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敏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 作者:趙敏俐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894 頁
  • ISBN:9787100152952
  • 定價:168.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12年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的“漢代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論文集之一,參會學者多為該領域權威專家,這些論文在會議召開之後,陸續發表於各種權威學術期刊,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反響,現在按專題結集出版,以紀念此次盛會,並為今後的漢代文學研究提供一份寶貴的文獻材料。這是所有與會學者共同的心愿,也包含了他們對學術發展的熱情期待。本書體系清晰,學術價值突出,涉及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多個方面,關係到文學、音樂、政治、思想、宗教等各個領域,創穫豐厚,對新世紀的漢代文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精彩試讀: 漢初文學的秦文化語境 許志剛 漢朝初期陸賈、賈誼陳述秦王朝滅亡的教訓,規諫最高統治者避免暴力施治,對劉邦起到警示作用。然而,劉邦在數年間平定天下,建立漢王朝。對於這樣龐大國家的統治,劉邦集團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文化儲備,而擺在新王朝面前的卻是一個...(展開全部) ★本書是2012年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的“漢代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論文集之一,參會學者多為該領域權威專家,這些論文在會議召開之後,陸續發表於各種權威學術期刊,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反響,現在按專題結集出版,以紀念此次盛會,並為今後的漢代文學研究提供一份寶貴的文獻材料。這是所有與會學者共同的心愿,也包含了他們對學術發展的熱情期待。本書體系清晰,學術價值突出,涉及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多個方面,關係到文學、音樂、政治、思想、宗教等各個領域,創穫豐厚,對新世紀的漢代文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精彩試讀: 漢初文學的秦文化語境 許志剛 漢朝初期陸賈、賈誼陳述秦王朝滅亡的教訓,規諫最高統治者避免暴力施治,對劉邦起到警示作用。然而,劉邦在數年間平定天下,建立漢王朝。對於這樣龐大國家的統治,劉邦集團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文化儲備,而擺在新王朝面前的卻是一個必須立即著手治理的國家與臣民。於是,他們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自覺不自覺地將秦文化移植到新生的漢家政治文化土壤中。 漢王朝對秦文化的移植是全面的。秦文化深刻地影響、制約著漢初社會與文學,其中尤以政治思想層面、朝廷禮儀層面、職官設定層面最為顯著。這是漢初文學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漢初士人都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他們面對社會發出的感慨,大多萌生於這樣的現實中。 一、力征與文治的反思 漢初統治集團的主要成員在秦王朝統治時期都處身社會下層。劉邦為鄉里豪強,秦時為亭長,處理鄉間訟諍之事。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沛獄掾,都是小吏。他們都缺少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與修養。 他們投身反秦起義之後,依靠攻城野戰起家。無論秦的影響,還是自身征戰經驗,都導致他們只知戰場拼殺和軍事謀略的重要。劉邦出身微賤,尚武輕文,長年的戰爭經歷,更使他只知良將、謀臣的作用,而不承認儒道等學派的士的社會作用。漢王朝建立後,他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削平叛亂,鞏固王朝政權,至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大政方針和文化建設,尚未進入他的視野。劉邦只承認直接、間接地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知識分子。他稱張良、蕭何、韓信為“人傑”,稱讚他們“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肯定他們在破秦、滅楚戰爭中的貢獻。 劉邦周圍的武將集團也以戰功自負,以身被數十創的流血為榮。他們否定文人的作用,甚至否定本集團中不在戰場拼殺的任何人。這一點在劉邦封賞蕭何時就表現得很突出。《史記·蕭相國世家》云:“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雖然劉邦對蕭何的功勞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只重攻城略地之功卻是當時統治集團的普遍認識。 在漢初政治文化建構過程中,漢王朝最高統治者經歷了從否定文化到自覺探尋文化發展的思想轉變,漢初士人則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自覺精神促進了漢家文化的建構。 劉邦不喜歡儒生,甚至輕視、侮辱他們,《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云:“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他寧願禮遇酒徒,也不相信儒生會有什麼作用。在這方面,劉邦的認識還不如陳勝。陳勝為楚王,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之,他還接納孔子後裔孔鮒為博士。劉邦則拒絕接納儒生,更不喜歡他們的言論。 這是士人階層極為不利的生存環境。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從上下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促進漢初文化建設。 一些學者如申公、伏生等堅信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他們身居民間,聚徒講授《詩》《書》,培養人才,傳播學術與文化,為新王朝的文化建設預做準備。 更有一些士人著眼於上層統治者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