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關塞建築
- 作用:報警
簡介,類型,烽,燧,關,侯城,屯戍城,
簡介
類型
烽
即烽台,遇警時白天舉蓬、表、煙,夜間舉火,晝夜均焚積薪並擊鼓,依次傳遞警報。做法因地制宜。甘肅居延一帶都是夯土築成,方5~8米,兩台之間的間距0.5~1公里。內蒙古哈隆格乃山谷則為塊石砌成,建在山巔,以便瞭望。
燧
又稱亭燧,是烽台四周或附近設圍牆的據點(見塢壁),駐兵防守。甘肅居延甲渠第四燧為11.5×14.5米的小堡,牆厚2米,門寬僅0.7米,門外有曲尺形護門牆,即“壅門”。院內建兩間小屋,烽台設在東北角。以後又在東面加建圍牆、房屋,平面呈曲尺形。
關
是出入長城的門戶。例如位於居延以南的肩水金關,關門兩側為夯土築屋,中夾5米寬的門道,其側立木柱承頂部。屋壁厚1.2米,有土坯砌的登頂磴道,表明上部原有防守的樓櫓。關門內外地面埋木尖樁,即文獻所說的“虎落”,只留一條通道。關門西南是38×33米的小城,門在東南方,牆厚不到1米,沿內壁建居室、倉庫和馬廄。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亭燧,位於西牆中部。燧面積約11.5×13.5米,牆厚約1.5米,內建房屋。烽台附在亭燧的西北角牆外。從它的布置可看出是由亭燧發展成為守關吏卒居住的塢堡。 漢代關塞建築
侯城
又稱障、障城,是轄一段防線的軍官(侯官)屯駐的城堡。居延甲渠侯官遺址是一47.5×45.5米的城堡,夯土堡牆厚2米。門在東牆偏南,門外有曲尺形護門牆。院內建居室、倉庫等。其中一間5×8米,當是侯官住室。城西北角外附建一小堡,方23.3米,土坯砌牆厚達4.5米,向侯城內開門。堡內靠西牆建屋,靠壁有磴道可登上牆頂,牆下曾出土有斗的柱子,說明小堡頂上建有大型防守瞭望用建築。
內蒙古西北部漢長城一線發現更大的侯城遺址。哈隆格乃山谷1號石城據推測是漢雞鹿寨遺址,方68米,用塊石砌成,城殘高7米,只南面正中開一門,門外有曲尺形護門牆,城四角有45°斜出的城垛,形如後世的馬面,對研究中國古代城防建築的發展有參考價值。阿爾乎熱古城為周長 450米的夯土築方城,除四角有斜出牆垛外,南門外建有瓮城,城外有城壕。
屯戍城
邊塞城市。平面多為方形,有的內建子城,平面呈回字形。如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三頂帳房古城為漢五原郡治,呼和浩特塔布禿古城為漢定襄郡武泉縣址。塔布禿古城850×900米,城中偏北有邊長 230米的小城。從地面遺蹟推測,小城內為官署,大城南部為民居和兵營,城外有農墾區。這種城制和晁錯《守邊備塞疏》中所提把邊城建為內外二城的建議相同,應是漢代邊城通制。也有一些城的子城建於大城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