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台

漢光武台

光武台位於上蔡縣東岸鄉的楊莊村,據《大清一統志·上蔡縣誌》載:“(光武台)世傳漢光武所築,今東岸鎮有光武台,台上有井,名光武井。”台高約7米,南北長約90米,東西寬約50米。198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有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野縣樊集鄉東趙莊(原名漢台鎮)東側、老白河(古淯水)東岸。樊集鄉政府南3公里處。故台址地勢隆起。相傳光武帝劉秀為復漢室征戰中。曾於此操練兵將,後人築台紀念,因以為名。當初,淯水西繞,舟楫往來,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明代台已荒蕪,清乾隆時坍塌大半。現僅存長60米、寬10米、高1米多的土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光武台
  • 出土地點:蔡縣東岸鄉的楊莊村
  • 所屬年代:東漢
  • 形狀:長60米、寬10米、高1米多
河南上蔡光武台,河南新野漢光武台,河北新河漢光武台,

河南上蔡光武台

相傳,光武台為東漢光武帝所築。
漢光武帝劉秀,字叔文,南陽蔡陽人。其父劉欽在平帝時曾為南屯令(今項城縣南屯鎮,西漢時置縣)。劉秀少時隨父居南屯,因“性勤於稼穡”,常隨父親在洄曲河一帶(西漢時東岸一帶曾屬南屯縣)體察民情。新莽時,王莽聽信術士“劉氏復興”的圖讖占應漢高祖九世孫景帝之後南陽劉秀,遂下令到處捉拿劉秀。即今所稱“王莽趕劉秀”之說。
劉秀少時為王莽所趕,四處亡命。一日,他從南屯逃到洄曲河北岸的一處高崗之上,見田野空曠,無處躲藏,就哀求正在崗地上犁地的老農救他。那老農見劉秀隆準日角,一臉英氣,聽言他是劉秀,正為莽軍追趕,頓生憐憫之心。左右環視後對劉秀說:“你就趴在犁溝里吧!”
劉秀看那犁溝深不滿尺,心想這怎能藏身?無奈在這生死關頭,就只好聽從老農,臉朝下趴在了犁溝里。
不多時,聽得遠處人喊馬嘶,把劉秀嚇得魂不附體,大氣不敢出。老農卻一不著慌,二不著忙,慢慢悠悠地趕著馬只管犁地。當莽軍快到眼前時,正好犁到劉秀身邊,把土翻到劉秀身上,將劉秀蓋個嚴嚴實實。隨後,停住犁子,讓馬站在劉秀趴著的地方。
不想,那馬站的時候,一隻蹄子正踩在劉秀的腿上。劉秀覺得痛疼,就小聲說:“馬啊!你踩著我啦,這樣下去,我怎能受得了啊!你抬抬蹄吧。”那馬開初也覺得像是踩著什麼東西了,雖沒實踩,那劉秀也受不了呀!聽劉秀這么一說,就真地抬起了那條腿……
頃刻,莽軍追至,問老農是否見到一個束髮少年。那老農扶著犁子,搖頭說:“不曾看見。”莽軍眼睜睜地看見劉秀奔向這裡,崗上又沒有可隱藏的地方,隨即就用刀槍四處亂扎,想著馬下決不會有人,最後就只剩下馬站立著的地方沒有扎了。
這時,劉秀趴在犁溝里已是滿身冷汗,就覺得有的槍尖擦皮而過……
那老農看著莽軍滿地亂扎亂戳,只管叭嗒、叭嗒吸菸。那匹馬也好像是通了靈性,低著頭,站著不動,不時地甩甩尾巴,抬起的那一條腿有時還輕輕地在地上踢蹬踢蹬……
由於土蓋的嚴實,時間一長,劉秀漸覺呼吸困難,此刻性命攸關,他只好一動不動。可巧,這時有隻愛掘洞的螻蛄從上面鑽到劉秀嘴邊……
莽軍找不到人,以為劉秀逃向別處,在崗上亂捅一陣之後,又向西方追去。
莽軍走後,老農急忙將劉秀從犁溝里扒出來,說:“年輕人!莽軍向西去了,你趕快向南逃命去吧!”劉秀大難不死,再三感謝老農救命之恩。那老農最後冷冷地說:“你不用感謝我,救人於危難之中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你吉人天相,如果你心裡真是過意不去,那你就在得地之後,體恤民眾,注重農耕吧!”
後來,劉秀做了皇帝,心記老農之言,果然尚節儉,輕賦稅,重農業。
現在,馬在休息時,總是站立著,交替抬起一條腿。有人說馬歇蹄的這種“生活習慣”就是從那時“遺傳”下來的。
劉秀渡過洄曲河,見河邊有一高台,林木蔥蔥,池水蕩漾,因他剛才一陣緊張,身困體乏,便躺倒在台邊的樹陰之下……
原來,這裡是洄曲河碼頭上的存糧之所。劉秀剛剛躺下,莽軍就撲到劉秀身邊,聽得有人叫道:“劉秀!這回看你還往哪裡逃!”隨著聲音,幾十個莽軍刀槍齊下,嚇得他大叫一聲……醒來竟是一場惡夢。此時,劉秀抬眼一看,一群莽軍已真的圍了上來。他顧不得多想,起身一頭鑽進了身邊的草叢裡……
莽軍隨即蜂湧而上,卻不見劉秀蹤影。只聽得一個莽軍小校說:“我剛才看他還在這裡躺著,怎么轉眼就不見了?他不會跑多遠,可能是藏在倉庫左右了。”幾個莽軍用槍一撥草叢,竟呼的竄出一條大青蛇。莽軍覺得草叢中不會有人,就找來柴草堆在倉邊,一把火把糧倉點著了……
原來,劉秀鑽進草叢,就一頭掉進了雜草掩口的深洞裡……等莽軍走後,劉秀咋爬也爬不上來,心想:“這真是該死在窪里決死不到崗上,這一回真要完命了。”此刻,劉秀萬念俱滅,可求生的欲望促使他拚命地亂拱亂鑽,最後他竟然在洞的東南角找到了一個能爬出的暗道。
劉秀爬出暗道一看,外面是個長滿蓮荷的水塘。塘里的蛤蟆見鑽進來一個人,就咯咯哇、咯咯哇地亂叫,聽起來好像是說:“有人呀!有人呀……”劉秀又驚又怕,擔心這叫聲被莽軍聽見,小命難保,低聲說:“蛤蟆啊!你別叫啦,要讓莽軍聽見,我就活不成了,想叫,你就跑到別處叫去吧。”說來也怪,劉秀這么一說,那坑裡的蛤蟆就真的不叫了。據當地人講,現在光武台東坑裡的蛤蟆還是不會叫,只是乾咕嚕;若跑到西坑裡,就能叫得滿坑響。
莽軍點了倉庫,火沒把劉秀燒死,卻將倉庫里的糧食全燒了。現在雖時隔一兩千年,光武台的東南角還能扒到燒成炭的黑麥。據說,這種黑麥能治“百樣病。”
公元25年,劉秀打敗王莽稱帝後,遂在他避難之處築台,名為“光武台”。後人在台上建廟,稱“光武廟”。台東南角的深洞,稱為“藏龍洞”,又稱“光武井”。台前偏東部有一洞口,叫“劉秀洞”,傳說是劉秀當年爬出的暗道口。台北有一高地,傳說是劉秀當年趴犁溝的地方,後稱為“臥龍崗”。而今,據說在大雨過後,臥龍崗上還能見到滿地的“槍眼”。

