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哭嫁歌

舊時漢族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年輕的少女要出嫁時,等待她的不知是禍是福、是歡樂還是痛苦?因而產生了哭嫁歌,可見哭嫁歌是漢族民歌中風俗歌的一種,所謂哭嫁歌為某些少數民族所獨有是非常錯誤的。由於漢族民歌浩如煙海,漢族哭嫁歌也是非常豐富複雜的大系統,這裡我們按照省份進行編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族哭嫁歌
  • 又名:哭轎
  • 類型:婚禮歌
  • 民族:漢族
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陝西,上海,四川,浙江,雲南,

安徽

A安徽漢族哭嫁歌
安徽漢族哭嫁歌是婚禮歌的一部分,又稱“哭轎”,即女兒出嫁時在娘家上轎前唱的歌,一般都是母親和女兒演唱。母親唱的內容主要是希望女兒到婆家後,能孝敬公婆、勤儉持家,同時祝願他們夫妻恩愛、生活幸福;女兒唱的內容主要是感激母親的養育之恩和即將離家的惜別心情。也有岳母對女婿唱的,內容主要是希望女婿關心疼愛自己的女兒。當花轎抬到村口時,要停下來,新娘還要唱著對娘家哥哥、弟弟囑託一番,並邊唱邊將頭上的飾物取下,如:金簪、銀簪等,分別送給哥哥、弟弟,一是留作留念;二是象徵著富貴雙全,意思是:俺有,你們也有。
哭轎歌(一) 安徽歙縣 漢族 750
哭轎歌(二) 安徽歙縣 漢族 750
另有宣州哭嫁歌正在搶救性整理。

福建

B福建漢族哭嫁歌
《福建民間歌曲集成》中,將婚俗喜慶過程中所唱的歌稱之為事俗歌,事俗歌中又以婚俗的歌最為豐富和完整,幾乎整個婚禮過程都貫穿著歌。婚俗歌以閩東和閩南最為普遍,下面僅就最典型的哭嫁歌作介紹:
(1)南安哭嫁歌 南安縣舊俗,新娘出嫁前一天,一定要哭,俗稱“新娘呣吼,生囡會啞口”,“大吼大富,無吼得破厝。”這其中帶有若干祛邪祈福的成分。新娘哭嫁時,母親、嫂嫂、姐妹及其他女眷都要來陪唱哭嫁歌,一唱一和,淒楚動人。貧窮的女子哭唱命苦,父母沒米養她,沒嫁妝,樣樣不如人;富家小姐哭唱要和父母分離,甚至用“哭唱”來顯耀自己的門風及嫁妝。
(2)古田哭嫁歌 古田縣舊俗,女子出嫁儀式分三天進行,每天的儀式都離不開一個哭字。第一天男家送禮槓到女家門口時,女家即點香、鳴炮迎接,當禮物抬至廳堂時,新娘就開始哭了。哭被人賣去要和一個窮鬼做對頭。母親或長輩用哭來對她好話相勸。接下去新娘就用哭來罵媒婆罵男家等等。第二天男家僱人到女家搬妝奩,新娘又哭罵男家,讓叔公、伯父當轎夫,大伯、小叔做轎奴。母親長輩仍用好言相勸。晚上新娘便與長輩、嫂嫂盤答告別,互相安慰鼓勵。第三天花轎到來,哭嫁進入高潮,先是母女對哭,接下去新娘入房梳妝,唱《姑娘盤答》,然後上大廳哭神牌,哭公婆。走入轎中要先哭唱《十別》,再哭唱《十把穀米》、《十雙牙箸》。
這裡是精選出的福建漢族哭嫁歌:
哥和妹分家(哭嫁歌) 福建壽寧縣 漢族317
出嫁上轎(哭嫁歌) 福建壽寧縣 漢族318
姑嫂盤答(哭嫁歌) 福建古田縣 漢族320
一粒荔枝篤篤紅(哭嫁歌) 福建霞浦縣 漢族321
灶前老鼠拖柴糖(哭嫁歌) 福建寧德市 漢族322
十粒手指(哭嫁歌) 福建閩清縣 漢族329
我妹你去著人厝聽人嘴(哭嫁歌) 福建長樂縣 漢族334
離依乃(哭嫁歌) 福建福清市 漢族339
長來長往心難離(哭嫁歌) 福建福清市 漢族339
哭嫁歌 福建尤溪縣 漢族1020

