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爾頓的古典世界:希臘的回聲》內容簡介:希臘人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深信:唯有人是自由的,他們的軀體、心靈、精神都是自由的。唯有每個人自覺地界定個體自由,人類的至善才有可能。唯有通過自由人的克己與自製,一個文明之邦、一件藝術品和思想集大成者才可能出世。
基本介紹
- 書名:漢密爾頓的古典世界:希臘的回聲
- 作者:依迪絲·漢密爾頓 (Hamilton) 陳嘉映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32
- 品牌:華夏出版社
- 外文名:The Echo of Greece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07823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漢密爾頓的古典世界:希臘的回聲》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依迪絲·漢密爾頓(Hamilton) 譯者:曹博
圖書目錄
編者導言
前言
第一章自由
第二章雅典的失落
第三章雅典的學校
第四章學園師門
第五章狄摩西尼
第六章亞歷山大大帝
第七章米南德
第八章斯多葛派
第九章普盧塔克
第十章希臘之路與羅馬之路
譯後記
譯名對照表
前言
第一章自由
第二章雅典的失落
第三章雅典的學校
第四章學園師門
第五章狄摩西尼
第六章亞歷山大大帝
第七章米南德
第八章斯多葛派
第九章普盧塔克
第十章希臘之路與羅馬之路
譯後記
譯名對照表
後記
舉凡讀史的人何嘗不知興衰無常的況味?但我們還是不大願意看到古希臘文明的命運竟然如此蹇滯:荷馬、伯里克利和蘇格拉底之後的雅典政治已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立錐之地;先以教書報國,後而理亂興廢的伊索克拉底到頭來壯心零落,踽踽獨行;孤勇可嘉的狄摩西尼最終一敗塗地,身陷囹圄;圖王霸之業的亞歷山大大帝只為希臘化時代的記憶留下了佇立著希臘式柱廊的七十座城池;不做馬其頓順民的新喜劇大師米南德違心做了打諢說笑的趣人;品行高潔,皇權在握的馬可·奧勒留也脫情捐累,口誦戒律追隨著斯多葛派入定去了……
為了古希臘的那段末世情緣,漢密爾頓可謂鋪排紀事,周覽泛觀,或弔慰、或審問、或質直、或曲筆,把世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將那段風雲際會的世紀絕唱(swansong)變成了繞樑不絕的歷史迴響。讀罷,如雲中發雷,隆隆不絕。
至於這場精神突變發生的原因,沒有人知道。或許能被解釋的就不是真實,因為真實是沒有解釋空間的。難怪“上帝見到思考的人就會發笑”。
還是修昔底德說的好:“由於人性使然,曾經發生的事件將會重演。”
漢密爾頓寫道:“他(蘇格拉底)從不告訴什麼是智慧和真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人們發問,把人們領進了他們的內心深處,他知道,火種可以在那裡被發現和點燃。”
作者又說:“在這二人(蘇格拉底和基督)看來,真理不是通過經文和說教來表達的。讓一個人幡然醒悟進而追求真理,這就夠了。只有孤獨的探索才可能找到真理。”“蘇格拉底從未給後世留下任何文字;基督也只是在沙土上留下了唯一的手跡。”不僅如此,作者還多次引用基督的話“你要憑它們的果實來認識它們”。
面對不可言說的東西,不立文字的聖哲,或者高於語言、高於邏輯而秘不可傳的東西,我們最好保持沉默。
“寡言”是美德,可是,人情究竟不甘寂寞。《聖經》載,巴比倫人想在示拿建造一座“塔頂通天”的高塔以揚名,巴比倫人要升到高雲之上,要與至上者同等。上帝打亂了工匠的語言,使之互不相通,結果工程夭折,人類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巴別塔的神話似在解釋語言紛雜的緣起。而實際上是在說,至上者已將智慧的奧秘指示你,你還能做什麼呢?在上帝面前貿然開口的巴比倫人想讓他們的語言通行天下,操控人心,實在是一宗大患。
隱匿的神話能夠被讀懂和記取嗎?而眼下袞袞諸公的新說新學已鬧得沸反盈天,就像巴別塔的營造。“我們在資訊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慧,到哪裡去了?”(艾略特)與神話時代相比,一代代人更傲慢、更乏味,也更迷茫,以致“集體失語”。此時,上帝想必在“俯視著大地上的侏儒們”,看他們如何在下一個巴別塔式的蠢行(但願不是現代性的思想狂熱)中出醜。
