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仙岩摩崖石刻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是鑲嵌在閩粵贛三省邊境上的綠明珠。 因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在此修煉成仙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仙岩摩崖石刻
- 位置:粵閩贛三省交界處
- 由來:因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在此修煉成仙
- 稱譽:“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
漢仙岩摩崖石刻漢仙岩摩崖石刻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會昌縣筠門嶺境內,坐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的稱譽,其自然景觀可以跟龍虎山和武夷山媲美,是鑲嵌在閩粵贛三省邊境上的綠明珠。
漢仙岩地處江西省會昌縣筠門嶺鎮,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余脈與南嶺余脈的延伸複合區,屬低山丘陵地區,總體海拔在200-550米之間,平均相對海拔100—200米。距中央蘇區——紅都瑞金90公里,距贛州、龍巖、梅州三市均為180公里。區內最高海拔約530米,為羊角古堡東側的三門。受岩性、水文氣象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剝蝕、侵蝕作用明顯,丹霞地貌發育較完整,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區。受山脈、地質構造影響,使湘江由尋烏羅塘入境元興村後沿低山丘陵之間自南向北蜿蜒流轉。天子萬年
歷史
漢仙岩因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在此修煉成仙而得名,景區南北長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面積約為75平方千米,由漢仙岩、漢仙湖、盤古山、羊角古城、漢仙溫泉、過江坪古松林等景區組成,蘊涵著深厚的八仙文化、盤古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有“虔南第一山·仙境漢仙岩”、“八仙聖地·人間仙境”的美譽。
漢仙岩有景點近百處,其中古建築和古石刻48處、革命舊址5處。遊人置身漢仙岩間,舉目所見,皆為奇景,而且景中有景,景景有傳說。如“群象出山、合掌門、僧帽石、壁立萬仞、會仙台、仙人洞、天台、問天台、天子萬年、漢鐘離得道處、天根、月窟、捨命燒香、一線天、通天洞、仙姑鞋、神豹、神馬峰、神龍峰、神虎峰、祁雨台、神龍峽、天門、三龜覓仙、巨蟒探水、雙蟒出水、天下第一鷹、田螺伏岸、壽星觀景、猿猴望天、和尚背尼姑”等神奇景觀,定會讓您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仿佛進入了仙家聖地。
景區特色因相傳八仙之一漢鐘離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這裡奇山異石,風景千姿百態,秀中蘊奇,置身其間舉目所見,皆為奇景,共有36景,因景中有景,景景有傳說,諸如大象出山,僧帽石、石筍峰、鷹蹲石、獅石、龜石、虎頭石、猴子望月、石龍升天……漢仙岩 這些景點均自然天成,狀比人態,禽獸萬物,栩栩如生,令人遐想聯翩。景區中諸多絕壁險峰,直插雲天,危岩突兀,翹首仰望,似搖欲墜,心膽齊顫,一線天如刀切一縫,窄、深、險、幽。漢仙岩的各個景點,兼具險、奇、秀、美特色,進入景區,仿佛進入仙家聖境,並可盡情領略天公的雕塑藝術。由羊子岩、漢仙岩、盤古山、羊角古城和會仙溫泉等部分組成,集碧水、丹山、古建、溫泉、森林於一體,核心景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為75平方公里,發源於尋烏縣的湘水貫穿其南北。外圍景區目前尚未界定,普遍認為應該包括周田等鄉鎮的部分地域,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1995年,漢仙岩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編輯本段導遊詞漢仙岩是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進入主山門後我們所看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試劍石:群象出山
試劍石:試劍石是相傳呂洞賓在漢仙岩煉劍,十年才煉得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他在這個石頭上試刀鋒。舉劍一劈,石頭被劈成兩半。至今這半塊石頭遺留在這裡,另一半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
九曲登山道:走在我們腳底下的就是登上漢仙岩主景區的九曲登山道,曲折上山表示遊客登山的虔誠同時也增加了登山的樂趣。
旗桿石: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塊大石頭是明清時期,駐守漢仙岩上游的羊角古城的官兵插旗用的基石。在我們山腳下的營坊村就是他們的練兵場。營坊村也是因此而得名的。筠門嶺是閩粵贛三省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訓練時漢仙岩也成為軍事基地,因此這塊大石頭上面至今仍然留有插過旗幟的凹槽。據羊角周姓老表說該村歷來就有崇尚飛列之民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駐軍的影響。由於羊角古城的駐軍歷來訓練有素,能攻善戰,勇猛著稱。故贛南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梓山的蚊子,羊角的兵”(傳說於都梓山的蚊蟲咬人很厲害)。顯然,羊角古城的駐軍作戰勇猛。
