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音樂史:第二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集中了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約三十篇論文,分為漢魏、隋唐、綜合三類。文論涉及了秦漢道家音樂思想中樂本體思維模式的分析、漢魏六朝七言詩歌與音樂的關係,六朝世家大族樂舞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的關係等等,對中國古代音樂思想、音樂文獻、律學、樂器史、琴學、樂舞、音樂文學、宗教音樂、樂舞重建的意義與做法進行探討,反映了這一領域學術研究的成果與思考的問題。對保存、繼承、發揚漢唐音樂文化中的精神特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漢唐音樂史:第二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作者:羅藝峰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0965750
- 外文名: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History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 頁數:49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漢唐音樂史:第二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羅藝峰,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無黨派人士,陝西省政協第九、第十屆委員。曾在1993—2010年間任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目前擔任該院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學報《交響》主編。2010年起受聘為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自1988年以來,長期從事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和中國音樂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和主編文集多部,獲得國家級、省級和校際間科研項目及各類學術研究獎多項。1992年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993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2004年獲得陝西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得陝西省第七屆教學名師稱號。學術兼職主要有: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學術顧問及特約研究員、上海音樂學院“錢仁康音樂學術講壇”特約講座教授、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特聘研究員、新加坡華樂團海外藝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
圖書目錄
漢魏
“樂本體”思維模式在秦漢道家音樂思想學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呂氏春秋》中《大樂》、《適音》為例的分析
《毛詩序》文獻整理與注釋研究
論漢魏六朝七言詩歌的源流及其與音樂的關係
六朝世家大族樂舞的生產、消費及其經濟關係分析
魚山聲明與佛經轉讀:中古時代善聲沙門的喉音詠唱藝術
秦漢時期古長安區域琴史發展脈絡初探
戰國秦漢的房中之樂與房中樂
隋唐
內教坊的內容、性格及盛唐宮廷對胡樂的漢化
論王維的樂府詩
唐樂舞的傳承、重建與創新:兼論中、日樂舞的研究成果
唐“仗內教坊”考辯——兼論中唐教坊“合署”問題
唐宋燕樂二十八調之音律
唐代長安的禮儀空間與儀式樂歌
晚唐五代宮廷樂官設定及其社會地位探討
韓愈的音樂活動及其美學思想
唐代“解曲”對比結構的審美特徵
綜合
從祝敵的器用及思想內涵看雅樂在東亞的文化可公度性
西域七調起源之爭
塔給博斯坦(伊朗)的摩崖浮雕中對漢唐傳人樂器的描繪
Sistrum·錫杖·薩巴依
重器功能合禮演化——從金石樂懸到本品鼓吹
韓國現行演出的步虛子
從沙漠石窟中挖掘古代舞蹈藝術遺產——簡介敦煌舞的創立
絲路研究與漢唐樂舞藝術創作
重構不同時期雅樂曲目時的轉位審視需求
論日本佛教音樂中的漢化形態
古樂遺音的文化闡釋——重識陰法魯漢唐樂史研究文論的學術價值
樂籍體系的創承與傳播機制
新法密率之命運的思考——旋官、轉調及其它
口述,史?——關於民族音樂學“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跋語
“樂本體”思維模式在秦漢道家音樂思想學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呂氏春秋》中《大樂》、《適音》為例的分析
《毛詩序》文獻整理與注釋研究
論漢魏六朝七言詩歌的源流及其與音樂的關係
六朝世家大族樂舞的生產、消費及其經濟關係分析
魚山聲明與佛經轉讀:中古時代善聲沙門的喉音詠唱藝術
秦漢時期古長安區域琴史發展脈絡初探
戰國秦漢的房中之樂與房中樂
隋唐
內教坊的內容、性格及盛唐宮廷對胡樂的漢化
論王維的樂府詩
唐樂舞的傳承、重建與創新:兼論中、日樂舞的研究成果
唐“仗內教坊”考辯——兼論中唐教坊“合署”問題
唐宋燕樂二十八調之音律
唐代長安的禮儀空間與儀式樂歌
晚唐五代宮廷樂官設定及其社會地位探討
韓愈的音樂活動及其美學思想
唐代“解曲”對比結構的審美特徵
綜合
從祝敵的器用及思想內涵看雅樂在東亞的文化可公度性
西域七調起源之爭
塔給博斯坦(伊朗)的摩崖浮雕中對漢唐傳人樂器的描繪
Sistrum·錫杖·薩巴依
重器功能合禮演化——從金石樂懸到本品鼓吹
韓國現行演出的步虛子
從沙漠石窟中挖掘古代舞蹈藝術遺產——簡介敦煌舞的創立
絲路研究與漢唐樂舞藝術創作
重構不同時期雅樂曲目時的轉位審視需求
論日本佛教音樂中的漢化形態
古樂遺音的文化闡釋——重識陰法魯漢唐樂史研究文論的學術價值
樂籍體系的創承與傳播機制
新法密率之命運的思考——旋官、轉調及其它
口述,史?——關於民族音樂學“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