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利號潛艇(H.L.Hunley)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隸屬於南方邦聯的一艘潛艇。漢利號曾在查爾斯頓灣口擊瀋北方聯邦軍的蒸汽戰鬥用帆船豪薩通尼克號(USS Housatonic)而聲名大噪,是歷史上第一艘在作戰中擊沈敵方戰艦的潛艇,雖然在襲擊成功後漢利號自身也因為不明原因沉沒失蹤,但它仍顯示出水下作戰的可行性,與相對地得面對的危險性。
雖然漢利號有時也會被稱呼為“CSS H.L.Hunley”(CSS是“邦聯船艦”Confederate States Ship的縮寫),但在實際上由於這艘潛艇並未曾真正來得及正式就役(commission)於南部聯盟就已沉沒,因此並不需在艦名前加上CSS的服役艦抬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利
- 外文名:H.L.Hunley
- 種類:潛水艦
- 服務:美利堅聯盟
- 服役:南北戰爭
歷史,漢利號,建造與測試,武裝,兩敗俱傷,殘骸,潛艇的歷史,藝術作品,
歷史
漢利號
漢利號與其他兩艘更早登場的潛艇是由何瑞斯·洛森·漢利(Horace Lawson Hunley)、詹姆斯·麥克林托克(James McClintock)與貝司特·華特森(Baxter Watson)三人獨立出資開發的私人潛艇,希望能利用它們突破當時北軍對南方各大港口的嚴厲封鎖。這三人最早是在路易西安納州的紐奧良建造了一艘小潛艇,並命名為“先鋒號”(Pioneer)。他們先是在1862年2月時讓先鋒號在密西西比河中進行試航,稍後又將先鋒號拖至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進行額外的測試。但由於當時聯邦軍(北軍)越來越往南逼近紐奧良,三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的作品,在隔月將先鋒號鑿沈後南撤。
三人隨後移居至阿拉巴馬州墨比爾(Mobile, AL),在那裡又有兩位新隊員加入,分別是湯馬斯·帕克(Thomas Park)與湯馬斯·李昂(Thomas Lyons),帕克與李昂機械鋪的經營者。一群人很快地開始下一艘新潛艇的開發工作,並命名為“美利堅潛水者”(American Diver),這項計畫獲得邦聯陸軍的支持,並指派阿拉巴馬第21志願軍(21st Alabama Volunteer Regiment )中尉威廉·亞歷山德(William Alexander)到帕克與李昂的店中支援。初期他們曾試驗過在新潛艇上使用電磁與蒸汽推進的技術,但最後卻還是轉回最簡單的手搖推進這條老路。1863年1月美利堅潛水者已經進入可以進行港內航行試驗的階段,但卻因為速度實在太慢而很難具有實用性。2月時,該艦曾試圖攻擊在港口外進行封鎖的北軍船艦但卻功敗垂成,之後在同一個月中美利堅潛水者由於一場暴風雨而沉沒在墨比爾灣的出海口處,並從此未曾被收復過。
建造與測試
在美利堅潛水者號沉沒之後,漢利與他的小組很快地著手新潛艇的開發建造,並以自己的名字替新艦命名。漢利號在當時常因其造型被稱呼為“小漁船”或“小海豚”(porpoise),它的艇身是以一個25呎長的鐵制柱塞式蒸汽鍋爐為基礎,並從中沿著縱軸頗開兩半後,在中間插入長條狀的踏墊以增加船艙空間,因此整艘潛艇的橫剖面較為接近橢圓。之後他們在頭尾兩側加上楔狀的結構,使得潛艇艇身部分的長度增加到35呎(10.7米)。漢利號需要有八個人以人力同時操作,其中七個人負責搖轉手搖式曲軸以帶動螺旋槳讓船隻前進,而第八個人則負責操作潛艇的轉向與浮沈。漢利號擁有真正潛水艇必有的壓水艙(ballast tank),位於船頭與船尾兩端,可以打開閥門讓水從外界流入讓潛艇下沈,或使用手搖的抽水泵將艙內的水打出讓潛艇上浮。除此之外漢利號還有鐵制的額外壓艙物,以螺絲鎖定在艇身底部,當有必要時,船員可以自艙內將露在艙底的螺帽鬆開釋放壓艙物,以獲得額外的浮力緊急上浮。
漢利號擁有兩個水密艙門,分別位於艇身前段與後段上方,造型像是兩個裝置在圓桶上的小舷窗。艙蓋的開口很小,約只有356mm x 400mm的長寬,使得進入與爬出船艙相對之下困難許多。艇身高度為1.2米,約為總長(12米)的1/10。
1863年時,漢利號的開發完成可以進行實際上的操作,在邦聯上將佛蘭克林·布加南(Franklin Buchanan)的面前,漢利號成功地在墨比爾灣內擊沈一艘運煤平底船。在實際證明了其攻擊能力之後,它被以鐵路運輸的方式載送到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敦(Charleston, SC),於1863年8月12日抵達。漢利號在一抵達該地之後旋即被邦聯陸軍徵召作為軍事用途,然而,漢利與他的開發小組仍然繼續協助這艘潛艇的進一步測試與操作。
