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墓室壁畫是一種裝飾壁畫,興起於西漢早期,流行於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強。漢墓壁畫對於了解漢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及審美思想和繪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墓室壁畫
- 外文名:mural paintings in tombs of Han Dynasty
- 類別:裝飾壁畫
- 起源:西漢早期
- 流行時間:東漢
- 注音:Handai mushi bihua
發現歷程,分期與分區,題材內容,壁畫技法,思想淵源,
發現歷程
漢墓壁畫的發現,始於東北地區。從20世紀初到1945年,隨著西方考古學的東漸,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田野考古,先後發掘了遼寧省遼陽北園、迎水寺、玉皇廟、南林子及大連營城子等地的漢魏時代的壁畫墓。20年代末,河南省洛陽市舊城西八里台的一座西漢晚期空心磚壁畫墓也因被盜掘而發現,部分空心磚現藏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和1955年,在河北省望都縣先後發掘了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磚室壁畫墓(見)。到1966年止,通過對洛陽市燒溝西漢晚期無名氏壁畫墓(見)、山西省平陸棗園村墓、江蘇省徐州黃山隴、山東省梁山後銀山、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壁畫墓(見)、內蒙古托克托及遼陽棒台子和三道壕等多座壁畫墓的發掘,初步了解到漢墓壁畫的分布情況及其區域特點。70年代,又先後發掘了河北省安平逯家莊、定縣八里店、陝西省千陽、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晚期大型磚室壁畫墓(見)和洛陽西漢晚期卜千秋壁畫墓(見),進一步全面了解到漢墓壁畫的分布、產生年代和壁畫題材內容。1986年8月,又發掘了遼陽北園3號墓。198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發現的西漢墓壁畫是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圖壁畫。至此已發掘的漢壁畫墓總計30多座。
分期與分區
漢墓壁畫可分前、後期。前期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僅有八里台、 燒溝無名氏、卜千秋、棗園、千陽、西安、內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地8座;後期為東漢中、晚期,包括此外所有漢墓壁畫。
西漢中期以後,隨著豪強大族厚葬習俗的發展,在當時經濟文化中心或軍事要塞便出現了壁畫墓。後期壁畫墓數量增加,分布範圍擴大。它們的分布可劃分為6個區域:①豫、陝、晉區,主要是前期的8座壁畫墓。②豫、蘇、皖、晉區,主要有打虎亭、黃山隴、後銀山及安徽亳州董園村等地的壁畫墓。③冀中南區,主要有望都所藥村、安平逯家莊、 定縣八里莊等地的壁畫墓。以上3個區域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是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④長城沿線區,主要有內蒙和林格爾、托克托、霍洛柴登以陝北榆林等地的壁畫墓。這一區域是東漢政府北方的邊防重地。⑤遼南區,集中分布在遼寧省遼陽市北郊太子河兩岸地帶,主要有北園、棒台子、三道壕車騎墓等壁畫墓,此外還包括大連市營城子壁畫墓。遼陽是當時遼陽郡首府,漢魏之際是公孫氏割據政權統治的中心,也是未經漢末戰亂,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的地區。⑥河西區,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有一些簡單的壁畫墓。
第一區域類型特點
第 1區域洛陽的無名氏墓和卜千秋墓都是帶雙丁字形耳室的仿券頂空心磚墓,千陽墓則為拱形頂的土洞墓,棗園村墓為小磚券墓。墓室規模都較小,長僅4~6米多一點。壁畫內容都以天象和神話故事為主,也有少量歷史故事和莊園、農耕題材。以王莽新朝(公元9~23)前後的棗園村墓為例,墓長4.65米,由1個主室和1個耳室組成。主室內繪滿壁畫,券頂上繪有雲氣和四神圖,四壁繪有車馬、房屋和人物。其中繪在南壁和西壁的牛耕和耬播圖,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國最早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繪畫作品。這一期壁畫,構圖簡單,風格質樸,有的甚至還保留著西漢早期帛畫的某些特徵。西安交通大學內的西漢墓天象圖壁畫,表現大型二十八宿圖像,構圖渾然一體,色彩明艷煥麗。墓中主室壁畫上部代表天空,下部象徵山川大地。上部壁畫以仙鶴、祥雲和日月星辰圖案為主,繪有二十八宿星辰及蒼龍、白虎、朱雀、玄武4種圖像。彩雲間繪有一組組仙鶴,翔狀各異;祥雲線條流暢,運筆自如。二十八宿加繪形象生動的人物、動物來說明各宿的名稱,使人一目了然。壁畫還使人看到中國最早的暈染法繪畫技巧。