千手觀音:大家往這邊看,這棵樹是不是很特別,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棵香樟樹被當地老表尊崇為“千手觀音”,它輕柔的枝條伸向來客的方向,像觀音伸出千手,普護眾生,當地的老表紛紛插香朝拜,希望該樹能像觀音一樣保一方平安,保來客安康。千手觀音
虔南第一山:大家抬頭所看到的“虔南第一山”五個刻字是明朝士大夫王廷臣書寫的虔南第一山
。虔南所指的就是贛南一帶,漢仙岩還有“江南小蓬萊”的美譽。這都是當年一些文人墨客描述漢仙岩風光的。右上方有漢仙岩三個字,落款人已被風化了,據說是個好士者留下的,給我們做了個免費的招牌。
合掌門:眼前所看到的這個由兩塊大石頭合在一起,形似兩個手掌合在起的石門,形狀像是神仙合掌,這也是進入漢仙岩主景區的第一道山門,合掌門。另一種說法是,人們來到這裡朝拜神仙,必須虔誠合掌參拜,所以才叫合掌門。
過了合掌門,進入洞內我們細心的遊客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獅”“龜”兩個字,這兩個是把守山門的兩隻神獸,站在底下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形似龜的一塊石頭,這也是就是把守在這裡的神龜。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第二道門,鞠躬門,通過這道門進入仙岩勝地,人們就必須要虔誠鞠躬,不能褻讀神仙,否則,把守山門兩傍的“獅”“龜”將給予懲罰。
眼前這座升樂寺是近期修建的一座寺廟,是一座佛教寺廟。萬丈石 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塊開闊的平地,被後人稱為“三空勝地”。這裡曾建有一座念經佛堂叫“圓寧庵”。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僧人明圓帶著他的弟子真寧,由寧都來這裡“卓錫”,建築念經堂。知州胡金池合其師徒法號,題名為“圓寧庵”。由於明圓,真寧師徒極力開拓,從此岩跡更為顯著,香客和遊客日益增多,漢仙岩進入鼎盛時期。在右邊的摩崖石刻上詳細的記載了明圓、真寧師徒拓建寺廟的時間、地址、山地田產及四向界址。這塊平地四周曾建有過不少建築,早期這些建築由年久失修,早已破壞,所以這塊平地被後為稱為“三空勝地”。
位於三空勝地東側大石壁上我們可以看到“壁立萬仞”四個大字。這個四字每字高約七尺多,寬四尺多,字型古樸蒼勁,枯筆絕妙。據說是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奉政大夫、吏部員外郎鄒元標所寫。下方石壁上刻著這樣一首詩:“壁立萬仞沖九霄,雲封霧鎖尺難描。誰書萬仞流千古,模糊字跡題元標。”歷經百年風雨剝蝕,如今該詩字跡已不可分辨。民間也有人認為這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作品。我們面前的這塊大石壁南北長約80米,高60-70米,石壁平整寬闊,上面有幾十處明代摩崖石刻,因年代久遠,風雨剝急電,大都已字跡難辨。
大家抬頭可以看到一個形似人頭的石頭,叫做人頭石。又稱美女峰。傳說呂洞賓在山中發現一位採藥美女,就是上前去調戲她,豈料美女乃是一條修練千年的大蛇,張口吐信與呂洞賓鬥法。呂洞賓畢竟是漂過大海顯過神通的大仙,道術高強,口念咒語,手指一點,美女蛇便蜷縮在地,又變回美女,僵化為石。
現在我們通過的這道門是第三道門,定宗門。是當年圓寧庵的一部分。定宗門是為郭子章品茶走道而建造。過了這道門我們可以看到有“漸入佳境”題刻,也可能是當年郭先生所題。
前面所看到的這個石頭叫做天開石,相傳明圓向八仙祈求幫助,石頭自動飛開,所以叫做天開石,古代設有天開閣。閣內有藏書閣,存的都是佛教經典和詩詞歌賦。天開閣後面是觀音堂,後來也曾經供奉過玄帝,現在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在天開石上面就是講經台,是一個天然的石台,是當年僧人進經誦佛的地方,原來這裡建有講經堂。
我們這裡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植物,叫仙人花。你諾是在春未與晚秋之間來游漢仙岩,可以看到三空勝地、龍洞邊、天台上下等處簇擁著一簇簇綠葉紅花,相傳它是漢鐘離撒種的。這種花的花期比較長,有三四個月之久,而且比較稀有,即使在全國各地的植物園也難尋蹤影,為漢仙岩所獨有。它的根、莖、花、葉是止血消炎化瘀的外敷良藥,藥到病除,十分靈驗,當地人稱之為仙人藥,因其花色紅艷亮麗,因而又稱其為仙人花。古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之動容,並作詩讚嘆。文天祥途經漢仙岩時,正是仙人花盛開之時,曾吟詩讚曰“春來奇洞紅花陪,秋溜仙逕和雲翔”。
在我們前方抬頭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民間傳說這四個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所寫楷書。文天祥曾經領兵由梅縣北上收復會昌,他在途經漢仙岩時,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寫下“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這裡,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可惜歷史給文信國公開了個玩笑,南宋王朝很快被成吉思汗彎弓射倒。文天祥自己也成了階下囚。民間還有種說法是:“天子萬年”四個字是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飛所寫,依據是此字跡與於都羅田岩岳飛所書寫字跡十分相似。我們所看到的“天子萬年”四個字是橫批,它兩邊還有副對聯。這副對聯中有幾個字經百年風化已模糊不清了,我們還能看到沒有被風化的幾個字。