回聲者,如光之反射,水之回波;也另含“以聲應和”的釋義;傾聽回聲也罷,應聲作和也罷。總之,古希臘文明終結了,人類度過了她的恩寵期,“悲迴風之搖蕙”,不管我們對倏忽即逝的多么留戀,人類將準備回應——一個漫長的審判期。“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在領受神話啟示和溫良聖誡之後,人類或許才能重拾天赦,等到另一個憐憫期的降臨。 依迪絲·漢密爾頓生逢兩個世紀,活到九十六歲。我不認為人的長壽是沒有原因的,她的這部八十高齡寫成的封筆之作證明,一個被偉大精神所支撐的人是多么幸福而強健。她沒有趕上e時代和全球化浪潮,但她似乎深知我們的脆弱,早在半個世紀前為我們備好了要讀的書。儘管她的坦誠會流露出西方中心論的觀點。然而,熱愛生活.也熱愛先哲,她的心愿是明白無誤的。正如書中說:一位亞歷山大的崇拜者對米南德做出了透闢的總結,“啊,生活,啊,米南德,你們兩個到底誰剽竊了誰?”
很不幸,黑格爾說過:“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我們只有我們能失去的。心靈需要重新回歸原點,這樣就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為了古希臘的那段末世情緣,漢密爾頓可謂鋪排紀事,周覽泛觀,或弔慰、或審問、或質直、或曲筆,把世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將那段風雲際會的世紀絕唱(swansong)變成了繞樑不絕的歷史迴響。讀罷,如雲中發雷,隆隆不絕。
至於這場精神突變發生的原因,沒有人知道。或許能被解釋的就不是真實,因為真實是沒有解釋空間的。難怪“上帝見到思考的人就會發笑”。
還是修昔底德說的好:“由於人性使然,曾經發生的事件將會重演。”
漢密爾頓寫道:“他(蘇格拉底)從不告訴什麼是智慧和真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人們發問,把人們領進了他們的內心深處,他知道,火種可以在那裡被發現和點燃。”
作者又說:“在這二人(蘇格拉底和基督)看來,真理不是通過經文和說教來表達的。讓一個人幡然醒悟進而追求真理,這就夠了。只有孤獨的探索才可能找到真理。”“蘇格拉底從未給後世留下任何文字;基督也只是在沙土上留下了唯一的手跡。”不僅如此,作者還多次引用基督的話“你要憑它們的果實來認識它們”。
面對不可言說的東西,不立文字的聖哲,或者高於語言、高於邏輯而秘不可傳的東西,我們最好保持沉默。
“寡言”是美德,可是,人情究竟不甘寂寞。《聖經》載,巴比倫人想在示拿建造一座“塔頂通天”的高塔以揚名,巴比倫人要升到高雲之上,要與至上者同等。上帝打亂了工匠的語言,使之互不相通,結果工程夭折,人類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巴別塔的神話似在解釋語言紛雜的緣起。而實際上是在說,至上者已將智慧的奧秘指示你,你還能做什麼呢?在上帝面前貿然開口的巴比倫人想讓他們的語言通行天下,操控人心,實在是一宗大患。
隱匿的神話能夠被讀懂和記取嗎?而眼下袞袞諸公的新說新學已鬧得沸反盈天,就像巴別塔的營造。“我們在資訊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慧,到哪裡去了?”(艾略特)與神話時代相比,一代代人更傲慢、更乏味,也更迷茫,以致“集體失語”。此時,上帝想必在“俯視著大地上的侏儒們”,看他們如何在下一個巴別塔式的蠢行(但願不是現代性的思想狂熱)中出醜。
回聲者,如光之反射,水之回波;也另含“以聲應和”的釋義;傾聽回聲也罷,應聲作和也罷。總之,古希臘文明終結了,人類度過了她的恩寵期,“悲迴風之搖蕙”,不管我們對倏忽即逝的多么留戀,人類將準備回應——一個漫長的審判期。“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在領受神話啟示和溫良聖誡之後,人類或許才能重拾天赦,等到另一個憐憫期的降臨。 依迪絲·漢密爾頓生逢兩個世紀,活到九十六歲。我不認為人的長壽是沒有原因的,她的這部八十高齡寫成的封筆之作證明,一個被偉大精神所支撐的人是多么幸福而強健。她沒有趕上e時代和全球化浪潮,但她似乎深知我們的脆弱,早在半個世紀前為我們備好了要讀的書。儘管她的坦誠會流露出西方中心論的觀點。然而,熱愛生活.也熱愛先哲,她的心愿是明白無誤的。正如書中說:一位亞歷山大的崇拜者對米南德做出了透闢的總結,“啊,生活,啊,米南德,你們兩個到底誰剽竊了誰?”
