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州八景

漢州八景

廣漢這座川西名城,置縣至今(公元前201年——2013年)已有2214年歷史。初名雒縣,唐置漢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漢州改名廣漢,並沿用至今。境內文物古蹟甚多,三星堆遺址更是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將廣漢建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此外,《漢州志》還記有名勝四十餘處。其中,漢州八景更是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流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州八景
  • 地區廣漢
  • 記載:《漢州志》
  • 八景之一: 西湖夜月
前言,八景簡介,八景之一 西湖夜月,八景之二 東嶺朝霞,八景之三 金雁晴瀾,八景之四 奎樓文筆,八景之五 卜台示印,八景之六 泮鯉呈祥,八景之七 桂香禪院,八景之八 柏擁仙宮,

前言


漢州八景漢州八景
漢州八景(明嘉慶、萬曆年間所撰《漢州志》早有記載),為前人培植、建造的優美景物,供眾觀賞。因而明清兩代曾吸引眾多的名流學士,來此領略山川景物,酌酒詠詩,極一時之盛。故以後漢州八景代代相傳,使人心向神往。可惜的是,這座名城幾經滄桑,昔日景物,早已湮沒,有的雖有遺蹟,但已景物全非,是以今人多不知舊時八景何在!

八景簡介

感懷於勝跡之不存,寄望於後人之復立。謹按《漢州志》所載,將漢州八景,列舉如下:

八景之一 西湖夜月

西湖又名房湖,即今廣漢市房湖公園前身,在縣治西里許(宋代曾改為農田)。唐天寶年間,宰相房琯率兵平定安史之亂,因兵敗陳濤斜而被貶為漢州刺史。在漢州期間,他鑿池於城西,凡數百畝,洲島迴環,亭堂台榭甚勝。每當夜月,上下交輝。公暇時即撫琴其間。高適杜甫陸游劉禹錫等名輩皆到此暢遊並賦詩讚之。
西湖,又稱房公湖,為唐代房琯率眾所鑿。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琯被罷相,後為漢州刺史。琯為消愁和美化自然環境,利用西部(包含今桂花街、西康路、金雁公司,和東南鄉和平村的馮家洞子及楊柳灣等地)的沼澤窪地,面積乾余畝,修成此湖。
房湖公園一角房湖公園一角
乾隆年間,漢州知州張珽,曾在今西外變電站附近立碑,上刻《房湖記》。至民國以迄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初,上述地區大都還是冬水田。
西湖,依其自然地形,低成湖,高壘島,湖行舟,島構亭,湖島迴環,交錯對峙,湖內島嶼星羅棋布,每當皓月高懸、靜影沉壁、天光、雲影、桂棹、清歌,更是一派宜人景色。湖成,房琯和友人常到此賞景彈琴作詩作畫。
房琯詩曰:“高流纏峻隅,城下緬丘墟。決渠信浩蕩,潭島成江湖。結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三秋氣不蒸,四達暑自伹。同人千里駕,鄰國五馬車。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舉麾指極浦,欲極更盤紓。繚繞多宛折,夜靜情有餘。遭亂意不開,使我憂更除。”可見西湖之美,連罷相後的房琯於此也早巳樂極忘憂了。
此後,杜甫李白蘇軾陸游等著名詩人,曾亦先後到此賞景作詩。如陸游的詩: “房公一跌叢眾毀,三年漢州為刺史,繞城鑿湖—百頃,島嶼曲折三四里。小巷靜院竹穿林,危榭飛樓壓城起。空濛煙雨媚松楠,顛倒風霜老蒹葭。日月苦長身苦閒,萬事不理看湖水。向來愛琴雖一癖,觀過自覺知夫子。晝船載酒凌湖光,飲公樂欲千萬傷。飲息風流今未泯,兩川名醞避鵝黃。”由此可見當時西湖之勝概。宋熙寧中地方官乃秦墾西湖為田。
今日之西湖舊址,已成為廣漢鬧市之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工廠商店林立,街面寬潔,綠林成行;桂花街, 樓閣連雲,百業興旺,但是對曾經西湖的留念,自今縈繞在廣漢人的心中。