在我們正上方的這座石拱橋是鎮龍橋,這座橋單拱石砌,高3.7米,寬和深各4米。據說文天祥題寫“天子萬年”之後,南宋皇帝大為震驚,以為漢仙岩這個地方要另出真龍天子,便下令在這裡修建了鎮龍橋。
過了鎮龍橋往前,有一亂石犬牙交錯,相互嵌疊,形成一條曲折宕轉的石洞,叫九倒洞。此洞長約20米,只容一人匍匐而過,為九倒洞,意思是過此洞倒來倒去,千迴百轉。“九”不是確數,極言其多的意思。通過此洞時大家一定要小心,儘量低頭慢慢通過,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這傍邊還有一首勉勵詩。那首詩的意思是比喻我們人生要經歷的坎坷,人們要是跨過去就可以大展宏圖。
鑽出“九倒洞”立身,轉身可看到上方有一天然石條,按地質學原理,這是經地質作用而至亂石齊下,自然形成的,按民間傳說這是八仙度人成仙的仙橋,叫仙人橋。在紫雲縹緲時,如果有誰奮力登攀,登上山頂,過得這座橋,就可以成仙。可惜幾人都沒有這處膽識,寧做凡人也不願冒死成仙。清朝嘉慶進士賴澤霖寫詩感嘆:“競道明圓咒石開,梯雲更上雨花台,石橋只許仙人過,俯瞰懸崖卻步回”。根據詩意,賴進士這個文弱書生,曾經攀登山頂,俯視下面的懸崖,才膽戰心驚卻步而回的。而今天,能夠登頂的人也為數不多了,大家就不要爬了,搞得不好就要成仙了。
爬到這裡有一處比較險要的地方,通過此處要折身騰躍而下,此處為鷂子翻身。這可能就是根據這個地勢而得名的。經過此處大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相互幫助接應而下。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從上而下的道叫回煙逕。下面就是漢鐘離得道處,從鷂子翻身到漢鐘離得道處之間的百米石逕,僅能容兩人並肩而過,兩邊是刀劈斧削般的高聳石壁。令人稱奇的是,人們在漢鐘離得道處繞香燃燭放鞭炮時,所產生的煙霧都向回煙逕順峽飄散,在香客較多時在半空中可以看到煙霧繚繞,像一種仙境,非常好看。是一道非常美麗的景觀。
漢鐘離得道處,相傳漢鐘離原是漢朝的一位赫赫戰功的將軍,因為性格耿直,得罪權貴,遭到貶謫,於是看破紅塵,跟隨鐵拐李雲遊四海。來到漢仙岩,他覺得這裡是塊修身養性的寶地。鐵拐李就留他在這裡悟道,暗中卻指使山神夫婦化作一對新婚夫婦,時常在漢鐘離眼皮底下卿卿我我、交歡作樂。漢鐘離目不斜視,心不淫亂,終於修成正果,得道成仙,玉皇大帝指責山神夫婦違犯天條,將他倆點化成石,男的成了“天根”,女的變成“月窟”。“天根”、“月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
仙人弈樂,相傳是漢鐘離得道成仙和王梓看漢鐘離跟韓湘子下棋的地方。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東晉乾寶的《搜神記》,主人公是王質。“王質”、“王梓”讀音相近。清朝進士賴澤霖可能也無法判斷,所以寫了這樣一首詩:看弈曾聞爛斧柯,此間原說是仙窠,天根、月窟等閒住,誰得鐘離妙招多。
當地人說:仙人弈樂下盤棋,不成神仙也沾仙氣。燒炷線香敬敬神,一年到頭行好運。
這裡的確很神奇,再熱的酷暑,這裡仍然清風拂面;再熱的盛夏之夜這裡也不會有一隻蚊子出現。
站在漢鐘離得道處抬頭向上看可以看到一隻猴子台頭向上望天空。叫猴子望月。大家都知道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幾隻猴子拉成一串在水中撈月,只有這隻猴子望見了天上明月。它勸猴子們:別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幾隻猴子悻悻離開了它,只留下這隻猴子形單影隻。它呆呆地望著天上明月,至今沒有司出其中三味。各位遊客,這則寓言是不是值得玩味?
笏碣,這塊碣石,看起來像古代大臣上朝議事時有和的笏板。這塊笏板傳說是當年曹國舅入朝為官時用過的。
石龍升天,又稱龍洞,石壁飛靈。傳說古時候一條石龍日日受八仙仙氣薰陶,終於修成正果,飛升上天。明朝有位大官周元曾作詩詠贊:洞口石移開混沌,崖巔龍臥隱雲霓,漫夸吳會饒形勝,還許仙岩跡與齊。
仙泉,傳說此井最早為漢鐘離煉丹時為取水方便所掘,八仙聚會時常飲此泉,夏日飲用倍感清沌。與石罅泉不同的是,一年四季,但仙泉只在前三季出現。
站在仙泉左邊的平台往龍洞內看,在龍洞內,隱約可見一尊身穿白色鎧甲、高大英開的將軍塑像。相傳楊文廣兄妹與鰻精交戰,最終戰勝鰻精,迫使鰻精躲到福建鵝叫山下的深潭中。為了讓鰻精不再作祟,楊文廣在就在鵝叫山印了像,又在這裡塑了石像,嚇唬鰻精。
如果有勇氣攀登崎嶇山路,登上後山,就可以看到懸崖陡壁上的石禾倉,還可以看到當年楊文廣逃跑時乘坐的神像,同時還可以領略後山迥然不同的險峻風光。
一線天,贛南名山多有一線天,但以這裡的一線天為佳。前人描述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一痕界破表天色,岩底乾坤別有情”。抬頭我們看到的青苔,就好像是仙人從天上灑下的金子。
天台,又稱練丹台,相傳是八仙煉丹的地方,又傳王梓曾在這裡煉丹三年,丹成服後羽化升天,這裡是避暑的好地方,明朝萬曆年間曾任會昌知縣的崔允升賦詩詠贊:“古洞天開入翠微,仙蹤古蹟更多奇。巍峰坐嘯風生腋,絕壁高扳雲滿衣。白酒盈樽欣共倒,黃花滿地笑忘歸。生平最喜尋幽勝,指入天台一解頤。