河南新野漢光武台

新莽末,劉秀在湖北棗陽一帶起義反莽,北上途中,在新野訪得鄧禹馬成岑彭等扶佐,遂在鄧禹故里西2公里處安營紮寨,招兵買馬,演兵布陣,實力大增,為推翻王莽政權打下了堅實基礎。
毛澤東主席在1948年11月5日親自為新華社寫的新聞述評《中原我軍占領南陽》中特別提到:“後漢光武帝劉秀……創立了後漢王朝”。該處土丘約1萬平方米,正中砌有一大理石質指揮台,面積20平方米,高2.65米,四周飾以石羊、石馬、海獸、神獅,台東、西兩邊各有一20級的石階,台南豎有清代“漢光武台”石碑一通。台西、台北淯水環繞,台東、台南地勢平坦,綠樹成蔭。清代詩人徐金位曾寫詩歌詠:“光武台荒水自流,於今功業幾經秋。曉煙籠樹如含翠,朝雨侵地似帶愁。曙色未開山籟靜,輕雲初散日光浮。憑虛為吊當年事,惟有床花隴上關。”

河北新河漢光武台

位於河北省新河縣縣城西4公裏白神首村南,長15丈,寬8丈,高丈五。《後漢書》記載,劉秀曾在任光屯(新河縣西小屯)、馬武崗(新河縣張神首村)一帶駐軍,並築台拜將,操練軍馬,之後開始向王郎進攻。這個點將台被後人稱為光武台。唐初當地人建造了“光武廟”,文官過此下轎,武官過此下馬,這種封建舊軌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