花圈,閨女、侄女、外甥製做的素白花圈,用以照明的九蓮燈幡,靈棚兩旁的鵝頭幡等等,閨女要做一對大白孝幡。
弔唁是喪葬禮俗重要的內容之一。
弔唁這天,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直系親戚都要不顧一切地上路趕來。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已出嫁的女兒更要一路哭來,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燒紙、哭悼,直至有人勸慰攙起才停止。
親友前來弔唁,要攜帶禮品或禮金,送挽幛、紙紮,俗稱“燒紙”。親戚祭弔亡人一般都要蒸“供??”, “供??”又稱“大供”,是用白面蒸製的大白饃。“大供”用料為6斤面,共蒸製12個,其中3個捏製成蓮花、牡丹、菊花等各種花形的,稱“花供”,9個大白面光饃,此為“一奉子”或“整奉子”。至親祭弔為“三牲禮”,其他親戚為普通禮。“三牲禮”除帶有整奉子大供外,還要攜帶豬頭1個、雞1隻、魚1條,故稱做“豬頭三牲”。後將豬頭省作豬肉1條,魚也省作用白面蒸製的面魚。普通禮則帶半奉大供,即4個光饃,2個花饃,1條面魚,也可送白面3斤,燒紙一沓。其他朋友、鄰居、村親只帶3斤白面,一疊燒紙前來祭弔。親戚弔祭時,由穿大孝衫的女婿迎接陪同到靈前點紙,稱為“接紙”。點紙時,閨女、媳婦也都要哭訴一番。點紙後,代東先生要給前來燒紙的親戚回禮,整奉的回6個,其中1個花供,半奉的回2個花供。
祭弔的親友還隨帶紙質“冥器”,如紙錢、斗子、長短錢、搖錢樹、聚寶盆、元寶桌、花圈等等,通稱“紙火”。這些冥器有不同區分表明與死者的關係,如孫子、侄子多以白、紅顏色;外甥以灰、青、綠、藍顏色,俗稱“花孫子孝外甥”。

安 鼓

死者入殮後,主家就派人到鼓坊訂鼓匠,賃靈棚席棚,賃棺罩。有錢的人家要雇兩三班鼓匠,一為盡孝,二為擺闊。
棺罩是出殯時罩在棺材外面的罩子,形如大轎,頂上嵌有寶幢式金頂,上面四角飾有龍鳳,龍為男罩,鳳為女罩。四圍是紅、黃、藍三色布帷幔,上面彩繪二十四孝或各種二十八層地獄圖案。棺罩有大有小,按所抬人數分為8槓、12槓、16槓等不同的規格。抬棺的人稱“槓夫”,由於人多,需有1人指揮,才能步調一致,抬的平穩,指揮的人稱“槓頭”。
出殯的前一天下午,鼓匠就來到主家。在距離靈棚不遠的僻靜處,用大炭籠起一堆小旺火,支起鼓架,開始了“吹打”,此即稱“安鼓”。所奏曲目都是事先議定好的,一般有整本晉劇選段或二人台、山曲兒,現在也有流行歌曲。如果午夜十二點後孝子單點,則需另加錢。樂器以吹打樂為主,偶有弦樂,大致有小鼓、鐃鈸、雲鑼、嗩吶、笙等。旺火上放一把茶壺,專為鼓匠熬茶。鼓匠喝的茶為磚茶,釅得發黑,味道發苦,稱為“鼓匠茶”。
下午5時左右。參加葬禮的親戚陸續來到,“接紙”的女婿穿著大孝衫應接不暇。前來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看的人主要是看哭喪的女人和互相對奏的幾班鼓匠。