廣東

C廣東漢族哭嫁歌
廣東漢族分為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支系,其民歌各具特色。
嘆情,又稱嘆命,在廣府婦女中廣泛流傳,往往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如在婚事中有: a哭嫁歌 舊時,珠江三角洲的女子在出嫁前,長則一兩個月,短則三至七天不出門,由姐妹們(自己的親姐妹或者親戚和要好的朋友)陪伴,每頓飯也由姐妹們輪流送來,稱為“匿屋”。在“匿屋”期間,將要出嫁的女子和姐妹們唱著哭嫁歌,互相訴說離別之情和祝願,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囑咐弟妹要孝順父母,罵媒婆,等等。對自己婚姻的不滿,對父母、兄嫂的意見,也盡可在哭嫁歌中傾訴。 b儀式歌 儀式歌分為女方儀式歌和男方儀式歌。
拆字(哭嫁歌) 廣東佛山市 漢族 131
姑嫂對唱(哭嫁歌) 廣東佛山市 漢族 131
訴情(哭嫁歌 父女對唱) 廣東佛山市 漢族132
女哭(嫁女歌) 廣東台山市 漢族 136
哭嫁歌 廣東斗門縣 漢族 143

廣西

D廣西漢族哭嫁歌
在廣西漢族民間,新娘出嫁前,邀約女友在家中擺歌堂,歌唱父母養育之恩,哭別姐妹手足之情,間有罵媒、罵新郎、哭爹娘、哭哥嫂、哭兄弟,一直哭到上轎離家。通常哭唱數晝夜,形成婚禮儀式歌,廣西各地普遍流傳。官話地區也叫“出嫁歌”、“叫哭餵”、“女兒歌”、“女兒歌”、“媳婦娘”、“戲子奶”等;平話地區也叫“坐堂歌”等;白話地區也叫“嘆嫁”、“唱嘆”、“上轎歌”、“罵媒歌”等。
這裡是精選出的廣西漢族哭嫁歌:
我的親哥你在哪(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柳州市 漢族599
我的媽媽喲東家不嫁嫁西家(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柳州市 漢族600
蠟燭光(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宜山縣 漢族601
別人歡喜你淚淋(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東蘭縣 漢族601
一條帶子長又長(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桂林市 漢族602
什麼生來雙對雙(伴嫁歌 戲子奶) 廣西臨桂縣 漢族603
女兒歌(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灌陽縣 漢族604
望你到來打開門(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賀縣 漢族605
三口地雷女上轎(風俗歌 哭嫁歌 上轎) 廣西玉林市 漢族606
風吹日曬上青苔(風俗歌 哭嫁歌 罵媒) 廣西容縣 漢族607
抬轎大哥你慢慢行(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桂平縣 漢族608
蘿蔔刨絲擺滿台(上轎歌) 廣西桂平縣 漢族608
來到蓮塘天未光(唱嘆) 廣西桂平縣 漢族609
我輕輕跪到你面前(嘆嫁歌) 廣西桂平縣 漢族609
搖頭擺尾滾入來(風俗歌 哭嫁歌 罵媒) 廣西百色市 漢族610
娘親逼嬌唔願去(坐嘆) 廣西南寧市 漢族611
姐命苦(坐堂歌) 廣西南寧市 漢族612
五更雞叫(風俗歌 哭嫁歌) 廣西博白縣 漢族612

湖北

E湖北漢族哭嫁歌
《湖北民間歌曲集成》中,將婚事歌列為五類風俗歌中的一類,婚事歌是指嫁女、娶親時的儀式歌,如“哭嫁歌”、“陪十姊妹”、“陪十弟兄”、“撒帳”等等。這裡單就哭嫁歌來進行介紹。湖北各地均有哭嫁風俗,依據優中選優原則,進入民歌集成的仍有不少:
哭嫁歌(風俗歌 婚事歌) 湖北浠水縣 漢族354
十五十六到婆家(風俗歌 婚事歌 哭嫁歌) 湖北大冶縣 漢族356
難為我的爹娘(風俗歌 婚事歌 哭嫁歌) 湖北鐘祥縣 漢族756
哭嫁歌(風俗歌 婚事歌) 湖北鄖西縣 漢族1563