很不幸,黑格爾說過:“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我們只有我們能失去的。心靈需要重新回歸原點,這樣就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序言
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光環下,公元前四世紀的雅典頗顯得黯然失色,幾乎不被世人看重。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失敗完成了古希臘歷史最後的謝幕。那個時代將不得不淡出人們的視線。世人對希臘的關注隨著斯巴達擊敗雅典而終止。儘管,曾經煊赫一時的狄摩西尼、馬其頓的腓力王和亞歷山大大帝無法令人忘懷。但漂泊中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似乎不再被視為希臘人,只不過是永恆哲學王國里的智者。
人們特別關注的不再是生活於那個時代的偉人,而是那個孕育過偉人的時代。公元前四世紀拉開了希臘衰落的序幕,這不僅是希臘榮耀的喪失,同時也是希臘生活方式的終結。但是,希臘人的才華並沒有枯竭,而是重又找到了新生之地。在希臘的屬地,科學和數學繼續著她們的輝煌,而這些異域城市中曾跟隨亞歷山大大帝遠離家園的希臘人卻沒能回到希臘,重歸雅典,也未曾聽到再有真正的偉人來打破雅典的寂寞。
公元前四世紀預示了世界的悲劇命運,這個時代的到來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希臘的創造力對西方世界的價值是其他許多時代無法比擬的。而這種創造力在希臘消失了。曾在雅典繁盛數百年的藝術與哲學也走向衰微,給世界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在其後的一百年里,雅典從歷史中隱退。可是,有兩個著名的希臘學派在這裡誕生,斯多葛學派和愛比克泰德學派。這是希臘天才之火的最後進發,直到三百多年之後普盧塔克的出現,值此,古代世界已行將就木。
普盧塔克是一位十分多產的作家,他的大量著述不僅豐富了史料,同時也透露了他的處世經驗、私人經歷和他的那個非希臘人的社交圈。但願我們也能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私人生活填補空白。作為一個純粹的希臘人,普盧塔克的確有助於我們結識公元前四世紀各色各樣的雅典偉人。通過普盧塔克、柏拉圖以及米南德,我們更加理解了希臘。
希臘精神的一次短暫復興起始於普盧塔克,終結於兩位斯葛多派的著名人物: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與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他們中的一位在羅馬長大,另一位是土生土長的羅馬人。這兩人都使用希臘文來寫作。儘管,當時希臘語已被羅馬人引為時尚,但這並不是愛比克泰德與馬可·奧勒留的刻意追求。他們是希臘思想最後的踐行者,他們使用希臘文只是要表達希臘的思想。早期的希臘基督教父們被捲入了教義紛爭,這些爭執與希臘的思維方式毫不相干。黑暗時代的陰霾已經襲來,教父們無法領悟希臘的思維方式,他們在世俗面前悵然若失。去親近希臘思想的人只有早期教會領袖中獨樹一幟的聖·奧古斯丁。希臘的思維方式繼他之後已然死去,數百年間不曾再有復興的跡象。在那些年代裡,教會逐漸成為至高無上的力量,一向心境平和的希臘人沒有被捲入這些重大的歷史流變。羅馬成為當時的主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普盧塔克的精神已不復存在。在這三位巨人看來,可憎的神學數百年來給基督教國家帶來的精神混亂是難以想像的。