點 紙

安鼓後便開始點紙,也稱跪靈。比較繁雜的就是開點紙單,即排列所有親戚點紙的先後順序,是當地喪葬禮俗的重中之重。舊時開點紙單有三個禮俗,就是所謂有“內三堂”、“外三堂”、“混三堂”的分別。“三堂”是指親家堂、主家堂、紫微堂。親家堂為姑舅兩姨,主家堂為本家叔叔等,紫微堂是姥爺、舅舅。內三堂是點紙先從本家的爺爺、叔叔、姑姑、哥兄、朋友開始;外三堂點紙是先從姥爺、舅舅、姨姨開始;混三堂點紙是不管姥爺還是爺爺、舅舅還是叔叔、姨姨還是姑姑,誰的歲數大,先由誰來點紙,而且是接一個,點一個叫接紙挑單進行。必須注意的是輩數不能顛倒。這三種不同的禮俗,各地常通以混三堂多見,因為,這個禮俗比較公正、公平、公道又不欺客。由於以上的禮節比較複雜,所以,在未點紙前,代東先生必須前來弔唁的親屬與坐在一起進行充分的醞釀、商談、協調、討論最終定下可行性的禮單。有時,常因以上的問題往往爭執不下,乃至爭得面紅耳赤,最終由代東先生反覆多方協調,互相讓步,才能按程式穩妥地開下點紙單來。
點紙,也叫點主,點紙也是喪葬中最隆重的一環,同時有一系列的儀式,鼓樂喧天,紙火排放靈前,請出男姑舅、女主家、四門親家分坐兩旁。靈前的地下要鋪上乾草(穀草),孝子每人手持出喪棒一根,依序在靈前分跪兩行。男左女右,夫妻面對,長次依排列。孫子要另起一行,跪在父親的後面。閨女和孫女要站在棺材前添衣飯罐,女婿站在靈前側面要給點紙的親朋遞燒紙,叫“接紙”,即一手遞紙一手給點燃紙錢,親友同時跪下等紙燃燒後向死者叩頭,孝子孝女叩頭還禮。這樣一批一批跪下點紙、叩頭、還禮,直到所有親戚全部輪一遍,點紙儀式方告結束。
在親生兒女點紙後,未起來時四門親家要為兒女們在靈前掛孝幛,綢緞(布料)用一張紙包裹,分亡者男女披掛於孝子、孝女、媳婦、女婿左肩或女子右肩。俗稱“掛孝”也叫“掛號”也按大小上下分別進行。
點紙遵照事先協商開好的點紙單,一輩一輩、一家一家地進行,而且代東先生要喊出“××地方,×××村×××人,現到靈前點紙”。點紙者到了靈前要雙膝下跪為死者燒紙磕頭,同時靈兩旁所跪的孝子們也都要同時磕頭,點紙者所帶的祭品供??由主家女婿子用大調盤端在靈前,並要用菜刀給死者切少許,讓孫女放在衣飯罐內,用以寄託親人們的哀思,也是親人們表示最後一次為老人的盡終、盡孝。