小天台,從天台石階而下,山道之左即為小天台。這裡原來有座北極院,富麗堂皇,是遊人歇憩的好地方,後來院毀,只剩下石基,原北極院兩側石門框各刻有“天台之外有天台,造化安排真異哉”。廟裡祭祀著四尊高大銅佛,可惜文革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明朝官員周元詩歌《登小天台》寫出了這裡的昔日勝景:曾聞採藥到天台,萬樹夭桃夾樹開。此日天台可相訪,御風恍若上蓬萊。
捨命燒香,與天台對峙的巨石曰“捨命燒香”,其頂部不足兩平方米,原設有燒香亭與石香爐供遊人燒香。兩石峰之間懸空架有一條石,長1.2米,寬僅20多公分,山谷深不見底,俯視令人膽寒,過去求子燒香的女子都要捨身的通氣,故名。這裡流傳這要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婦女結婚多年,沒有身孕,因此受到家婆和丈夫的虐待。這位婦女日日祈求八仙救苦救難。忽一夜夢見八仙許諾說:只要去燒香亭燒柱香,就可以早生貴子。第二天,這位婦女帶著香燭去上小天台,一看,神壇還在對面,相隔四尺,無橋可過,低頭一看,下面白霧茫茫,不知深淺。這位婦女想起無子的悽苦,橫下心捨命一跳。誰知正好踏在燒香亭前面。虔誠燒過香,感動了神靈,返回時兩石峰之間居然有一座石橋。這位婦女回去不久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對男雙胞胎。
問天台,相傳這裡是僧人參禪悟道的地方,因為天台在上,所以叫“問天台”。也有人說這裡是向天地神明鳴冤叫屈的地方,往往十分靈驗,還有說是捫心自問的地方。“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為人做了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會仙亭,相傳漢鐘離在山中得道成仙后,經常邀請其他七仙在這裡聚會,海闊天空,縱論仙術,指點河山,笑談塵世。所以有緣份的人們往往能看見這座山頭不時有五彩祥雲飄忽。後來亭子坍塌,從此仙跡杳然,元未明初詩人張光烈賦詩詠嘆:“天連危石石連天,籟靜亭虛聚八仙;黃鶴歸時空寂寂,斜飛孤鶩晚霞前。”
從會仙亭往下看,羊角水、羊角古城堡、過江坪、古松林盡收眼底;坐在亭中,和風習習,盛夏酷暑令人心曠神怡。古人謂之“賞心悅目”,一點不假。前人認為仙岩風光,以此為最。
後山景區
後山景區險峻高懸。登至後山,居高臨下,放眼四望,風光無限,如置身天際一般。但登後山如懸入天際,須歷經重重疊疊的險關隘道,史稱“九道天關。”中有一石洞,上顧下望,如懸雲霧間。此洞稱“騰雲洞”。繼續攀登,幾經曲折,將至“九道天關”盡處,又見一洞懸於頭頂,名為“通天洞”。出了此洞,即豁然開朗。如同來到了天宮帝闕,可見處處附著深化的奇山異景。
出了“通天洞”,迎面即見“三寸金蓮”似的巨石,名叫仙姑鞋,相傳八仙大戰龍王時,從海上戰至天際,混戰中何仙姑不慎丟下一鞋子在此,遂化為石。
天梯,擦“何仙鞋”而過。拾階而上,將至後山景區頂端。此蜿蜓曲折的接替,有百丈有餘。在明清時,此處即有路,古稱“天梯”,只因年長日久,人跡罕至,風雨剝蝕,已經毀了。現在我走的天梯是後來通過我們開發,就地取材,重修而成。
漢仙印,天階邊有一巨石,方方正正,有5米見方,古人稱之為:“漢仙印”。相傳為漢鐘離將軍的法器之一,其底部有符文口語。漢仙岩原有鰻精、蛇精、妖精等妖魔作亂。禍害百姓。漢鐘離雲遊至此修道,以其法印鎮妖除怪,自此漢仙岩方圓百裡面姓安居,再無妖魔騷擾。
巨靈石,走罷天階,左側一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石縫,如刀斧霹,“切”面平直,將一巨石硬是從火山“切”分而開,相傳此為開山之神--巨靈的傑作。
回道谷,登上天階,進入幽深涼爽的石峽,只能望見一線陽光。現代人習慣稱此此類峽谷為“一線天”,此峽相傳為呂洞賓修道飲酒下棋之處。呂洞賓自稱“回道人”。“回”為“呂”中的二個“口”相套而成,故稱回道谷。
古藤仙道,從回道谷折身出來,登上藤蔓遍布的林蔭小道,似踏仙蹤,尋古蹟。歷史上此處原有石階古道,傳說是呂洞賓及其他仙人漫步往來的仙道之一,只因風吹以蝕,古道不存,這也是現今重修而成。
望天台、望龍台、神虎峰,步出古藤交錯、遮天敞日的仙道,往克登至一石頂平台,為望龍台。這裡視野開闊,放眼四周,奇峰異石,盡收眼底。西側與臥龍峰僅一峽只隔。西南方向一山峰則似匍伏著的一蹲“神虎”,在側首南望,史稱“神虎峰”為守護漢仙岩的一個守護神。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曾將此山峰與羊角水相映成趣的畫面稱為“虎頭羊角之聚”。立此望龍台,可沾龍氣,樹虎威,助您各項事業如龍騰虎躍,迅速發展。
紫霄峰,望天台南側屹立一太聳石山,此為漢仙岩整個景區的臨高絕頂之處,駐足於此,盤古山,湘子江的萬種風情盡收眼底,宛如置身於天界中紫霄寶殿,可縱觀人世滄桑、怡人風景。但此處暫未開發,還請遊客止步。
神馬峰,在望天台東南邊不遠處,有一奇峰,似駿馬在靜靜的南望。史稱“神馬峰”。為曹國舅的坐騎所化。八仙過海時其坐騎---神馬留此看家護院。但歷經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八仙們也許還在南海嬉戲,樂不思蜀,記忘歸漢仙岩。神馬只好苦苦守候。
臥龍峰,於望天台隔崍相對,有一長條山脊,約有1公里長,自南向此伏臥,酷似一條臥龍。相傳八仙大戰龍王,從海上戰至天宮,龍王終敗,被定化於此。
仙人谷,望天台與臥龍峰之間約2公里長的峽谷,一直延伸至湘子江岸邊,最窄處不足半米,僅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站在峽谷底向上望去,只能見一線雲天。發間自古稱此為仙人谷。有緣之人,也許在此可遇見仙人漫步。
天門,自望天台拾階南下,即如自天際徐徐踱往人間塵世,這裡峭壁聳立於步道兩邊,形成天然的一道石門,堪稱天險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宋朝,楊文廣曾駐軍於此,明末常有土匪在經安營紮寨,故也稱明雄關。立此天門,上顧下望,如置身於凡塵與天宮之間。透過天門,放眼下望,只見滔滔湘子江、層層稻田、裊裊炊煙,人間一幀美景與天境的神幻融為一體。