八景之二 東嶺朝霞

東嶺,即今連山、松林境內山脈。連山絡繹,如列畫屏。每當天曙,霞彩斑斕。山下有大小湧泉。每逢春暖花開之時,東嶺遊人如織。宋代文同、任道,現代張大千等文人墨客曾暢遊其間並留下佳句、墨寶。
八景之二 東嶺朝霞八景之二 東嶺朝霞
東嶺朝霞指的是連山以東的山川景色。連山,是中江通漢州去成都古驛道上的重鎮,又是壩丘間農副產品和日用生活物資集散的要地,自古至今甚為繁華。該鎮由東往西,長約兩餘三里。東臨涪水(又名綿陽河,亦曰後江,今名綿遠河),有石橋跨越三百餘米寬的河面上,實為壯觀。諸葛亮伐魏曾於此屯兵。
連山之東,高低遠近二百一十五座峰巒,山連山,山接水,宛如畫屏。遠近諸山,林木蔥籠,蜿蜒起伏,指日參天;沿山腳一帶,果樹成林,陽春三月桃紅李白競妍鬥豔;涼秋九月桔實纍纍萬紫千紅。每當朝陽升山,霞光萬丈,七色繽紛,透過山林,射入水面,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令人心快神爽。《漢州志》有庠生鄧子駿詩:“錦城之北雒城東,光騰獵火一山紅,初疑丹灶煙光起,又疑赭鞭催太空。五色崢嶸龍鱗瓮,恍惚女媧鍊石處……。”景色變化無窮,可見東嶺朝霞之一斑了。
連山之東,山水之間,有大小湧泉,泉水終年常豐,人們皆嘆為奇觀。宋治平二年(1065年),漢州通判文同,游湧泉觀,題詩二首:“謝公攜妓入東山,我愛燒丹道土間。故引笙歌訪仙境,相將醉倒白雲間。州城東北有溪山,引我來因政事間,同倚蕭台望斜日,起塵埃處是人間。”今日湧泉已被譽為“川西第一泉”,湧泉之水,已被專家評為最佳飲料用水。
民國33年(1944年)農曆2月19日,名畫家張大千由縣人馮灌義(書畫家)等五人陪同游賞連山桃花(當時松林屬連山)。大千先生連連讚美:“是快游!是壯遊!上海龍華的桃花只是疏疏落落,連山卻是桃花之海。”過去東嶺,人口稀少,林木參天,山無耕地,大氣淨化,景色優美。以後,人口日增,耕地上山,林木日減,水土流失,景物大為失色。雖今之東嶺仍在,朝霞也有,可是已看不見以往的壯麗景色。但有幸者,今天的東嶺已在綠化,沿山一帶果樹增多,每到三月桃紅李白之際,前往賞花的人又是絡繹不絕了。

八景之三 金雁晴瀾

金雁指的是北門外之雁江,即鴨子河,又名湔江。雨過天睛,瀾光皺碧。
雁橋餘暉(邑人 張雲 攝)雁橋餘暉(邑人 張雲 攝)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水中出金雁,因以名雁江,其江上之橋,亦名金雁橋,因雁江之上,虹橋跨水,恍如雁陣橫空,氣勢磅礴;值宿雨初收,睛空萬里,迥瀾皺碧,得日光激射成紋,時有水中倒影,如盤如炬,魚游水底,水鴨沉浮,漁舟逐水,遊人如織。遠觀東嶺諸山,清晰如洗,宛若畫屏,令人賞心悅目。
今天金雁晴瀾仍不減當年。雁江上除了三座鐵路橋和川陝公路橋外,還有2座金雁橋,一座攔河大壩橋,另外,隨著城市的發展,廣漢城現在正溯河而上,不斷發展,橋樑也越來越多,到現在為止,雁江上現已九橋並架,實為壯觀。

八景之四 奎樓文筆

城東南隅,奎星閣憑城插空,矗立如文筆然。(解放後被毀)
奎樓指的是城東南角,城牆轉彎處的奎星樓,又名奎星閣。嘉慶《漢州志》繪製的奎樓圖為六角樓,計四層,高約十三米(包括奎樓頂尖),有梯通上頂樓。上懸“奎星閣”三個大字。飛礴翹角掛有銅鈴。奎星塑像子頂層之中,高約一米五六,雙目注視北方,左手執斗,右手執行珠筆,雄姿莊嚴,欲跳欲躍。因奎樓建於城牆之上,更加顯出高插雲天的壯觀,十里之處均可望見,猶如文筆一般,故稱奎樓文筆。
登樓遠眺,連山蒼翠診俺,湔、雒諸水,襟抱迴環,美不勝收;至晚,州城內外,萬家燈火,盡收眼底,仰望太空,星月交輝,真使人留連忘返。相傳,昔日曾有不少學子,登樓祈禱奎星,盼望文運通達,如果奎星朱筆點不到自己,那便考場無望了。故有“任你文章高北斗,只怕奎星不點頭”的口語流傳。
奎樓結構嚴密,木質堅硬,年久如故,雖幾經培修,樓的風貌仍如原來一般。以後,因年代久遠歷經地震,樓身有所傾斜,直到五十年代,才被拆除。舊址為今之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導航台。