叫 夜

叫夜是孝子前往土地廟、城隍廟或五道廟進行,俗稱“上廟”也叫“告廟”, 有的地方則稱為“送燈”,意思是送死者向陰間報到註冊。叫夜有的在人死後第三天夜裡舉行,有的是在第五天夜裡,有的則在出殯的前一天夜裡,俗稱大、小叫夜。
民間傳說,人死之後,就被黑、白無常鎖往陰間地界報導,三日後放回與家人團聚,發喪入土後,魂靈兒再回陰間聽候閻王發落。發落時,閻王會讓判官捧出“生死薄”,查看此人善惡、壽數。再根據陰間的定製執行轉世輪迴,或轉為人身或轉為獸形,或者打入地獄十八層受酷刑。在陽間做過惡事的,下到地獄都要受懲罰,以此警戒世人老實勤儉為本,多做善事。三日亡人魂歸時,家人在夜間所做的一些活動,俗稱小“叫夜”。在傳送的前一天夜間稱大叫夜。
叫夜有“送”和“叫”兩種不同的習俗。所謂“送”,是孝子往出走,全部要哭著,往回返就停止哭聲。“叫”是往出走孝子不哭,往回走就要嚎啕痛哭。叫夜時,在鼓匠吹奏下,提著燈籠,死者女婿排頭,手端盤子,盤內放上廟供神的供??4個(講究“人三鬼四”),以及燒紙、香、炮、黃表。兩邊挑上“火煁子”(是用鐵絲捆棉花成球狀,蘸上油料燃燒用來照明的火把,最早年是鐵絲織網,放上燃燒的煤炭進行照明)。女婿後面是抱靈牌的長孫,靈牌也就是死者的牌位和遺像。吹鼓手隨後,每走到十字路口或巷口就要停住,吹一到兩個曲子再往前走,吹的曲子大多是《哭皇天》等哀苦曲調。男孝子們按長次排著隊,跟在鼓匠的後面,每人手裡提著1根“出喪棒”。排在最後的是坐著送靈車的女孝子,少則幾輛,多則十幾輛。每到一個廟宇,男孝子必須雙膝跪地上香、燼表、燼紙錢、敬長錢,鼓匠配合奏樂《燼紙調》。
孝子叩頭、祈禱:請五道爺將死者的靈魂收取,免受陰曹地府之罪。民間認為亡魂無陽氣,不得與人共處,自死者絕氣時已入附近寺廟庵棲身。
凡是叫夜經過的路上,每家門口燃燒一堆柴草或三五步一個燈,或在牆縫裡、牆上放燈。這一習俗叫“送燈”,遠近望去就像閃爍的星火。據傳,“送燈”一是給靈魂指明上西天的路;二是民間認為人死亡後要受到城隍神審判,審判無罪後,家人便以燈引魂歸來。叫夜回來後,男女孝子不能空著手回院內,都要在大門口通天紙下點燃燒紙,按排行大小,每人手拿一張紙,不能出聲,一個接一個一直走到靈前跪下呼“××收錢來”才能回家。
如果在傳送前一天叫夜,回來後就要安排宵宴酒、攤派聒靈錢。安席前,凡參加葬禮的眾親朋按照代東的要求開始入席。入席後,所有的親戚朋友要按主次坐席,富家席面特別的豐盛,特別的講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孝子們分別到各席敬酒。
宵宴酒後,代東先生要安排聒靈。在過去,聒靈的一切費用都讓侄子、侄女、孫子、外甥、乾兒子、閨女來派,俗稱“攤聒靈錢”。所謂的聒靈錢也是一種夸富,也是親人給老人花的最後一次錢,叫名揚錢。
聒靈夜間,閨女、媳婦輪流不斷的哭喪一直到天亮,因為,第二天就要出殯,鼓匠一直要吹到頭遍雞叫時方可休息。

起 靈

靈起前,孝子們一齊跪下燒紙,親友齊集棺材的四周,陰陽先生站在棺材前,男姑舅、女主家需要不需要“開光”。(即揭開材蓋)。如一致同意後,陰陽先生就要“開光”,開光後死者的長子要為親人用蘸酒棉球揩拭眼睛、面額,也是親友最後的一次瞻仰遺容。
隨後陰陽先生手揮斧子,蓋棺封釘,親人迴避,不動哭聲。陰陽先生邊釘邊念叨:
手執金斧要封釘,東西南北四方明。
朱雀玄武來照應,青龍白虎兩邊封。
一釘添人要進財,二釘福祿天降來。
三釘二圓及第早,四釘子孫滿堂廳。
代代子孫發大財。
這時,孝子們齊喊:“××躲釘!”“××躲釘!”。同時,死者的親人放聲痛哭。釘好棺蓋後,陰陽先生再一次說:“現在‘欠靈’了,有孕的,有妨四相的馬上躲開。”
隨後,所有送葬的人們即刻行動起來,按照自己的分工職責,有的舁材,有的拆靈堂、搬紙火,抬棺的孝子立即湧進靈堂,左右四人,由長子肩扛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堂,搬到大門外的棺轎上或靈車上,出棺講究四平八穩。