天階,這險峻、崎嶇向下的道路便是由仙界通往地界的天階了。
三龜獻壽,在天門下,洞崖處有幾處造型奇特的岩石,細細看來,宛如一隻小龜正趴在一隻老龜身上,還有一隻正緩緩探出頭來,似在尋找仙界的各路神仙。此處絕景被稱為“三龜覓仙”或“三龜獻壽”。
八寶洞,徐步踏下天梯,兩峰相夾之下,有一種秘岩洞,足有60米長。相傳是當年八仙藏寶之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時的寶貝,便隱藏於此,各位如感興趣可以探寶。
洞天福地,走下天梯,只見奇石相擁,犬牙交錯。至此如要尋找出口,若不是有護攔和步道“指引”,還真不知去向如何。只見一巨石橫架,下留一昏暗的岩洞。若從下往上觀望,只能一孔觀天。而由上至下鑽出此洞,給人以“高天著地”之感。高懸的身心落地,你既會覺得漢仙岩景區確實別有洞天,神氣如夢境,也會長噓一口,還是人間更塌實,更美好。
古寨門,懷揣踏實的心,走出一約50米,有一石條砌成的門,不足1米寬、2米主,門邊有橫閂的凹牆。此古寨站建於明代,歷史滄桑,可見一斑。
天象(海豚躍涯)步出古寨門不遠,仰有左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陡峭的石壁處,刻畫出了祥和的“象眼”和長長的“象鼻”,這尊守護神----天象,在靜靜的鎮守在著仙家聖地。
海豚躍涯,這天象又被稱為海豚躍涯。那天然分裂出的石壁,又象是海豚細長的嘴部,海豚的頭部也清晰可見,海豚向山下躍身而。幾千萬年前,漢仙岩風景區應該是一片汪洋,這海豚是欲回歸海洋母親的懷抱。
漁鼓,這裡有一直徑約20米,高10米的半圓狀天然“天屏”相傳為張果老的翱物“漁鼓”。張果老的漁鼓可占卜人生,預測人間變遷。據當地老輩人介紹,歷史上古人可見到圓圓的“漁鼓”的全貌。只因歷經歲月滄桑,山洪沖刷,泥土逐漸堆積,將“漁鼓”掩埋了大半,只露出現今所見的小半圓。堆積在“漁鼓”前的積土形成了現今的土坪,長滿了翠竹,組成了一副竹石圖,如詩如畫。
歷史
漢仙岩因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在此修煉成仙而得名,景區南北長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面積約為75平方千米,由漢仙岩、漢仙湖、盤古山、羊角古城、漢仙溫泉、過江坪古松林等景區組成,蘊涵著深厚的八仙文化、盤古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有“虔南第一山·仙境漢仙岩”、“八仙聖地·人間仙境”的美譽。
漢仙岩有景點近百處,其中古建築和古石刻48處、革命舊址5處。遊人置身漢仙岩間,舉目所見,皆為奇景,而且景中有景,景景有傳說。如“群象出山、合掌門、僧帽石、壁立萬仞、會仙台、仙人洞、天台、問天台、天子萬年、漢鐘離得道處、天根、月窟、捨命燒香、一線天、通天洞、仙姑鞋、神豹、神馬峰、神龍峰、神虎峰、祁雨台、神龍峽、天門、三龜覓仙、巨蟒探水、雙蟒出水、天下第一鷹、田螺伏岸、壽星觀景、猿猴望天、和尚背尼姑”等神奇景觀,定會讓您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仿佛進入了仙家聖地。
景區特色因相傳八仙之一漢鐘離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這裡奇山異石,風景千姿百態,秀中蘊奇,置身其間舉目所見,皆為奇景,共有36景,因景中有景,景景有傳說,諸如大象出山,僧帽石、石筍峰、鷹蹲石、獅石、龜石、虎頭石、猴子望月、石龍升天……漢仙岩 這些景點均自然天成,狀比人態,禽獸萬物,栩栩如生,令人遐想聯翩。景區中諸多絕壁險峰,直插雲天,危岩突兀,翹首仰望,似搖欲墜,心膽齊顫,一線天如刀切一縫,窄、深、險、幽。漢仙岩的各個景點,兼具險、奇、秀、美特色,進入景區,仿佛進入仙家聖境,並可盡情領略天公的雕塑藝術。由羊子岩、漢仙岩、盤古山、羊角古城和會仙溫泉等部分組成,集碧水、丹山、古建、溫泉、森林於一體,核心景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為75平方公里,發源於尋烏縣的湘水貫穿其南北。外圍景區目前尚未界定,普遍認為應該包括周田等鄉鎮的部分地域,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1995年,漢仙岩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編輯本段導遊詞漢仙岩是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進入主山門後我們所看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試劍石:群象出山
試劍石:試劍石是相傳呂洞賓在漢仙岩煉劍,十年才煉得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他在這個石頭上試刀鋒。舉劍一劈,石頭被劈成兩半。至今這半塊石頭遺留在這裡,另一半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
九曲登山道:走在我們腳底下的就是登上漢仙岩主景區的九曲登山道,曲折上山表示遊客登山的虔誠同時也增加了登山的樂趣。
旗桿石: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塊大石頭是明清時期,駐守漢仙岩上游的羊角古城的官兵插旗用的基石。在我們山腳下的營坊村就是他們的練兵場。營坊村也是因此而得名的。筠門嶺是閩粵贛三省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訓練時漢仙岩也成為軍事基地,因此這塊大石頭上面至今仍然留有插過旗幟的凹槽。據羊角周姓老表說該村歷來就有崇尚飛列之民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駐軍的影響。由於羊角古城的駐軍歷來訓練有素,能攻善戰,勇猛著稱。故贛南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梓山的蚊子,羊角的兵”(傳說於都梓山的蚊蟲咬人很厲害)。顯然,羊角古城的駐軍作戰勇猛。