在漢利號加入軍方陣線之後,自願擔任該艇首任船長的是邦聯海軍上尉、來自邦聯鐵甲船契科拉號(CSS Chicora)上的約翰·佩恩(John A. Payne),他從契科拉號與扇櫚之州號(CSS Palmetto State,是契科拉號姊妹艦,扇櫚之州是南卡羅萊納州的別名)招募了七名船員組成漢利號的操作小組。該年8月29日,正當漢利號的新船員們在準備進行一場潛水測試以學習這艘潛艇的操作時發生了悲劇,佩恩上尉不小心在潛艇正在前進時踏到控制潛艇潛水鰭板的槓桿,使得漢利號在水密艙蓋尚未關上的狀態下開始下潛,並且立刻進水沉沒。雖然佩恩與另外兩名船員幸運逃生,但船上其他五名乘員卻因為逃生不及而溺斃。
類似的意外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同年10月15日時,漢利號在一場模擬作戰中上浮失敗,這次意外導致潛艇的發明者漢利本人與其他七名船員一併喪生。而與先前的意外同樣,邦聯海軍在意外發生後還是將漢利號打撈上來,繼續服勤。
武裝
根據最初的規劃,漢利號原本是打算以200呎長的繩索將能漂浮在水面、設有引信裝置的爆裂物系在艇尾(在南北戰爭時代這種武器被命名為“魚雷”,雖然與今日的魚雷相差甚遠),朝向目標物迫近後開始潛水,自水下穿過敵艦底部,然後再上浮遠離目標,直到後面系著的魚雷撞上目標物並且爆炸。但是,這計畫很快就被證實不可行,因為後方的繩索極有可能與漢利號艇尾的螺旋槳纏在一起,或因為漢利號船速減慢反而發生魚雷漂近撞上自艦的情況。
因此實際上取代了拖式魚雷的是一種稱為竿式魚雷(spar torpedo)的設計,是一個連線在22呎(約6.7米)長木桿上、內裝有90磅(41公斤)火藥的桶子,固定在漢利號的船首。魚雷的前端設計有一個尖刺,只靠衝撞的方式就能輕易地刺入固定在目標船隻的側壁上。原始設計的竿式魚雷使用機械扳機,以一根繩索連在攻擊方的艦身,當它完成攻擊自目標旁倒退遠離時,繩索牽動扳機,引爆火藥。然而,負責研究漢利號的考古學家發現一些證據,包括一捆銅線與電池之類的零件,因此他們推論漢利號的魚雷極有可能是較為進步的電子引爆式設計。
兩敗俱傷
雖然打從1863年秋季南軍方面就曾試圖以查爾斯頓港內的布利其灣(Breach Inlet)為出發點,利用漢利號對參與封鎖的船隻進行襲擊,但直到1864年2月17日才旗開得勝,獵物是美國聯邦戰艦豪薩通尼克號(USS Housatonic)。豪薩通尼克號是一艘1800噸等級的蒸汽動力戰鬥用帆船(sloop-of-war),單甲板設計,配備有12門大型加農炮,在事件發生時駐守於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外5英里的海面上。為了要突破北軍對該城的封鎖,南軍上尉喬治·迪克森(George E. Dixon)率領了七名自願船員乘著漢利號朝港外潛行,並成功地將竿雷刺入豪薩通尼克號的船體。當漢利號退離目標一段距離後魚雷成功爆炸,將豪薩通尼克號炸沈、不到五分鐘就已完全坐底在查爾斯頓港的水底,船上有五名船員喪生。然而,漢利號也在敵艦爆炸沉沒之後不久,可能是因為爆炸的影響或是其他不明原因,在朝岸邊打了些訊號後也跟著沉沒,全船無人生還。雖然第一次出戰就兩敗俱傷,但漢利號的犧牲仍然替它掙得世界上第一艘在作戰中擊沈敵艦的潛艇,而在歷史上留名。只不過比較諷刺的是,受害的豪薩通尼克號在沈到水底之後,由於該處水淺,仍有部分桅桿夠高而能露出水面,許多在沉船時落水的船員得以攀附在桅桿上而獲救,使得總受害人數僅僅只有5人。相比之下,漢利號前前後後共奪去21條人命,代價實在不低。
殘骸
在漢利號失蹤之後,關於它的行蹤一直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由於鎮守指揮蘇利文島(Sullivan's Island)馬歇爾炮台(Battery Marshall)的丹茲勒中校(Lt. Colonel O.M. Dantzler)聲稱他曾在作戰後與漢利號上的人交換過事先安排好的秘密信號,因此它極有可能是在返航的途中沉沒。但也有說法認為它是跟豪薩通尼克號同歸於盡,或在北軍戰艦沉沒時遭水流捲入海底。但多年後當豪薩通尼克號的殘骸因為阻礙了港口水道而被拖離沉沒位置時,探索人員發現在豪薩通尼克號殘骸附近的海床上完全沒有發現漢利號的蹤跡,而使得返航半途沉沒的理論更廣為被接受。
1995年,在漢利號沉沒了132年之後,著名的暢銷小說作者克里夫·庫斯勒與他創立的非營利機構國家水下與海洋組織(National Underwater and Marine Agency,NUMA),根據返航說所估計出的航行路線,成功地利用海底探勘發現了漢利號的殘骸,並確定其前艙蓋在沉沒時是開著的。在經過數年的調查研究後專家確定漢利號的狀態足以承受用繩索將潛艇吊離其沈睡處的應力,終於在2000年8月8日時將漢利號自它的水中墓地打撈起來。在現場數百艘船隻與大批岸上民眾的圍觀與歡呼中,漢利號在8時37分時成功出現在水面。目前漢利號被收藏於以查爾斯頓造船廠改建的華倫·拉許保存中心(Warren Lasch Conservation Center)里的一隻特製水缸中,以便由考古學家進行各種檢查。
潛艇的歷史