出 殯

傳統喪葬出殯時場面熱鬧,禮儀繁多,是亡靈“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為開始新的生命旅程,親人的主旨是想盡辦法讓亡靈一路順利走好。
起靈後,送葬的隊伍要把各種紙火,全部整整齊齊的裝在車上,由長子的兒媳婦抱上“發財罐”,罐口上面放一個“供??”做蓋。大閨女抱上“衣飯罐”,上面蓋著一個大糕。凡是參與送葬的孝子,每人都要懷揣一個“供??”,男孝子揣光供???,女孝子揣花供??,俗稱“揣富貴”。長子或長孫在女婿的攙扶下,肩扛“引魂幡”排在前面。“引魂幡”的軟枝上挑陰陽剪的幡紙條,幡紙條下面拆疊成長穗,如幡間系紅紙束,為孫子扛幡,如無紅紙束,為兒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靈上或車上,說明死者無後。陰陽用硃砂畫符咒,引導亡魂跟隨。送葬前,孝子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扯破,把裡邊的蕎麥皮子和枕套一起燒掉,意思是死者已上天堂,到了極樂世界。民俗稱“扯了枕頭,打了碗,陽家世上他不管”。
靈車起動前,要燒紙轎車子。燒紙轎車時,孝子們要呼喚著對死者的稱謂,念誦著“一路走好”等吉語,意謂死者是坐著轎車子走的。現在,則要焚燒紙小汽車。接著,要由長子摔盆,當地叫“打砂鍋子”,即把靈前祭奠燒紙用的瓦盆或砂鍋摔碎。這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必須是死者的長子。如果死者無子,則由別人(一般由女婿或侄子)來摔盆,摔盆者和扛引魂幡者,有繼承死者遺產的權力。摔盆講究一次摔破,越破越好。俗話說這盆是死者新的鍋,摔得粉碎才好帶到陰間去。摔盆前,所有孝子跪在靈車前面。長子頭頂砂鍋(或瓦盆),猛地向地上摔去。隨著“哇”地一聲號哭和“砰”地一聲碎響,所有孝子一齊號啕,悲聲一片。孝子們叩頭後,男孝子即拉起長長的白色紖帶,女孝子則一邊號啕一邊上了各自的送靈車。
瓦盆一摔就如一聲號令。隨著瓦盆的破碎聲和孝子們的哭聲,代東先生大吼一聲:“起靈”,於是扛夫起槓,鼓手大作,棺罩籠罩著的厚重的棺木,在眾多扛夫的一聲“起”的號子裡抬了起來,送葬隊伍上路了。
走在前面的,是鼓匠班。鼓匠班一般由5~7人組成。有背鼓敲鼓各1人,打鐃鈸的1人,吹尖的1~2人,吸笙的1~人組成。大富人家要雇2~3班鼓匠。鼓匠後面是“擔漿水的”。“擔漿水的”多為雇乞丐或“鞭竿子”擔當。要把靈前擺的供品、靈棚上的喪聯、所有燒過的紙灰、剩餘紙錢、奠香、大門外的通天紙、告示牌、長錢、新磚、新瓦、鎮物等一併收羅在一起,一頭擔籮頭,一頭擔漿桶隨行,並在沿途拋撒“買路錢”。其意是打發沿途攔路的孤魂野鬼。
再後面是長長的紙火隊,多由外甥、村鄰兒童等承擔。紙火隊也有順序,舉各種幡子的在前,接著是童男女、宅院、搖錢樹、金山銀山等。童男女的嘴上要用糕糊上,前身要編寫姓名,如“長在”、“應答”等,宅院的門、窗、煙囪要打開,所有紙火都要寫明“XXX專用”。其他紙火在後。
紙火隊後面就是拉靈的孝子孝孫了。前面是扛引魂幡的長孫和抱靈牌的子孫,由女婿攙扶護佑。親孝子也要由其女婿攙扶護佑,以防因過分悲傷而出現意外。其他孝子們手裡提著出喪棒,肩上扛著長長的白布紖帶。紖帶分兩行,一行是孝子,另一行是孝孫,俗稱“拉靈”。如果孝子多,還可分三行四行的,即子行、侄行、孫行、侄孫行,以及重孫行。其後,就是靈棺。抬靈棺者稱扛夫。扛夫可向鼓坊僱傭,也可請村親幫忙。人數有12人、16人、24人不等,如路遠的,中途還要換人。靈棺後面是長長的送葬車。送葬車一般是由親戚自雇的轎車,一車一人,媳婦們的母親(女親家)也各自乘坐一輛,且暗中還要互相競比。閨女、媳婦等的臉都遮蓋著長長的“大罩”,嗚嗚呀呀地哭號著。尤其是閨女,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媳婦們大多為虛哭,不哭則被人笑話。當地謔稱:“閨女哭,哭一聲頂一聲。媳婦兒哭頂如驢嚎了。”
過去,靈棺起後,一般不準停歇。凡是靈棺經過的街巷道路兩側,各家各戶都要在大門口燒上一大堆火,以趕走死人的煞氣,免災消難。有的地方經過主要街道時,商鋪要花錢請鼓匠還要停下來吹打,若有兩班鼓樂還要對賽,走走停停,俗稱“擺大街”,而靈棺則不能落地。靈棺一直抬到村外時,要缷下棺罩,鼓匠也不再送往墳地。紙火等也裝上馬車。女眷中有不宜進墳地的,也只能送到此為止。缷下棺罩後,抬棺材的人一直不停,快步將棺槨抬向墳地下葬。隨著時代的發展,裝飾講究的靈逐漸代替了扛夫,欞棺由靈車拉向墳地。