千手觀音:大家往這邊看,這棵樹是不是很特別,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棵香樟樹被當地老表尊崇為“千手觀音”,它輕柔的枝條伸向來客的方向,像觀音伸出千手,普護眾生,當地的老表紛紛插香朝拜,希望該樹能像觀音一樣保一方平安,保來客安康。千手觀音
虔南第一山:大家抬頭所看到的“虔南第一山”五個刻字是明朝士大夫王廷臣書寫的虔南第一山
。虔南所指的就是贛南一帶,漢仙岩還有“江南小蓬萊”的美譽。這都是當年一些文人墨客描述漢仙岩風光的。右上方有漢仙岩三個字,落款人已被風化了,據說是個好士者留下的,給我們做了個免費的招牌。
合掌門:眼前所看到的這個由兩塊大石頭合在一起,形似兩個手掌合在起的石門,形狀像是神仙合掌,這也是進入漢仙岩主景區的第一道山門,合掌門。另一種說法是,人們來到這裡朝拜神仙,必須虔誠合掌參拜,所以才叫合掌門。
過了合掌門,進入洞內我們細心的遊客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獅”“龜”兩個字,這兩個是把守山門的兩隻神獸,站在底下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形似龜的一塊石頭,這也是就是把守在這裡的神龜。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第二道門,鞠躬門,通過這道門進入仙岩勝地,人們就必須要虔誠鞠躬,不能褻讀神仙,否則,把守山門兩傍的“獅”“龜”將給予懲罰。
眼前這座升樂寺是近期修建的一座寺廟,是一座佛教寺廟。萬丈石 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塊開闊的平地,被後人稱為“三空勝地”。這裡曾建有一座念經佛堂叫“圓寧庵”。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僧人明圓帶著他的弟子真寧,由寧都來這裡“卓錫”,建築念經堂。知州胡金池合其師徒法號,題名為“圓寧庵”。由於明圓,真寧師徒極力開拓,從此岩跡更為顯著,香客和遊客日益增多,漢仙岩進入鼎盛時期。在右邊的摩崖石刻上詳細的記載了明圓、真寧師徒拓建寺廟的時間、地址、山地田產及四向界址。這塊平地四周曾建有過不少建築,早期這些建築由年久失修,早已破壞,所以這塊平地被後為稱為“三空勝地”。
位於三空勝地東側大石壁上我們可以看到“壁立萬仞”四個大字。這個四字每字高約七尺多,寬四尺多,字型古樸蒼勁,枯筆絕妙。據說是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奉政大夫、吏部員外郎鄒元標所寫。下方石壁上刻著這樣一首詩:“壁立萬仞沖九霄,雲封霧鎖尺難描。誰書萬仞流千古,模糊字跡題元標。”歷經百年風雨剝蝕,如今該詩字跡已不可分辨。民間也有人認為這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作品。我們面前的這塊大石壁南北長約80米,高60-70米,石壁平整寬闊,上面有幾十處明代摩崖石刻,因年代久遠,風雨剝急電,大都已字跡難辨。
大家抬頭可以看到一個形似人頭的石頭,叫做人頭石。又稱美女峰。傳說呂洞賓在山中發現一位採藥美女,就是上前去調戲她,豈料美女乃是一條修練千年的大蛇,張口吐信與呂洞賓鬥法。呂洞賓畢竟是漂過大海顯過神通的大仙,道術高強,口念咒語,手指一點,美女蛇便蜷縮在地,又變回美女,僵化為石。
現在我們通過的這道門是第三道門,定宗門。是當年圓寧庵的一部分。定宗門是為郭子章品茶走道而建造。過了這道門我們可以看到有“漸入佳境”題刻,也可能是當年郭先生所題。
前面所看到的這個石頭叫做天開石,相傳明圓向八仙祈求幫助,石頭自動飛開,所以叫做天開石,古代設有天開閣。閣內有藏書閣,存的都是佛教經典和詩詞歌賦。天開閣後面是觀音堂,後來也曾經供奉過玄帝,現在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在天開石上面就是講經台,是一個天然的石台,是當年僧人進經誦佛的地方,原來這裡建有講經堂。
我們這裡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植物,叫仙人花。你諾是在春未與晚秋之間來游漢仙岩,可以看到三空勝地、龍洞邊、天台上下等處簇擁著一簇簇綠葉紅花,相傳它是漢鐘離撒種的。這種花的花期比較長,有三四個月之久,而且比較稀有,即使在全國各地的植物園也難尋蹤影,為漢仙岩所獨有。它的根、莖、花、葉是止血消炎化瘀的外敷良藥,藥到病除,十分靈驗,當地人稱之為仙人藥,因其花色紅艷亮麗,因而又稱其為仙人花。古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之動容,並作詩讚嘆。文天祥途經漢仙岩時,正是仙人花盛開之時,曾吟詩讚曰“春來奇洞紅花陪,秋溜仙逕和雲翔”。
在我們前方抬頭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民間傳說這四個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所寫楷書。文天祥曾經領兵由梅縣北上收復會昌,他在途經漢仙岩時,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寫下“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這裡,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可惜歷史給文信國公開了個玩笑,南宋王朝很快被成吉思汗彎弓射倒。文天祥自己也成了階下囚。民間還有種說法是:“天子萬年”四個字是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飛所寫,依據是此字跡與於都羅田岩岳飛所書寫字跡十分相似。我們所看到的“天子萬年”四個字是橫批,它兩邊還有副對聯。這副對聯中有幾個字經百年風化已模糊不清了,我們還能看到沒有被風化的幾個字。
