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宋之爭是中國清代中葉發生的儒家經學學派之間的論爭。出自《漢學商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宋之爭
- 類別:學派論爭
解釋
漢學又稱“樸學”,以宗漢、信古為特點,治學以訓詁考據為中心。宋學即宋明“性命義理”之學,主要關注理氣心性等問題,注重義理之闡發,往往雜糅佛、道以解經。清初諸儒顧炎武等人為反對明末學者“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學風,提出“經學即理學”的主張,開啟了漢宋分化之釁。閻若璩、胡渭等秉顧炎武考據傳統,用漢儒訓詁方法辨偽,可稱漢學先導。乾嘉年間,惠棟、戴震等更以漢儒經注為宗,承東漢許慎、鄭玄之學,專從文字音韻入手,以訓詁考據方法治經,並擴大到史籍和諸子,形成吳、皖二派,遂使漢學之幟大張。漢學得清廷優容,朝中顯貴亦附庸風雅。面對漢學風靡,一味復古,一些理學家起而護法衛道。如桐城派姚鼐等詆漢學為“異道”,反對只重訓詁、考證,不問義理。嘉慶二十三年(1818),江藩撰《漢學師承記》八卷,表彰漢學。隨後方東樹撰《漢學商兌》三卷與之針鋒相對,申宋學,詘漢學,使漢宋之爭白熱化。漢學與宋學各有短長。前者長於考據而弊在泥古,後者長於義理而陷於空疏。但爭論雙方各存門戶,互執偏見,因而都有片面性。當時另有一些學者,尤其是揚州派焦循、阮元等,則主張漢宋兼采,反對把兩者截然對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