下 葬

棺材抵達墓地以後,女孝子們下了車,又痛哭一次。如果是在祖墳里,死者的女眷將給早先死去的先人燒紙,並大哭一場。當地風俗,聘出的閨女三年後不得進入娘家祖墳,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祭祀節日也只能在街村的十字路口燒紙,只有在送娘家亡人時,才可進入祖墳,並在先人墳前大放悲聲,與死去的親人傾訴衷腸。男孝子則要從祖墳開始,挨著給列位先人燒紙。陰陽或大孝子(長子)下到墓穴內,將墓坑再次進行整理。把隨葬的“衣飯罐”、“發財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南北方位的龕內,四角放上柏木、符咒等鎮邪之物。墓坑的底部打好“土牛”(為抽取下葬繩方便而在墓內打的土埂),然後,掃去墓內腳印(怕鬼魂記住人腳印跟隨回家),將棺木用粗繩拽住平穩地徐徐放下。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測定南北方位,同時還要觀看所在墓地與某一山線的方位,直到認為可以為止。
如死者配偶已亡,需要“合(ge)葬”,合葬是在舊葬處,旁邊按男東女西另開一穴,並將配偶的棺材露出,兩棺要放置得一樣平,絕不可一高一低,並使棺蓋相接,兩棺中間鋪紅布6尺,或者紅紙,並放梳子、用小鏡照墓穴數分鐘後擊碎。
掩埋時,陰陽在墓穴擺動三圈引魂幡,孝子們不能叫名字,沿著墓邊將土一把一把灑向墓坑,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最後將腰裡纏的麻辮扔到墓穴內。接著用鐵鍬往墓穴填土,並在墓穴的後方大材頭前插上引魂幡。墓穴填滿土,要把墳丘堆成圓狀不偏不斜,但不能用鐵鍬拍打墳丘。填土時,閨女再次痛哭,有的甚至要往墓坑裡爬一般,令觀者不禁潸然淚下。
墳丘堆好後,要把出喪棒按大頭朝下小頭朝上插在墳丘前面。如果趕上時令,引魂幡和出喪棒可能成活,稱為墳樹,被認為要蔭及子孫後代。接著,再次焚香點紙,並把隨棺材拉來的紙火,整整齊齊的擺放在墓前進行焚燒,把帶來的祭品擺放在墓前。墳丘堆好後,一直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

卸 孝

安葬完畢,隨靈到墓的四門親家要給女兒取下“孝幛”、整理孝服、整理頭髮,俗稱“收頭”。孝子們脫掉孝服,按男左女右將孝衫的一隻袖子翻轉,或從後背翻起從頭翻轉脫下,團成團,但是鞋上縫的白布不能取下。只能在穿的過程中慢慢踢掉。
下葬後的孝子回來時,不能直接回院中,首先要將孝衣團從院牆外扔進院中。大門口還放有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盆水,內放一些碎散硬幣,放一碗碎塊饅頭盆邊放一把菜刀。凡從墓地回來的親朋、孝子回院中都要用刀在盆上磨一下,從盆內撈一個硬幣,吃一塊饅頭,最後吃一次亡者留下的“食祿”。再從大門外拿少許的土,回院要放在停靈棺的地方,俗稱“刀割水清”,意思是從此和死者刀割水清,再也沒有任何關係了。

謝 孝

為安葬亡故先人置辦的酒席稱為“白肆筵”,其規模程度和熱鬧程度絕不亞於為兒女操辦的“紅肆筵”。
早在將亡人入殮後,孝子們在忙碌喪葬儀禮的同時,也開始了肆筵的操辦。請代東先生、請辦事人、殺豬宰羊、砌灶安鍋、蒸炸煮熘,一如辦紅肆筵。到孝子們安葬完畢回到家中後,代東先生就宣布“開席了”。
人主家不論男女都是最尊貴的客人,當然坐首席,本家親屬按尊長大小作陪。姨夫姨姨、姑夫姑姑、表兄弟姐妹等也是首席。席間,代東先生引領孝子孝媳身穿孝衣,從主子家開始挨桌鞠躬、敬酒,稱為“謝孝”。