神學施展了它對人的心靈與精神的專橫,這正是蘇格拉底所憎惡的。在他看來,希臘的自由精神是頭等重要的。希臘人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深信:唯有人是自由的,他們的軀體、心靈、精神都是自由的,唯有每個人自覺地界定個體自由,人類的至善才有可能。唯有通過自由人的克己與自製,一個文明之邦、一件藝術品和思想集大成者才可能出世。
人們特別關注的不再是生活於那個時代的偉人,而是那個孕育過偉人的時代。公元前四世紀拉開了希臘衰落的序幕,這不僅是希臘榮耀的喪失,同時也是希臘生活方式的終結。但是,希臘人的才華並沒有枯竭,而是重又找到了新生之地。在希臘的屬地,科學和數學繼續著她們的輝煌,而這些異域城市中曾跟隨亞歷山大大帝遠離家園的希臘人卻沒能回到希臘,重歸雅典,也未曾聽到再有真正的偉人來打破雅典的寂寞。
公元前四世紀預示了世界的悲劇命運,這個時代的到來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希臘的創造力對西方世界的價值是其他許多時代無法比擬的。而這種創造力在希臘消失了。曾在雅典繁盛數百年的藝術與哲學也走向衰微,給世界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在其後的一百年里,雅典從歷史中隱退。可是,有兩個著名的希臘學派在這裡誕生,斯多葛學派和愛比克泰德學派。這是希臘天才之火的最後進發,直到三百多年之後普盧塔克的出現,值此,古代世界已行將就木。
普盧塔克是一位十分多產的作家,他的大量著述不僅豐富了史料,同時也透露了他的處世經驗、私人經歷和他的那個非希臘人的社交圈。但願我們也能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私人生活填補空白。作為一個純粹的希臘人,普盧塔克的確有助於我們結識公元前四世紀各色各樣的雅典偉人。通過普盧塔克、柏拉圖以及米南德,我們更加理解了希臘。
希臘精神的一次短暫復興起始於普盧塔克,終結於兩位斯葛多派的著名人物: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與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他們中的一位在羅馬長大,另一位是土生土長的羅馬人。這兩人都使用希臘文來寫作。儘管,當時希臘語已被羅馬人引為時尚,但這並不是愛比克泰德與馬可·奧勒留的刻意追求。他們是希臘思想最後的踐行者,他們使用希臘文只是要表達希臘的思想。早期的希臘基督教父們被捲入了教義紛爭,這些爭執與希臘的思維方式毫不相干。黑暗時代的陰霾已經襲來,教父們無法領悟希臘的思維方式,他們在世俗面前悵然若失。去親近希臘思想的人只有早期教會領袖中獨樹一幟的聖·奧古斯丁。希臘的思維方式繼他之後已然死去,數百年間不曾再有復興的跡象。在那些年代裡,教會逐漸成為至高無上的力量,一向心境平和的希臘人沒有被捲入這些重大的歷史流變。羅馬成為當時的主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普盧塔克的精神已不復存在。在這三位巨人看來,可憎的神學數百年來給基督教國家帶來的精神混亂是難以想像的。
神學施展了它對人的心靈與精神的專橫,這正是蘇格拉底所憎惡的。在他看來,希臘的自由精神是頭等重要的。希臘人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深信:唯有人是自由的,他們的軀體、心靈、精神都是自由的,唯有每個人自覺地界定個體自由,人類的至善才有可能。唯有通過自由人的克己與自製,一個文明之邦、一件藝術品和思想集大成者才可能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