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D.布希內爾建成1艘單人操縱的木殼艇“海龜”號,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鐘。艇上裝有兩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艇內有手操壓力水泵,排出水艙內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藥包,可在艇內操縱系放於敵艦底部。1776年9月,“海龜”號潛艇偷襲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嘗試。
潛艇發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進的,因此限制了潛艇的發展。而此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並被套用到了鐵路運輸和水面艦船上。蒸汽機在潛艇上的套用,推動了潛艇動力裝置的發展,再加上潛艇設計者的不斷努力,終於出現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潛艇。
早期潛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體上掛帶的定時引爆炸藥包或水雷。1866年,英國人R.懷特黑德製成第一枚魚雷。1881年,T.諾德費爾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諾德費爾特” 號潛艇,首次裝備魚雷發射管;同年,美國建造的“霍蘭”Ⅱ號潛艇安裝有能在水下發射魚雷的魚雷發射管,這是潛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展。
早在19世紀50年代,法國海軍的一名工程師就提出了改裝機械動力潛艇的建議,許多人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潛水員”號潛艇。艇體模仿海豚的外形設計,長42.67米,排水量420噸。使用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由於“潛水員”號採用了蒸汽機作動力,尺寸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潛艇,成為了20世紀之前最大的一艘潛艇。雖然“潛水員”號潛艇的動力裝置有了質的飛躍,但它卻受當時設計水平的限制,當增加壓載使其浮力等於零時,潛艇下潛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很差。另外,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這在當時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潛水員”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蒸汽機作為潛艇的動力失敗後,潛艇設計師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為潛艇尋找更好的動力裝置。1886年,英國建造了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的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成功地進行了水下航行,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80海里。從此,電動推進裝置為潛艇的水下航行展現了廣闊前景。
但對現代潛艇的發展作出過最大貢獻的,當屬美國潛艇設計師――約翰·霍蘭。
約翰·霍蘭1841年出生在愛爾蘭利斯凱納鎮,父親是英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雇員。父親的職業使霍蘭從小就對海洋及戰艦充滿了好奇。中學尚未畢業時,父親不幸病故,年輕的霍蘭被迫結束學業,到一所學校擔任理科教員,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此期間,霍蘭一邊工作,一邊設計潛艇。1873年,霍蘭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他的潛艇設計圖紙到了美國。在美國,他一邊在一個都教會學校教書,一邊完善著他的潛艇設計圖。
1875年,霍蘭將建造新型潛艇的計畫送交美國海軍部。但是,美國海軍對3年前支付5萬美金建造的一艘名為“智慧之鯨”的小型手操潛艇的沉沒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斷然拒絕霍蘭的計畫。遭到拒絕的霍蘭卻沒有因此而卻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國的由愛爾蘭一些革命者組成的“芬尼亞社”的大力資助。在“芬尼亞社”的支持下,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霍蘭終於在1878年將自己的第一艘潛艇送下了水。