復 三

復三即“覆三”,是第三天葬後第三天清晨太陽未出來時,到墳地給新墳圓土安墓門,故又稱“圓墳”。同時把用白麻紙給死者製作的鍋灶、鍋、鏟、勺、碗、碟、筷、水瓮等生活用品,室內擺設等等,安放好擺在墓前燒掉,意思是死者 此後開始陰間正式生活了,需要一切日用品,故稱“安鍋灶”。
到墳地後,先焚化部分紙錢,口中許告說:今兒給你安門安鍋灶來了。你在那邊好好照應個人的等等。接著,瞅著墳丘哪不圓,鏟些土上去,使之既高又圓,不偏不斜。圓好了墳後,將紙傘蓋插在墓頂上。而後用四塊新青磚在墳丘南面砌成門的形狀。最後,將所帶的冥幣與紙鍋灶等一齊燒化。
墓門是死者與活人溝通的通道,從今以後家人孝子賢孫祭掃上墳,紙錢紙火在此燒化,所帶祭品也在此擺放。
有的地方復三時,要帶一桌酒席,向墳頭四周潑散部分後,孝子們將剩下的在墳地食用,意為與死去的親人再共吃一頓飯。還有的在下葬時,留下一部分紙火,在復三時一併焚化。

過 七

過七又稱“做七”,就是從人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喪家要設宴祭祀,一直到七七(總計49天)為止,民間稱為“過七”。當地還有“犯七”之說,若是亡者生辰八字與“七”衝撞,家人還要用白紙剪制小三角旗、小雨傘各49支。俗傳,新鬼進入冥村後,每隔七日要受閻王拘傳鞭撻,家人為保護亡靈,製備小旗小傘讓其躲避,在每個“七”做法事祭墳時,在路途插小旗小傘,孝子口呼“閻王打你躲起來”等語,直呼七七四十九遍。如路途近插不完,剩餘部分可插到墳頭四周。舊時有錢人還要在各七請和尚做道場進行祭奠,以超度亡靈快快轉生。一七又叫“頭七”,最後一七稱“盡七”,其他各按序稱。過頭七和盡七都要到墳地祭奠,其他各七在家中立牌位焚香燼表。

百 天

人死一百天時,稱“過百天”,也是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孝子要攜帶祭品到墳地祭奠。這天,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百日過後,男子可以剃頭,女子可以洗衣服。
上墳燒紙要用茭桿編制用紙糊制“斗”,俗稱“五七升、百日斗……”

周 年

亡者去世滿周年時,家人也要舉行祭祀活動,頭周年、二周年時,祭祀活動基本同於過百日。只是至親孝子上墳祭拜、貢獻生前喜吃食品水果,上香燒紙而已。三周年就不同了,一般喪家都要大操大辦,幾乎同於出殯時,邀請家族、親戚,製做多種紙火,上墳一起祭拜,喪家擺設酒席,招待來賓,一些大戶還要邀請鼓匠或者戲班唱戲,更有甚者,往往給家族祖墳各代樹碑立傳。過了三周年後,出嫁女兒就不可再進祖墳祭拜了,只有鬼節日,清明、七月十五、過冬、周年買燒紙、貢品於十字路口焚化祭奠。

守 喪

靈柩入土,葬禮結束,兒孫們隨即謝絕世事(做官的還得辭職),在家認真遵守居喪禮儀,其餘族人也要依照相關的規定,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表示對亡人的哀悼、思念。到一定時間後,才能夠解除禁忌,重新過正常人的生活(其實在大家族中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上下幾代人同一處或一村,平輩人中也年齡懸殊,在三年的守喪中,沒等守完又有新喪,只能接著再守,如此循環往復不休,一些新娘只能在結婚那天穿大紅大紫的衣服,佩戴各式首飾,以後就很難再有機會了)。傳統的觀念是小孩子出生後三年不離母親懷抱,時刻要父母的呵護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後,兒女應該還報三年。
早在戰國時期,三年之喪已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並開始為民間所接受,後又依親疏關係對時間作了具體規定、安排,即五服制度。在民間遵照執行的,主要是孝子居喪的三年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裡,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寢苫枕塊”即睡草蓆,枕土塊,而且要粗茶淡飯,不吃肉、不喝酒,不與妻妾同房,不聽絲弦音樂,直到期滿為止。
當地還講究第一年春節不貼對聯,糊素窗紙;第二年春節貼藍紙對聯,糊藍窗花,穿粗布灰衣服;第三年春節可貼紅對聯,糊彩色窗花、籠旺火、放鞭炮。