八景之五 卜台示印

即漢代哲學家、蜀中隱士嚴君平卜卦台(解放後遺址被毀),在古金雁橋東,土台高數丈,形若印形。唐張九齡岑參,宋呂光弼、陸游,清李調元等均有詩詞頌之。
八景之五 卜台示印八景之五 卜台示印
卜台示印指西漢嚴君平卜掛台。遺址在今飛鴻橋西北、廣木公路左側十米處(即澳門路出口處)。
嚴君平,西漢隱士,臨邛(今邛崍縣)人。他姓莊名遵字君平。後因避明帝(劉莊)諱,改稱嚴君平。其時,曾隱居雒城沉犀河(即坪橋河)西岸茅舍。因他善觀求卜人的神態舉止,知其內心世界中的矛盾,就可測算出問事之八九,故卜者甚眾。
《漢州志》載,郭印的《卜台記》說,漢州雁橋東,有真君卜台,高丈余,若印形。相傳州治多火災,真君鑿井於市,上應七墾,構指南方,以壓勝之,故稱仙井。真君之德蔭被廣漢尤厚。自昔至今,越千百年,卜台、仙井,湮沒久矣。後州人往往逢災,太守王公,乃如其說,汰故湮井,於是災悼不作,民皆安堵。便築台修祠,繪真君像於其上。君平卜筮,極數知來,洞照吉凶,使人知其趨避而已,旨為教化。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日得百依自足,則閉肆下簾,而讀《老子》。
嚴君平的風教和道旗品格,足以激濁揚清,為後世敬仰。故後人善其住處,取名君平街(又名台灣路),在賣卜處建卜台。明萬曆年間,知州王大才,建君平祠。李白岑參陸游李調元等,均有詩懷在於他。如李白詩:“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大易,探元化眾生。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馬虞不虛來,??有時鳴。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李調元詩:“君平有遺蹟,乃在雒城隈。不見支機石,空留卜卦台。斷碣臥蘆獲,小廟沒蒿萊。自料升沉定,先生不用猜。”
民國4年(1915年)縣知事李立成慨古蹟湮沒,造房三間,塑君平像,高約米許。並懸“卜台”二字。民國14年,縣人建風綴代縣知事陳嘉蔚為卜亭猜書一聯“借卜寄高懷,憶豹隱龍潛,漢代勛名原小視;築台收勝景,??飛魚躍,房湖秋色要平分。”
以後,房亭失修,建像被綴。四十年代,絹陽第十三區專員鐘體道,在卜亭下立石碑,上刻“嚴君平賣卜處”。並建有方形卜亭,亭高兩米七。當時,有不少人前去焚香化紙,依紅掛彩。五十年代初,縣文物部門曾拍下卜台照片。卜台兩米見方,高約米許。可惜,六十年代已被開為蔬菜地了。

八景之六 泮鯉呈祥

在城內學官(現已毀)前有一泮池(現房湖公園荷花池),約十餘畝(泮:即泮宮。清代稱考中秀才為“入泮”。),明清時科甲甚盛,每遇鄉試之年,春水初生,有金鱗游泳其中,幾尾即中幾人,士子藉此決科。
八景之六 泮鯉呈祥八景之六 泮鯉呈祥
泮鯉呈樣即今文廟前的泮池,就是現在房湖公園內的荷花池。面積畝余,水深三四尺,古為消防儲水之用。相傳,科舉時代,每值大比之年,池中有六六紅鱗,躍波游泳,大有躍龍門之勢。故士子以卜科名,效應屢驗。同治六年,學官重修之,此科中六七人。兼之南靠城牆一帶,有古柏十二株,蒼勁挺拔,人稱“十二相”。所以學子們常到此賞景卜祥。後因泮池日淤,紅鱗無影,卜科的人也就絕跡了。
今日之荷花池,寬廣勝過泮池數倍,四周由條石砌成,岸有石磴,供人休憩。池中魚躍花香,樓台亭榭,板橋曲折迂迴,任人觀賞。