該潛艇被命名為“霍蘭-Ⅰ”號,是一艘單人駕駛潛艇。艇長5米,裝有1台汽油內燃機,能以每小時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於潛艇水下航行時內燃機所需空氣的問題沒有解決,故潛艇一潛入水下發動機就停止了工作。雖然這是一艘不成功的潛艇,但霍蘭卻在它的身上積累了經驗,為下一步建造新的潛艇打下了基礎。
19世紀80年代末期,潛艇的發展引起了更多國家的興趣。1893年,長約45.7米、排水量為266噸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在法國下水了。它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在當時各國所出現的潛艇中,它是最先進的一艘。
“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的成功促使霍蘭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蘭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潛艇製造之中時,“芬尼亞社”的一些成員對霍蘭無終止的試驗喪失信心,並在一天黑夜將“芬尼亞公羊”號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潛艇偷偷地運走了。從此,霍蘭與“芬尼亞社”分道揚鑣。
失去了“芬尼亞社”的資助,霍蘭只得暫時停下潛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槍公司擔任了描圖員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學家永遠不會為困難所嚇倒。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他興辦了“肛魚潛艇公司”。這時他與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潛艇“扎林斯基”號。1886年,當“扎林斯基”號建成下水時,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毀。“扎林斯基”的失敗,反而使霍蘭有了暫時的喘息餘地。
美國政府得知這一訊息後,為了在與西班牙的競爭中取勝,由海軍部於1893年舉辦了一次潛艇設計大賽。霍蘭大這次大賽中技壓群芳,榮登榜首。大賽的勝利使霍蘭於1895年接到了製造一艘潛艇的定貨單,並從美國海軍部得到了15萬美元的經費。於是霍蘭又開始了他的第五艘潛艇的設計。
為了建造一艘像樣的潛艇,霍蘭從一開始就注意解決那些潛艇史上阻礙潛艇發展的問題。為此,他反覆研究並數易方案,終於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該艇長26米,擁有水面航行的推進裝置——蒸汽機動力裝置和水下潛航的推進裝置——電動機。 “潛水者”號由此成為了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鼻祖。但是,美國海軍部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潛水者”號建造期間,就要求霍蘭能夠使“潛水者”號用於水面作戰。但霍蘭卻認為,按照這種要求是不會製造出滿意的潛艇的。於是,霍蘭放棄了“潛水者”號的建造工作,歸還了海軍部的經費,開始用自己的錢來設計建造一艘新潛艇。
1897年5月17日,時年56歲的霍蘭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霍蘭-Ⅵ”號潛艇。該艇長15米,裝有33.1千瓦(45馬力)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為能源的電動機,是一艘採用雙推進的最新潛艇。在水面航行時,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7海里,續航力為1000海里。在水下潛航時,則以電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5海里,續航力50海里。該艇共有5名艇員,武器為一具艇首魚雷發射管(有3枚魚雷)和2門火炮(向前、向後各1門),火炮瞄準靠操縱潛艇艇體對準目標。該艇能在水下發射魚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潛迅速,機動靈活。這是霍蘭一生中設計和建造出的最後一艘潛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人們將其稱為“霍蘭”號。