在我們正上方的這座石拱橋是鎮龍橋,這座橋單拱石砌,高3.7米,寬和深各4米。據說文天祥題寫“天子萬年”之後,南宋皇帝大為震驚,以為漢仙岩這個地方要另出真龍天子,便下令在這裡修建了鎮龍橋。
過了鎮龍橋往前,有一亂石犬牙交錯,相互嵌疊,形成一條曲折宕轉的石洞,叫九倒洞。此洞長約20米,只容一人匍匐而過,為九倒洞,意思是過此洞倒來倒去,千迴百轉。“九”不是確數,極言其多的意思。通過此洞時大家一定要小心,儘量低頭慢慢通過,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這傍邊還有一首勉勵詩。那首詩的意思是比喻我們人生要經歷的坎坷,人們要是跨過去就可以大展宏圖。
鑽出“九倒洞”立身,轉身可看到上方有一天然石條,按地質學原理,這是經地質作用而至亂石齊下,自然形成的,按民間傳說這是八仙度人成仙的仙橋,叫仙人橋。在紫雲縹緲時,如果有誰奮力登攀,登上山頂,過得這座橋,就可以成仙。可惜幾人都沒有這處膽識,寧做凡人也不願冒死成仙。清朝嘉慶進士賴澤霖寫詩感嘆:“競道明圓咒石開,梯雲更上雨花台,石橋只許仙人過,俯瞰懸崖卻步回”。根據詩意,賴進士這個文弱書生,曾經攀登山頂,俯視下面的懸崖,才膽戰心驚卻步而回的。而今天,能夠登頂的人也為數不多了,大家就不要爬了,搞得不好就要成仙了。
爬到這裡有一處比較險要的地方,通過此處要折身騰躍而下,此處為鷂子翻身。這可能就是根據這個地勢而得名的。經過此處大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相互幫助接應而下。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從上而下的道叫回煙逕。下面就是漢鐘離得道處,從鷂子翻身到漢鐘離得道處之間的百米石逕,僅能容兩人並肩而過,兩邊是刀劈斧削般的高聳石壁。令人稱奇的是,人們在漢鐘離得道處繞香燃燭放鞭炮時,所產生的煙霧都向回煙逕順峽飄散,在香客較多時在半空中可以看到煙霧繚繞,像一種仙境,非常好看。是一道非常美麗的景觀。
漢鐘離得道處,相傳漢鐘離原是漢朝的一位赫赫戰功的將軍,因為性格耿直,得罪權貴,遭到貶謫,於是看破紅塵,跟隨鐵拐李雲遊四海。來到漢仙岩,他覺得這裡是塊修身養性的寶地。鐵拐李就留他在這裡悟道,暗中卻指使山神夫婦化作一對新婚夫婦,時常在漢鐘離眼皮底下卿卿我我、交歡作樂。漢鐘離目不斜視,心不淫亂,終於修成正果,得道成仙,玉皇大帝指責山神夫婦違犯天條,將他倆點化成石,男的成了“天根”,女的變成“月窟”。“天根”、“月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
仙人弈樂,相傳是漢鐘離得道成仙和王梓看漢鐘離跟韓湘子下棋的地方。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東晉乾寶的《搜神記》,主人公是王質。“王質”、“王梓”讀音相近。清朝進士賴澤霖可能也無法判斷,所以寫了這樣一首詩:看弈曾聞爛斧柯,此間原說是仙窠,天根、月窟等閒住,誰得鐘離妙招多。
當地人說:仙人弈樂下盤棋,不成神仙也沾仙氣。燒炷線香敬敬神,一年到頭行好運。
這裡的確很神奇,再熱的酷暑,這裡仍然清風拂面;再熱的盛夏之夜這裡也不會有一隻蚊子出現。
站在漢鐘離得道處抬頭向上看可以看到一隻猴子台頭向上望天空。叫猴子望月。大家都知道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幾隻猴子拉成一串在水中撈月,只有這隻猴子望見了天上明月。它勸猴子們:別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幾隻猴子悻悻離開了它,只留下這隻猴子形單影隻。它呆呆地望著天上明月,至今沒有司出其中三味。各位遊客,這則寓言是不是值得玩味?
笏碣,這塊碣石,看起來像古代大臣上朝議事時有和的笏板。這塊笏板傳說是當年曹國舅入朝為官時用過的。
石龍升天,又稱龍洞,石壁飛靈。傳說古時候一條石龍日日受八仙仙氣薰陶,終於修成正果,飛升上天。明朝有位大官周元曾作詩詠贊:洞口石移開混沌,崖巔龍臥隱雲霓,漫夸吳會饒形勝,還許仙岩跡與齊。
仙泉,傳說此井最早為漢鐘離煉丹時為取水方便所掘,八仙聚會時常飲此泉,夏日飲用倍感清沌。與石罅泉不同的是,一年四季,但仙泉只在前三季出現。
站在仙泉左邊的平台往龍洞內看,在龍洞內,隱約可見一尊身穿白色鎧甲、高大英開的將軍塑像。相傳楊文廣兄妹與鰻精交戰,最終戰勝鰻精,迫使鰻精躲到福建鵝叫山下的深潭中。為了讓鰻精不再作祟,楊文廣在就在鵝叫山印了像,又在這裡塑了石像,嚇唬鰻精。
如果有勇氣攀登崎嶇山路,登上後山,就可以看到懸崖陡壁上的石禾倉,還可以看到當年楊文廣逃跑時乘坐的神像,同時還可以領略後山迥然不同的險峻風光。
一線天,贛南名山多有一線天,但以這裡的一線天為佳。前人描述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一痕界破表天色,岩底乾坤別有情”。抬頭我們看到的青苔,就好像是仙人從天上灑下的金子。
天台,又稱練丹台,相傳是八仙煉丹的地方,又傳王梓曾在這裡煉丹三年,丹成服後羽化升天,這裡是避暑的好地方,明朝萬曆年間曾任會昌知縣的崔允升賦詩詠贊:“古洞天開入翠微,仙蹤古蹟更多奇。巍峰坐嘯風生腋,絕壁高扳雲滿衣。白酒盈樽欣共倒,黃花滿地笑忘歸。生平最喜尋幽勝,指入天台一解頤。