湖南

F湖南漢族哭嫁歌
湖南婚嫁歌曲包括“嫁女歌”和“賀郎歌”兩類,其中嫁女歌是新郎新娘結婚前夕,在女方家演唱,又稱“伴嫁歌”。全省廣為流傳,有的叫“坐歌堂”,有的叫“坐花園”,也有叫陪嫁、伴嫁、送嫁的。湖南的郴州和零陵等地的伴嫁歌,唱腔豐富,早已聞名於世。伴嫁歌的蘊藏量十分豐富。僅以嘉禾縣為例,有“送姐送姐三百三”之說,即送姐一類的就有300多首,加上其他內容,總數達幾千首。嘉禾的伴嫁哭嫁歌,已自成體系,由六個部分構成。一般現場《安席歌》之類的民歌,繼而演唱:(1)耍歌,(2)長歌,(3)利歌,(4)舞歌,(5)罵媒歌,(6)哭歌。哭歌又名哭嫁,即在新娘上轎離家之時演唱的歌。因為唱這種歌是以哭代唱並唱中有哭,因此哭歌的節拍比較自由,樂句長短很不規則。唱詞多為即哭即編,內容主要是惜別難捨之情。
伴嫁哭嫁歌在湖南農村的許多地方都曾流行,現仍在湘南的許多縣份盛行,尤其是嘉禾、藍山等縣。在湖南南方的嘉禾、桂陽、藍山、臨武、江華、江永等縣域內流行的婚嫁歌中,又以嘉禾縣的伴嫁歌最富有代表性。嘉禾的伴嫁歌始於何時尚難以考證,可能是自有男婚女嫁的禮儀時起,姑娘就在一起,姑娘就在一起哭哭唱唱,於是,這種以歌陪伴新娘的習俗就逐步形成了。《嘉禾縣誌》曾記載道:“嫁女前夕,具酒饌,集婦女歌唱,歌闕,母兒及村姑們姨,相向而哭,循疊相繼,達曙乃止”。
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地區的哭嫁歌,如:
你到那裡要聽話(哭嫁) 湖南湘潭市 漢族1054
在你身邊十八年(哭嫁) 湖南邵陽縣 漢族1055
今夜和你共盞燈(哭嫁) 湖南黔陽縣 漢族1056

江蘇

G江蘇漢族哭嫁歌
《江蘇民間歌曲集成》中,哭嫁是上古時期“搶劫婚”的遺俗,在我國流傳甚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1949年前哭嫁歌在漢族地區已很少流傳,內容也逐漸嬗變。舊時,江蘇地區姑娘出嫁前,常邀請女友或多子多孫的全福老太唱“哭嫁歌”。她們從新娘沐浴、更衣起唱,直唱到關門、上轎,花轎遠去而漸止。內容不外感激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和對兄弟姐妹的依戀之情;埋怨包辦、買賣婚姻;斥罵媒婆的狡詐、欺騙伎倆;訴說做媳婦的苦楚以及對即將進入的新家充滿擔心、憂慮的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唱腔採用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音域基本在一個八度內,音調帶有說唱性,情緒悲哀憂傷。徒歌清唱,不加修飾,充滿生活氣息。以下是精選出的江蘇哭嫁歌:
石榴花開頭打頭(哭嫁) 江蘇溧陽市 漢族1154
阿大妮子(哭嫁) 江蘇宜興市 漢族1154
燒鍋煮飯問聲婆(哭嫁) 江蘇崑山市 漢族1155
拜別雙親出繡房(敬酒哭唱) 江蘇揚中市 漢族1155

江西

H江西漢族哭嫁歌
江西漢族哭嫁歌是風俗歌中婚俗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辭堂——過去迎親花轎(今多廢棄,或改乘車)到女方後,新娘(拜別堂上祖先靈位)辭別家人時哭唱,多與母輩、姐妹等哭唱和對唱,內容互訴衷腸或囑女如何做人、孝敬公婆等。登程——新娘離家時最後哭別而唱。對婚姻不滿,還可藉機唱《罵媒人》等。
哭嫁歌(婚事) 江西進賢縣 漢族 278
照轎(婚事 哭嫁) 江西永修縣 漢族 280
崽呀崽 娘呀娘(婚事 哭嫁) 江西永修縣 漢族 282
要學蠟燭一條心(哭嫁) 江西波陽縣 漢族 302
女大成人各自飛(哭嫁) 江西波陽縣 漢族 302
十杯酒(婚事歌 哭嫁) 江西弋陽縣 漢族 620
囉事捨得離開娘(婚事 哭嫁) 江西修水縣 漢族 944
罵媒(婚事 哭嫁) 江西修水縣 漢族 945
哭嫁歌(婚事) 江西高安縣 漢族 952
哭別父母(婚事歌) 江西蓮花縣 漢族 1154
哭別姊妹(婚事歌) 江西蓮花縣 漢族 1155
哭別兄弟(婚事歌) 江西蓮花縣 漢族 1155
十哭(婚事歌 哭嫁) 江西蓮花縣 漢族 1156