雙推進系統在該艇上的運用,使這艘潛艇取得了潛艇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從而奠定了霍蘭作為“現代潛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蘭的成就並沒有給他本人帶來任何好處。由於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這艘潛艇不僅未被海軍部採用,反而使這位大發明家受到了惡毒的嘲諷。無情的打擊使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從此,一代潛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愛的事業,並最終因肺炎病逝,終年73歲。
儘管“霍蘭”號潛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在潛艇這一領域也同處領先地位。1899年,由法國科學家勞貝夫於設計的“納維爾”號潛艇在法國下水。
“納維爾”號與其他潛艇不同處在於,該艇在其內殼之外又包上了一層外殼。這使得“納維爾”號既有一個酷似魚雷艇似的外殼,又有一個按照潛艇要求設計的內殼,艇員及所有裝備都裝在耐壓的內殼之中。內外殼之間的空間被充作壓載水櫃,並以此控制潛艇下潛和上浮。當該艇排除壓載水櫃中的水之後,即可像魚雷艇一樣具有良好的適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達每小時11海里,續航力為500海里;當壓載水櫃中注滿水之後,“納維爾”又將與早先潛艇一樣,它的水下短距離航速可達每小時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數小時,其水下航速也可達每小時5海里。
不過,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雙層殼體結構並非起源於“納維爾”潛艇,而是由美國青年西蒙·萊克首創。19世紀90年代,西蒙·萊克由於受了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影響,單槍匹馬地投入到潛艇的研究之中。
萊克從親戚那裡借來一筆錢,經過努力,於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潛艇——“小亞古爾爸爸”號。“小亞古爾爸爸”號也許是潛艇史上自“海龜”艇以來最不像樣的潛艇。它看上去像一個特大的木柜子,長4.2米,高1.5米。艇體以松木板內襯帆布墊建造而成。艇體上方有個小艙蓋,艇底安有三個木頭輪子(前面一個,後面兩個)。輪於是由手搖曲柄帶動行走的,“小亞古爾爸爸”艇與其他潛艇相比獨具匠心。它沒有用於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採用裝載足夠重的壓載物使之沉到海底,接著在海底用輪子滾動推進,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壓載物拋掉,艇體即可上浮。
不過,萊克最初建造潛艇並非為了軍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從建造“小亞古爾爸爸”一開始,就想到能從潛艇中走出來,以便採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潛艇中安裝了空氣壓縮設備,並設定了一個空氣閘艙。萊克使壓縮空氣設備所產生的空氣壓力與艇外海水壓力相等,這樣打開空氣閘艙的艙門,人們便可以穿著潛水服從艇中走出來,而海水卻不會湧進閘艙。人們將這種使海水不能湧進艇內而人能從艇的艙口自由進出的閘艙門叫做氣門或水門。在氣門的幫助下,萊克和他的夥伴,在迷人的紐約灣海底,採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
藝術作品
電影
《頭號潛艦》(The Hunley,1999年):由約翰·葛雷(John Gray)執導,艾蒙·亞森特(Armand Assante)、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等人主演。
獲得好評的傳記電影。美國南北戰爭的南軍雖然敗北 但南軍潛艦部隊英勇的表現為對手所銘記。本片是改編自美國內戰時的一段戰時史實,由阿曼德·阿山特 唐納德·薩瑟蘭主演。 西元1864年南北戰爭期間,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士敦遭北軍重重包圍,水陸交通皆與外界隔絕;面對戰力明顯優越許多的敵軍,城裡的南軍為突破重圍,因而建造了配備魚雷的史上第一艘潛水艇"CSS杭利號",雖然最後並未達成使命,但船上的八名軍官所表現的袍澤之情,以及大無畏的軍人情操卻令他們名留青史。
本片曾獲2000年艾美獎最佳音效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