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虎陶俑

漢代虎陶俑

老虎是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兇猛無比,特別是額頭正中的橫紋“王”字,更顯其獸中之王的英雄本色。人們常用“龍騰虎躍”、“虎虎生威”、“生龍活虎”、“如虎添翼”、“談虎色變”等詞語來形容似虎一樣的勇猛威武和健壯活潑。老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屬“寅”,即凌晨3~5時,稱“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文物簡介,收藏價值,

文物簡介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人們認為虎是陽獸,有陽剛之氣,是人類的保護神,把虎作為圖騰加以崇拜。虎更被人們認為是吉獸,可以鎮宅辟邪,保佑平安。《楚辭·招魂》云:“虎豹九關。”王逸註解說:“言天門凡有九重,使神虎豹執其關閉。”可知戰國時,人們相信天門是由虎豹守衛的。到了漢代,虎被視為“四靈之一”,主西方,辟不祥。東漢《風俗通義·祀典》有“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之說。
1987年,在河南濮陽市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考古專家首次發現用蚌殼在人骨架右側堆砌出的龍、虎形象,說明在原始社會已有虎的崇拜了。商周時期,人們在青銅器上飾以“虎食鬼”紋,用威猛的虎來驅御凶魅惡鬼以辟不祥。王室貴族喜歡佩戴玉虎,以祈吉祥。秦漢時期,人們還認為白虎代表祥瑞,《抱朴子·對俗篇》說:“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傳說積德好善,“德至鳥獸”者,才能見到白虎。故兩漢時,盛行用虎把守墓門的習俗。西漢常把“白虎”繪製於墓壁,東漢常將“白虎”鑿刻在磚室墓的石門上,墓中常見陪葬的虎俑,其用意就是侍衛墓主,鎮墓驅邪。
由於威猛,虎又被視為武勇的象徵,古人常以之稱譽勇猛善戰的將士。《史記·周本紀》將周武王伐紂時,奔跑快,作戰勇猛的將土稱為“虎賁”。三國時期,曹軍中名將許褚被稱為“虎痴”,而馬超被稱為“虎侯”。古代還把與軍旅相關的事物器用冠以虎名,例如把營帳稱為“虎帳”、“虎幄”。把發兵符稱為“虎符”、“虎節”,有時甚至把兵符直接製作成虎形。陝西歷史博物館就保存有一件舉世無雙的秦杜虎符,虎作走動狀,伸頸昂首,長尾捲曲,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也曾出土有完整的銅虎符等。

收藏價值

收藏家任虎成珍藏有一批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漢代虎陶俑,虎年將至,從其密室請出六隻,以飽讀者眼福。
1.釉陶虎 高13厘米,紅陶胎,通體施綠釉,虎作站立狀,體形較豐腴,頭上昂,大嘴利齒,二目圓睜,雙耳直豎,引頸張口,尾後揚,似在機警地注視著前方的獵物。頭和身以流暢的陰刻線表現虎的毛髮,更顯其威風凜凜。
2.粉彩陶虎 高20厘米,灰陶胎。體形豐腴,全身前傾,四爪著地,頭向下低垂,嘴將觸地,尾巴上卷,左前爪似在用力壓著獵物,嘴在吞噬,作者用硃砂簡潔描繪虎的皮毛依稀可辨。當我們凝神細觀此虎時,仿佛聽到其撕咬獵物的聲音。
3.虎吃羊陶俑 通高13.3厘米,灰陶胎,塗白色化妝土,虎後腿蹬地,躍起撲向山羊,右前腿的利爪已牢牢抓住羊頭,虎的利齒正要咬向羊頸,羊驚恐地張開嘴,發出悽慘的叫聲。匠人抓住了動物生死相搏那一瞬間的動態,予以充分表現。
4.釉陶虎 高9厘米,紅陶胎,通體施綠釉,體形雄健,後爪用力蹬地,臀部後墜,前爪似抓著獵物,頭頸下傾,尾高揚,似怒極,正在張嘴撕咬獵物。
5.釉陶虎 高9厘米,紅陶胎,通體施黃褐釉。體形威猛,後爪用力蹬地,腰下塌,臀部後墜,雙耳直豎,頭頸用力左擺,尾高揚,異常憤怒地撲捉撕咬獵物。匠人將虎怒極、撲撕獵物的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了獸中之王的威武、雄健、強悍,可謂栩栩如生。
6.灰陶虎 高6厘米,手工捏塑,體形勻稱,四肢伏臥,頭頸向右上昂,嘴緊閉,雙耳後垂,尾巴自然微曲上擺,兩眼溫和地看著遠方,像是飽餐之後輕鬆地休憩。匠人以放鬆的四肢、溫順的眼光,閉嘴、擺尾和向後彎曲的虎鬚,將虎休閒溫和的形象再現出來,功力十分深厚。
這些雄健威猛的各類漢代虎陶俑,造型和細部刻畫都很到位,達到了以動傳神的境地,是研究、欣賞漢代民俗、陶塑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