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壽縣三和鄉
- 面積:24平方公里
- 人口:2萬
- 耕地面積:1.8萬畝
鄉鎮介紹,農業生產,發展歷史,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招商項目,金牛山,地圖信息,
鄉鎮介紹
漢壽縣轄鄉。省商品糧生產基地。1950年屬第七區,1956年建三和鄉,1958年屬崔家橋公社,1961年析置三和公社,1989年復建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35公里。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2萬。鄉政府駐石家段。崔粟公路從鎮中穿過。轄黃療、龍潭沖、白家鋪、白露寺、鋪田、保全、巷子口、姚家沖、曬穀岩、金牛、樟樹洲、大茅坪、金馬、三合橋、寶塔鋪、西陽16個村委會和華宮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棉花和漁業。竹製品遠銷省內外。礦產豐富,以開採石英砂和黃金為主。
三和鄉位於縣城以南30公里。東抵崔家橋鎮,南接桃江縣,西鄰東嶽廟鄉,北界太子廟鎮。
農業生產
全鄉面積48.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水域1,746畝。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14個村民小組,共6056戶,20743人,其中農農業人口20195人。
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771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0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土3688元,比上年增加300元。
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771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0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土3688元,比上年增加300元。
發展歷史
三和地處丘陵區,土地貧瘠。舊社會災難深重,民不聊生。流傳“山窮土劣石頭多,田少泥深不長禾,天睛三日田開坼,暴雨一時水成河,官匪橫行多災難,十年九欠挨飢餓”的民謠。解放後,開山鑿渠,修塘築壩。1955年在維固沖修建第一座小(二)型水庫,次年修建王家灣小(一)型水庫。1974年修通幸福引水渠8公里,引桃江水入鄉境。至1995年,全鄉共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12座,山塘493口,引水渠3條,全長12公里,總蓄水量790萬立方米。2004年投資220萬元,對寶塔鋪、西陽、三合橋、居委會等4個村(居委會)的所有農田灌渠全部進行砼砌。水利條件改善,農業不斷發展。2006年,糧食播種面積26024畝,總產9249噸。種植業總產2242萬元。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一是下力推動搞好路道建設。2004年,投資3 80萬元橫貫鄉境、連通319、207國道的公路硬化。2006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投資586.6萬元對全鄉16個行政村的11個村的通村公路實施硬化,開工里程21.84公里,其中路面寬4.5米的2.04公里,3.5米寬的9.8公里。已經完工的有曬穀岩村3.7公里,樟樹洲村2.5公里,寶塔鋪村0.3公里,和平村3.1公里,白六寺村2.0公里,有蒲田村1.7公里,龍潭村1.5公里,白家鋪村2.9公里,金牛村2.2公里。三合橋村1.04公里,黃廖村1.8公里,正在進行施工的有金馬村0.9公里,保全村3.7公里。二是不斷完善農業設施。10月,鄉財政投入10.5 萬元整修了高家灣水庫的涵臥管,投入4.6萬元對幸福渠進行了清淤和漿砌,有效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集鎮整治工程。2006年一個占地4畝,設計停車泊位20個,主體建築投資40萬元的車站停車場正在集鎮撥地而起,車站的竣工使用將極大的改善集鎮面貌,可以有效治理集鎮車輛亂停亂靠的問題,對集鎮的做大做強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特色產業
在農業方面,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26024畝,總產9249噸。種植業總產��2242萬元。為加速農業發展,1970年墾復金牛山,營造用材林地300畝。1976年墾復黃廖、龍潭的部分竹林,建龍江林場。1989~1992年,先後建立雞公廟、白古塘、龍潭、白露寺4個用材林分場,改造稀疏林面積3720畝。三和鄉有3萬餘畝山地資源,而歷史以來,山里產出的效益不高,為了加快農村致富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山上做文章,2006年,西陽、黃廖、龍潭、金馬新栽種楠竹1300畝,其中寶塔鋪新開發楠竹面積400畝,全鄉楠竹栽種面積已達4600畝。打造三和竹林之鄉已初具規模。 工業有了起步,三和有華宮輪窯廠、三和機磚廠2個16門窯的中型磚廠,大小砂石廠37家,機制小瓦廠4家,作坊式竹器加工廠735家,及保溫材料廠、木膠板廠。全鄉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1家,從業人員222人,產值1403萬元,利潤112.3萬元,實現稅金19.3萬元。2005年引進的漢壽縣方圓機械廠,該廠占在面積30餘畝,固定資產投入500萬元,廠子的建設前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廠子已經電通、水通、路通。圍牆廠房均已完工,該廠的建成預計可創產值700萬元,年上繳國家稅金50萬元以上,產品“鉛水過路箱”全部出口。
招商項目
三和鄉屬典型的丘陵鄉鎮。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三和鄉黨委立足山多田少,把握特色資源開發,堅持走特色農業、工農結合的道路,形成四大特色產業。一是以黃廖、龍潭、白家鋪為主的楠竹加工產業,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市場效能於2005年成立楠竹加工協會,使全鄉楠竹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模式,全年總產值達4000餘萬元,人均增收300元左右,產品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二是以和平、金馬、金牛為主的養殖產業,鄉黨委政府引進資金300餘萬元成立了金牛山種豬養殖場,帶動當地農戶400多戶,全年總產值超過了500萬元;三是以方圓鑄造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工業體系。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便捷的交通,共有規模企業一家,12家初具規模的工廠,共容納了當地的富餘勞動力364人,全年工業產值達3000萬元,四是以蒲田、巷子口、白六寺、樟樹洲、保全為主的油茶經濟林帶,全鄉有油茶麵積9000餘畝,可產茶果900萬公斤,茶油60萬公斤,創產值超千萬元。
金牛山
金牛山景區坐落在漢壽縣西南丘陵山區三和鄉與東嶽廟鄉境內,由數座海拔上百米的山峰連綿而成,主峰金牛峰海拔344.5米,是全縣最高峰,桃花江水從山邊緩緩流過,雪峰山余脈蜿蜒至此,是洞庭湖玩水後漢壽縣游山的最佳去處,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捷通暢,緊鄰S205省道、319國道、石長鐵路和長常高速公路,距桃花源機場僅4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也僅一個半小時路程。和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桃花源、花岩溪、柳葉湖等風景名勝遙相呼應,以風光絢麗、層峰削壁、煙嵐百態、樹毛篁幽、景致迷人取勝,山上金牛遺蹟、白龜仙洞、杏桂交靈、雙泉漾碧、樹曉堆嵐、龍池涌月、七石橫雞、千丘水納等金牛八景自唐宋以來就聞名遐邇,山中龍安寺、白露寺、七寶寺、龍泉寺、神女庵叫人流連忘返,是投資、興業、施展才幹的好舞台,旅遊、休閒、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三和鄉政府(039縣道北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