第二到四區域類型特點
第2~4區域各具特點。豫、蘇、皖、晉區的壁畫墓,像本區域流行的墓一樣,大多採用純石結構或磚石混合結構,而且壁畫和畫像石往往混用。墓型有兩種:①較簡單的如東漢中期的後銀山墓,是磚石結構前後室墓,長4.55米,寬3.17米,壁畫繪於前室,內容主要有淳于卿出行、曲成侯驛故事和天象等;②東漢晚期的墓室結構複雜,規模巨大,有前、中、後三重主室,長達15米左右。其中黃山隴墓和董園村2號墓為純石結構,打虎亭漢墓為磚石混合結構。除黃山隴墓外,其餘3墓墓門都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墓主車騎出行和樂舞百戲是本區壁畫的主要內容。冀中至冀南區全是規模宏偉的多室磚墓,多橫券頂,一般有前、中、後三重主室,長達20米左右。其中望都2號墓具五重主室,全長達32米。安平逯家莊墓,墓室由前、中、後室以及耳室、側室共10個室組成,全長19米。在前室南耳室、中室、中室南耳室繪有車馬出行、鳥瞰建築群、屬吏、樂舞等巨幅壁畫。根據出行圖的導從制度和墨書題記紀年,墓主當為死於靈帝熹平五年 (176)的安平王。人物眾多的屬吏圖是本區最富有特色的壁畫內容。長城沿線區的墓形與冀中、冀南區相近,但多穹窿頂。其中,托克托縣閔氏墓由前、中、後三重主室和5個耳室組成,全長13米多。壁畫主要繪於中室及東、西耳室,內容殘存有侍女、車馬、庖廚等,畫像旁的墨書榜題,證明墓主為閔姓豪強。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是本區最大,同時也是迄今所見內容最豐富的漢墓壁畫。榆林一帶的漢墓壁畫,多以朱、黑等色直接繪於磚墓上,內容主要有車馬、人物、建築等,其年代可能早至東漢中期。遼陽區的壁畫墓除營城子為磚結構外,其他全為石結構。大型墓平面呈方形,由前室、後室、迴廊、兩個耳室和數目不等的小室組成,長、寬一般均在7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室、後室和1或2個耳室組成,後室多分為2個或3個棺室,一般長5米左右。壁畫直接繪於石面,內容以車騎出行、百戲和宴飲等為主。
東漢中、晚期壁畫墓的特點
與前期相比,東漢中、晚期壁畫墓的特點是:①墓室規模宏大,結構複雜;②壁畫面積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許多情節複雜、幅面寬闊的連壁巨作;③內容豐富,除表現墓主經歷、身份、權力、威儀和財富的車騎出行外,樂舞百戲、屬吏、塢壁、農耕等成為主要題材,而且出現了祥瑞圖;④繪畫技法多樣,壁畫藝術水平較高;⑤墨書榜題較多,使壁畫內容一望可知。
題材內容
大致可歸納為7類:①表現墓主莊園中生產活動場面的農耕、桑園、放牧、射獵等;
②表現墓主仕宦經歷和身份的車騎出行、任職治所、屬吏、幕府以及塢壁等;
③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燕居、庖廚、 宴飲、樂舞百戲等;
④宣揚儒家倫理道德、強調人身依附關係的經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類的古代聖賢,荊軻、伍子胥一類的忠臣義士,丁蘭、秋胡妻一類的孝子列女等;
⑤神話故事類,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一類仙人和表現天上世界的仙禽神獸;
⑥在天人感應論影響下產生的祥瑞圖,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⑦天象類,如日、月、星宿、雲氣和象徵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各類內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類內容繪於前、中、後室或耳室,⑤、⑥、⑦類內容繪於墓室頂部和墓門部位。
壁畫技法
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 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因而壁畫色彩歷久不變,發現時一般都很鮮艷。造型手法上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寫實而誇張的傳統,在繪製技巧上則發展了戰國至西漢早期宮廷壁畫和帛畫上所見的墨線勾勒輪廓再平塗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還比較單一,到東漢晚期,出現了大筆塗刷的寫意法、沒骨法、白描法,有的畫面如望都1號墓的屬吏人物還使用了渲染法。在構圖上,它已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呆板的圖案式橫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講求比例和透視關係。這些成就,為中國繪畫的成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