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是宋代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重在寫景,通過對狂風暴雨之後晴空萬里美麗迷人景象的描寫,寓含著經過風雨的洗禮後,將會有更美景色呈現在人間這樣一個哲理。下片引用吳越爭霸的故事,抒發了對歷史興衰無常的感慨,暗示當局應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要耽於安樂。只有像勾踐那樣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才能一雪國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抗金前途充滿希望的思想感情,詞作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境蒼茫壯闊,情寓景中,寄慨遙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詞牌名:漢宮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漢宮春①·會稽蓬萊閣懷古②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③。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④。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⑤。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⑥?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漢宮春:詞牌名,又名“漢宮春慢”“慶千秋”。雙調九十六字,前後段各九句、四平韻。另有雙調九十六字,前段十句五平韻,後段八句五平韻;雙調九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韻,後段十句六仄韻等變體。
②會稽:地名,在今浙江紹興。蓬萊閣:舊址在今浙江省臥龍山下。
③秦望山:在會稽東南四十里處。
④須臾:形容時間短。
⑤天籟:大自然的音響。這裡指風。萬竅:《莊子·齊物記》中有“······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 則萬竅怒號。”
⑥若耶溪:河名,在會稽南。倩:請。美人:指西施。傳說西施曾經在若耶溪上浣紗。越國被吳國打敗後,越王為了報仇,使用美人計,把西施送給吳國,後吳國被越國滅亡。麋(mí):鹿的一種,俗稱四不像。姑蘇:這裡指姑蘇台,吳王曾與西施在此游宴。
⑦王亭謝館:王、謝為東晉豪門貴族,山頭子弟很多,多住在會稽。王亭謝館泛指他們在會稽一帶的遊樂場所。
白話譯文
看秦望山上亂雲飛渡,暴雨傾注,猶如江湖倒瀉下來。不知道是雲化為雨,還是雨化為雲?萬里長空,西風勁吹,烏雲瞬間變幻消失。回首傾聽明月星夜天籟長鳴,人間萬千洞穴的呼號似山崩雷震!
是誰將若耶溪畔的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導致吳國滅亡,只剩下麋鹿出沒在姑蘇台?至今越國人仍盼望西施坐船歸來。一年已到年底了,何不演奏樂器以示歡樂?難道君看不見古代王、謝望族的亭台樓閣,而今只剩凋殘的樹木,寒煙清冷,孤寂的烏鴉仍在呼喚著離魂!
創作背景
嘉泰三年(1203)秋,辛棄疾被重新起用,任命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據《寶慶會稽續志》,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臨安,次年春改知鎮江府,故知登蓬萊閣之舉,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辛棄疾登紹興知府官署內的蓬萊閣,觀狂風驟雨,興思古幽情,慨然而有此作。詞題大德本原作“會稽蓬萊閣懷古”,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改為“會稽蓬萊閣觀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寫 景來抒情說理,寓理於景,寓情於景。景、情、理渾融一體。“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開篇直截了當,寫登高望遠所見。“秦望山”,因秦始皇南巡時曾登此山觀大海,祭大禹,故名。“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烏雲翻滾,暴雨如注,給人翻江倒海一樣的感覺。一時煙雨茫茫一片,分不清哪個是雲,哪個是雨。“亂”“急”“倒立”“不知”等詞語寫出了狂風暴雨的駭人氣勢和壯觀景象。“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語出《莊子·天運》:“雲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莊子的意思是雲興雨至乃自然之理,沒有什麼意志和力量的驅使。作者引用此語除了突出狂風暴雨的兇猛氣勢外,也有狂風暴雨是自然現象這個意思。但是,老子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不,剛才還是狂風暴雨,現在天氣就變成了“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這句承上,仍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表意急轉,作者的情緒也急轉直下。剎那間西風便把雲雨吹散,露出了萬里晴空。“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天籟”,自然界的音響,這裡指風。在明亮的月光下,回頭聽見,西風在天空中呼嘯而過,大地上無數的洞穴發出了尖厲的聲音。這句從視覺寫到聽覺,表現了自然現象的複雜多變。縱觀上片,好像作者只是為了表現狂風暴雨這種自然現象,但聯繫當時的社會形勢來看,不難發現作者有更深的用意在。作者借暴風驟雨到雲散雨收,月明風起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暗示著抗金之路雖然看似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廣大民眾的抗敵呼聲如同夜空刮過的西風,將會變成巨大的積極力量影響著時局朝著樂觀方向發展。下片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影射現實,告誡當局不要重蹈覆轍,應奮發有為。“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這裡用的是春秋時吳越爭霸的故事。作者在這裡用這個故事,強調的是吳國國王因為不圖長遠之計,耽於安樂而亡國。意在告誡當朝統治者應該引以為戒,不要重蹈吳國的覆轍,應該奮發作為,一雪國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登高懷古,占據他心靈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踐,而竟是范蠡。這是因為范蠡忠貞不二,具有文韜武略,曾提出許多報仇雪恥之策,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辛棄疾和范蠡,條件相當,但境遇懸殊,范蠡功成名就,而自己壯志難酬,兩相比較,作者不由傷感痛心,情緒低落,引出下句“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作為答句,引出最後一句“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難道你沒有看見,像王亭謝館那些當年的行樂之地,現在已是一片蕭條冷落,煙霧籠罩著秋天的樹木,烏鴉在悲涼地叫著!作者的無奈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一首登臨覽景而詠史懷古之詞。上片寫登蓬萊閣所見壯麗雨景,極具變化倏忽之致。下片懷想西施舊事,對此作者流露出同情敬仰之意。“歲雲暮矣”以下,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所採取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情調統一於自然與人事的變幻,使人產生無常之感。特別多引用莊子玄妙之句,使這一特點顯得更為突出。
名家點評
明代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序》評說:悲歌慷慨。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二:當其落筆風雨疾。
清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前半寫景,後半書感,皆極飛動之致。寫風雨數語,有雲垂海立氣概。下闋慨嘆西子,徒沼吳官而美人不返,悲吳宮兼惜美人,此意頗新警。後更言“王亭謝館”同付消沉,寧獨五湖人遠。感嘆尤深。蓬萊閣為越中勝地,秦少游、周草窗皆賦詩詞。此作高唱人云,當以銅琶鐵板和之。
近代中國科學院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此詞甚蒼莽,而以清逸出之,於稼軒詞中又一格局。南宋末年詞人賦蓬萊閣詞皆不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