陝西

I陝西漢族哭嫁歌
陝西境內哭嫁歌主要保存於本省南部。即舊時陝南山區廣泛流傳的一種在出嫁時歌唱的風俗歌曲。因歌中有要嫁妝的內容,故又叫“哭嫁妝”。
過去,陝南鄉間的姑娘出嫁前10天左右即停止一切勞動,她們梳洗打扮好了便坐在床上一邊哭、一邊唱,藉以訴說自己不願離家的痛苦心情。愈近婚期,其情愈悲,歌兒也就愈唱愈加哀怨。唱者即興而歌,出口成章,可一連唱十幾個晝夜,歌詞不重,原來女孩子自幼就要學習編歌、唱歌。如出嫁前不會唱哭嫁歌,則被視為“無家教”,是很不光彩的。
哭嫁歌的歌詞,系七言兩句體,段落可長可短,自由靈活。內容大多是通過哭父母、哭爺婆(即祖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舅父母以及哭公婆、哭媒人、哭壓禮先生等形式,來抒發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答謝家人為其辦嫁妝、買陪送以及訴說自己家境貧窮、生不如人或嘆息自己是個女子等等。最突出的內容是抒發將要離開父母、家人的痛苦、憐惜之情。也有陳述要嫁妝、要陪送的。哭媒人、哭壓禮先生,則多系諷刺、謾罵之語。因所哭對象不同,詞前、詞中、詞後,多穿插“我的媽耶我的娘”、“我的大耶我的親”、“我的哥耶我的嫂”等單句式的哭詞。
哭嫁歌的腔調,極為簡單,基本上是由四小節構成的單句體。由於受兩句體歌詞格式的制約,在唱第二句時,其旋律中的某些樂匯有少許的變化,因此,也可以說它的強調是以重複第一樂句為顯著特徵的兩句單段體。實際上,這種腔調只是陝南民間婦女哭調的自然流露和藝術升華而已。演唱速度較慢,情緒雖壓抑,卻自然流暢。其歌唱形式以出嫁姑娘的自吟自唱為主,也有母女對哭、姑嫂對哭、姐妹親友對哭等形式,但均系女性的歌唱。
現舉例如下:
哭嫁(一)(哭嫁歌) 陝西南鄭縣 漢族1421
哭嫁(二)(哭嫁歌) 陝西勉縣 漢族1423

上海

J上海漢族哭嫁歌
《上海民間歌曲集成》中,上海民歌中的吟唱調包括哭嫁歌、哭喪歌、叫賣調、吟詩調、盤數調等品種,其中哭嫁歌和哭喪歌是上海民歌中最典型的民俗禮儀歌曲。吳越地區的婚嫁禮儀中興哭,並以歌代之,這種風俗自古流傳至今。近年來在上海蒐集到的哭嫁歌的歌詞有長600餘行的。從上海的哭嫁歌來看,主要有:表達母女依戀難捨之情的,對父母、兄嫂、弟妹等人的感激、囑咐、和辭別的,父母向女兒叮囑、告誡應該如何待人持家的,還有祈求幸福、避害驅邪的等等。有的地方哭嫁,從“墊箱”、“哭轎”、“謝恩”一直哭到“上轎”,有一整套程式。唱詞感情真摯、比喻豐富,很生活化。然其音樂比較樸素,大多接近自然語言,音調較直,朗誦性較強。
哭嫁歌與哭喪歌,上海民間稱為哭調或哭歌。直至1960年,在南匯、川沙、奉賢、金山、青浦、嘉定等縣還很流行,目前會唱的人雖不及過去多,但仍流傳不絕,只是能唱完整的人已很少了。女子在出嫁時唱哭嫁歌,傳說是為了對轎煞、床煞(煞是迷信傳說中的惡鬼)等鬼門關的破戒,從而求得新娘上轎和應婚的順利,但從哭嫁歌的實際內容看,乃是舊時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教儀式。哭嫁歌是在拿嫁妝的前夜與出嫁當日這段時間中唱的。其過程與所唱的哭嫁歌大致為:(1)填箱,(2)哭轎、宮裝頭面,(3)十教訓、上轎飯,(4)謝恩、話別,(5)抱上轎、挽轎。很小一部分哭嫁歌如下:
填箱 上海南匯縣 漢族729
轎子 上海南匯縣 漢族731
贊轎 上海南匯縣 漢族734
哭轎 上海奉賢縣 漢族735
宮裝頭面 上海南匯縣 漢族736
十教訓 上海南匯縣 漢族737
十訓 上海奉賢縣 漢族739
娘囡對唱(一) 上海松江縣 漢族739
娘囡對唱(二) 上海南匯縣 漢族743
娘囡對唱(三) 上海金山縣 漢族746
一碗飯 上海南匯縣 漢族748
祝福 上海南匯縣 漢族749
贊廚 上海南匯縣 漢族749
謝媒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0
罵媒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1
謝爺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3
謝娘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5
姑嫂話別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6
謝哥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7
抱上轎 上海南匯縣 漢族758
挽轎 上海南匯縣 漢族760
娶親船 上海南匯縣 漢族761