八景之七 桂香禪院

城北古開元寺(舊址在今盛世蜀景小區內,已毀),唐開元二十六年,通悟祖師擴其地始建,故名開元寺。寺風有古桂一株,每值花開,異香四聞。宋代程向任漢州刺史時,嘗宴客於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歡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向安坐不動,頃之遂定。其二子程顥程頤侍其父並講道於開元寺側。
八景之七 桂香禪院八景之七 桂香禪院
桂香禪院指的是書院街開元寺。寺內種植桂樹,金秋季節,桂子飄香,香溢滿院,故名。
開元寺為唐開元二十六年,由通悟禪師擇地始建,寺名開元。元代毀於兵變。《漢州志》記,州人周文彬為開元寺佛像序:“廣漢城內有開元寺者古道場地。國朝定鼎以來,其開山法空,建經樓一座。至僧文庵建東西廊,而缺前殿。文庵之徒大睿與孫通聖,於雍正三年建前殿。殿成,中塑擇釋迦牟尼像一尊。”山門上刻有“開元古剎”四個大字。
寺內有古桂數株,樹高粗壯,枝繁葉茂,終年常青。每歲花開,香若麝蘭,不僅香徹全院,而且遍及州城。故寺內之藏經樓,亦名天香樓。花開時節,前往賞花的人比肩接接踵。羅江舉人李調元,游開元寺,贈慧眼長老詩云:“看山看水何時了,奔北奔南若不休。卻冒風雨尋慧眼,自憐霜雪半盈頭。一片桂影新留月,滿院松聲正送秋,記取去年曾到此,開元讀遍藏經樓。”
開元寺內有宋代的鑄鼎,為珍貴文物,現存房湖公園內,還有一口獨一無二的大鐘,高五米餘,口徑三米多,重達若干噸,可稱龐然大物。每逢初一、十五的子午時刻,撞鐘分為慢十八、快十八、不慢不快一單八(即一百零八下) 鐘聲數里可聞,故稱子午鐘。每年七月十五日,鐘聲悠揚,超度亡魂,所以又叫幽冥鐘,鐘身鑄滿了捐資者的姓名,故又名萬名鑄。可惜,五十年代末,披毀作廢鐵賣給了閥門廠。
該寺今為廣漢製藥廠和雒城鎮第一幼稚園。

八景之八 柏擁仙宮

城內玄妙觀(解放後為水電局辦公用戶。現已毀),又名嚴真觀、老君觀。觀內柏樹青蔥,遊人到此,塵念都消。相傳,漢州地形南高北低,多火災。蜀中隱士嚴君平於是在觀中鑿七星井,上應七星,杓指南方,以厭勝之。
八景之八 柏擁仙宮八景之八 柏擁仙宮
柏擁仙宮指西街元妙觀(亦名老君觀,老君觀今遷至和興鎮安平村,為原 “益蘭祠”舊址)。嘉慶《漢州志》繪製的仙宮圖上,有後殿、中殿、廂廊和廟門。廟門上刻有漢州舉人,清代書法家張懷泗書寫的“元妙觀”三字;正殿的石柱上,並有他撰書的對聯二副。其中一聯云:“苦縣溯仙蹤,官居柱史,已安已治總關心,試看道德五千言,都是天人性命之旨;繩鄉留古觀,柏擁神光,我法我情兼無眾妙,此後流傳億萬葉,無非豐亨豫大之年”現還完好。
觀的前後古柏環繞,高大參天,望之蔚然深秀若雲。森森古柏掩了古觀,枝柯交錯,翠葉彌天,每遇晴霽,繹殿蒼陰,宛然仙境,至此城市囂窿遠絕,別有洞天,更爽人心日。清道光壬辰年,又重新培修了殿宇。
傳說該觀打七星井,為嚴君平所鑿。後人有七星詩云:“此井何年鑿,迢迢列七星。末探元妙處,且向理中尋。地脈通王氣,天文屬井參。英豪世代出,試問嚴君平。”觀內確有—口深約十餘米的井。井水終年常豐,即使大旱之年,井水也不枯竭。故有人專靠挑賣井水為生。此井至今仍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