合 葬

合(gé)葬,當地人讀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後,另一方死後下葬時要與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時陰陽用一些物件把兩棺相連,以達到兩個鬼魂互相勾通、互相來往。就是用紅紙或紅布把緊挨的兩具棺材蓋苫起來,稱為墳蓋紙或墳蓋布,上面再放置一個鏡子和一把梳子,然後用紅線拴二枚銅錢壓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掃狀,左右各繞三圈,然後下土,合葬儀式完成。

冥 婚

儒家認為,夫婦是人倫的開始。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兄弟,有兄弟然後有上下,夫婦的結成,是婚姻問題在家庭關係中的延續與發展,受到古人的十分重視,甚至涉及死人,當女子達到婚娶年齡而未婚不幸死亡,作父母的,為了安慰這一亡靈,便請媒人幫忙介紹或自家尋找一異性死者,實行合葬,這便是流傳許久的“冥婚”習俗。同樣,成年男人如果一生未婚或婚後早夭而妻子後嫁他人的,其親屬、子女也要找一無夫夭亡女子相配。冥婚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是已訂婚的男女雙亡,兩家父母就要為他們舉行隆重的冥婚儀式,如生人結婚的所有儀式,只不過真人變成了木人拜堂成親,然後合葬。
二是男女在幼年時夭折,通過“鬼媒”介紹牽線,配成陰親,男家備辦彩禮用花轎娶回女木人,女家也認男木主為婿,之後移柩合葬。
三是兩家訂婚後,女孩突然死亡,男孩成年後同另外的女子結婚之前,必須用花轎抬來先前訂過婚的女木人,與之拜天地、拜父母、進洞房、上床後,再同現在真正的新娘行合卺儀式。
四是雙方訂婚後,夫婿死亡,新娘到男方家,與木頭丈夫完成規定的結婚典禮儀式,脫下婚禮服,穿上為“亡夫”特製的孝服,從此過上漫長的守寡生活,直到死亡,或再行改嫁。
五是終生未娶,一輩子打光棍,或娶妻後早亡,婦又嫁且與隨後夫合葬,留下前夫成為“鬼光棍”,其後輩子侄或親屬要為其訊問早夭的少女或幼女,為其配成冥妻,以免家族墳塋出現孤墓。此種形式當地稱為“配骨櫬”。迷信認為,孤墓對本族後代不利。
六是如第五種情形,如因種種原因未配上真人冥婚,其後輩子侄則用大棗七顆穿成人形,或用木頭刻成人形,並將布縫製成小衣,開光後與之合葬,完成冥婚。

犯墓虎

舊時,當地還有一個奇特的喪葬習俗,就是孕婦死亡後,要剖腹取出胎兒或焚屍後再入殮而葬,俗傳,恐死者變成“墓虎”,外出傷人害畜,為禍一方。
所謂“墓虎”,是一種厲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當地常常有某地某女死後犯了墓虎的傳聞。據說墓虎是孕婦死亡後,其胎兒在母胎中依然活著,後便變成厲鬼,成為墓虎。墓虎先吃小禽小畜,後吃大禽大畜,再後便開始吃人。當地且有歇後語:沙海子的墓虎——漫得寬了。
所傳,犯了墓虎要請陰陽鎮壓,陰陽法力小,還須請“法官”。所以,舊時當地有一種專門從事驅除邪魔惡鬼的職業,稱為法官。法官每年除夕要到枯墓中“瓷法”,可將孤魂野鬼呼來喚去。
為避免孕婦死後犯墓虎,當地須請法官採取剖腹葬或火化葬的方法,從而成為陋俗。
隨著文明進化、科學發展,再加上現代推行火葬,此風於上世紀50年代後自然絕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