四川

K四川漢族哭嫁歌(註:含重慶市)
民間婚嫁儀式中演唱的婚禮歌曲稱婚嫁歌,其中包括結婚時男方親友為新郎唱的“陪郎歌”和姑娘出嫁時唱的“嫁歌”,嫁歌又分為“哭嫁歌”和“坐歌堂”兩種歌唱形式。單說哭嫁歌,其為哭嫁歌之一,是在姑娘出嫁時,用“哭唱”的形式所唱。據調查,凡流行“坐歌堂”火“陪郎歌”的地區同時也流行“哭嫁歌”,而流行“哭嫁歌”的地區,卻不一定流行“陪郎歌”或“坐歌堂”,這說明哭嫁歌在四川漢族婚嫁歌中是流傳最廣的歌種。
舊時哭嫁,長的可達一個多月,少則三至五天。“過禮”至結親前,出嫁的姑娘便要坐在床上放下帳子,用手帕捂著臉“哭嫁”,先哭《開聲》,繼而哭父母、親戚六眷,並必不可少的要“罵媒”。隨著婚禮的進程,還要哭“過禮”、“上梳”、“添箱”、“謝客”、“辭祖”、“離娘”、“上轎”等。其中以哭上轎最為悲戚,是哭嫁的高潮。哭嫁時如此呼天搶地的嚎哭、抗爭,故民間亦有“出嫁如出喪”之說,而且一些地區的“哭嫁歌”和“哭喪歌”在歌調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哭嫁的歌詞內涵豐富,可以說是封建婚姻制度下受壓迫婦女婚史的一面鏡子。過去哭嫁歌的歌詞雖有歌本,但更多是結合各自的身世即興編唱,興比賦手法巧妙,有很高的民間文學價值,其歌腔如泣如訴,有“單聲”(一句旋律唱半句歌詞)、“雙聲”(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詞)之分。亦分“單哭”、“對哭”和“吹梳子哭”(用紅紙包著梳子哭)等形式。從眾多四川(含重慶)漢族哭嫁歌中選出幾例:
萬年不想離爹娘(離娘調) 重慶大足縣 漢族639
我的爹呀我的娘(哭嫁歌) 四川閬中縣 漢族659
天上飛的是雁鵝(哭嫁歌) 四川蓬安縣 漢族659
哭聲爹來哭聲娘(哭嫁歌) 四川營山縣 漢族660
紅媒姑爺兩邊排(哭嫁歌) 四川廣漢市 漢族664
一個轎兒三尺三(上轎歌) 四川綿竹縣 漢族666
高山頂上一林青(離娘調) 四川敘永縣 漢族670

浙江

L浙江漢族哭嫁歌
《浙江民間歌曲集成》中,將哭嫁與哭喪共同作為哭腔而收入生活音調。
現舉例如下:
哭妮嫁(生活音調 哭嫁) 浙江龍游縣 漢族600
哭囡嫁(生活音調 哭嫁) 浙江富陽縣 漢族601
哭上轎(一)(生活音調 哭嫁) 浙江東陽市 漢族601
哭上轎(一)(生活音調 哭嫁) 浙江東陽市 漢族602

雲南

M雲南漢族哭嫁歌尚缺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