小天台,從天台石階而下,山道之左即為小天台。這裡原來有座北極院,富麗堂皇,是遊人歇憩的好地方,後來院毀,只剩下石基,原北極院兩側石門框各刻有“天台之外有天台,造化安排真異哉”。廟裡祭祀著四尊高大銅佛,可惜文革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明朝官員周元詩歌《登小天台》寫出了這裡的昔日勝景:曾聞採藥到天台,萬樹夭桃夾樹開。此日天台可相訪,御風恍若上蓬萊。
捨命燒香,與天台對峙的巨石曰“捨命燒香”,其頂部不足兩平方米,原設有燒香亭與石香爐供遊人燒香。兩石峰之間懸空架有一條石,長1.2米,寬僅20多公分,山谷深不見底,俯視令人膽寒,過去求子燒香的女子都要捨身的通氣,故名。這裡流傳這要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婦女結婚多年,沒有身孕,因此受到家婆和丈夫的虐待。這位婦女日日祈求八仙救苦救難。忽一夜夢見八仙許諾說:只要去燒香亭燒柱香,就可以早生貴子。第二天,這位婦女帶著香燭去上小天台,一看,神壇還在對面,相隔四尺,無橋可過,低頭一看,下面白霧茫茫,不知深淺。這位婦女想起無子的悽苦,橫下心捨命一跳。誰知正好踏在燒香亭前面。虔誠燒過香,感動了神靈,返回時兩石峰之間居然有一座石橋。這位婦女回去不久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對男雙胞胎。
問天台,相傳這裡是僧人參禪悟道的地方,因為天台在上,所以叫“問天台”。也有人說這裡是向天地神明鳴冤叫屈的地方,往往十分靈驗,還有說是捫心自問的地方。“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為人做了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會仙亭,相傳漢鐘離在山中得道成仙后,經常邀請其他七仙在這裡聚會,海闊天空,縱論仙術,指點河山,笑談塵世。所以有緣份的人們往往能看見這座山頭不時有五彩祥雲飄忽。後來亭子坍塌,從此仙跡杳然,元未明初詩人張光烈賦詩詠嘆:“天連危石石連天,籟靜亭虛聚八仙;黃鶴歸時空寂寂,斜飛孤鶩晚霞前。”
從會仙亭往下看,羊角水、羊角古城堡、過江坪、古松林盡收眼底;坐在亭中,和風習習,盛夏酷暑令人心曠神怡。古人謂之“賞心悅目”,一點不假。前人認為仙岩風光,以此為最。
後山景區
後山景區險峻高懸。登至後山,居高臨下,放眼四望,風光無限,如置身天際一般。但登後山如懸入天際,須歷經重重疊疊的險關隘道,史稱“九道天關。”中有一石洞,上顧下望,如懸雲霧間。此洞稱“騰雲洞”。繼續攀登,幾經曲折,將至“九道天關”盡處,又見一洞懸於頭頂,名為“通天洞”。出了此洞,即豁然開朗。如同來到了天宮帝闕,可見處處附著深化的奇山異景。
出了“通天洞”,迎面即見“三寸金蓮”似的巨石,名叫仙姑鞋,相傳八仙大戰龍王時,從海上戰至天際,混戰中何仙姑不慎丟下一鞋子在此,遂化為石。
天梯,擦“何仙鞋”而過。拾階而上,將至後山景區頂端。此蜿蜓曲折的接替,有百丈有餘。在明清時,此處即有路,古稱“天梯”,只因年長日久,人跡罕至,風雨剝蝕,已經毀了。現在我走的天梯是後來通過我們開發,就地取材,重修而成。
漢仙印,天階邊有一巨石,方方正正,有5米見方,古人稱之為:“漢仙印”。相傳為漢鐘離將軍的法器之一,其底部有符文口語。漢仙岩原有鰻精、蛇精、妖精等妖魔作亂。禍害百姓。漢鐘離雲遊至此修道,以其法印鎮妖除怪,自此漢仙岩方圓百裡面姓安居,再無妖魔騷擾。
巨靈石,走罷天階,左側一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石縫,如刀斧霹,“切”面平直,將一巨石硬是從火山“切”分而開,相傳此為開山之神--巨靈的傑作。
回道谷,登上天階,進入幽深涼爽的石峽,只能望見一線陽光。現代人習慣稱此此類峽谷為“一線天”,此峽相傳為呂洞賓修道飲酒下棋之處。呂洞賓自稱“回道人”。“回”為“呂”中的二個“口”相套而成,故稱回道谷。
古藤仙道,從回道谷折身出來,登上藤蔓遍布的林蔭小道,似踏仙蹤,尋古蹟。歷史上此處原有石階古道,傳說是呂洞賓及其他仙人漫步往來的仙道之一,只因風吹以蝕,古道不存,這也是現今重修而成。
望天台、望龍台、神虎峰,步出古藤交錯、遮天敞日的仙道,往克登至一石頂平台,為望龍台。這裡視野開闊,放眼四周,奇峰異石,盡收眼底。西側與臥龍峰僅一峽只隔。西南方向一山峰則似匍伏著的一蹲“神虎”,在側首南望,史稱“神虎峰”為守護漢仙岩的一個守護神。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曾將此山峰與羊角水相映成趣的畫面稱為“虎頭羊角之聚”。立此望龍台,可沾龍氣,樹虎威,助您各項事業如龍騰虎躍,迅速發展。
紫霄峰,望天台南側屹立一太聳石山,此為漢仙岩整個景區的臨高絕頂之處,駐足於此,盤古山,湘子江的萬種風情盡收眼底,宛如置身於天界中紫霄寶殿,可縱觀人世滄桑、怡人風景。但此處暫未開發,還請遊客止步。
神馬峰,在望天台東南邊不遠處,有一奇峰,似駿馬在靜靜的南望。史稱“神馬峰”。為曹國舅的坐騎所化。八仙過海時其坐騎---神馬留此看家護院。但歷經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八仙們也許還在南海嬉戲,樂不思蜀,記忘歸漢仙岩。神馬只好苦苦守候。
臥龍峰,於望天台隔崍相對,有一長條山脊,約有1公里長,自南向此伏臥,酷似一條臥龍。相傳八仙大戰龍王,從海上戰至天宮,龍王終敗,被定化於此。
仙人谷,望天台與臥龍峰之間約2公里長的峽谷,一直延伸至湘子江岸邊,最窄處不足半米,僅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站在峽谷底向上望去,只能見一線雲天。發間自古稱此為仙人谷。有緣之人,也許在此可遇見仙人漫步。
天門,自望天台拾階南下,即如自天際徐徐踱往人間塵世,這裡峭壁聳立於步道兩邊,形成天然的一道石門,堪稱天險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宋朝,楊文廣曾駐軍於此,明末常有土匪在經安營紮寨,故也稱明雄關。立此天門,上顧下望,如置身於凡塵與天宮之間。透過天門,放眼下望,只見滔滔湘子江、層層稻田、裊裊炊煙,人間一幀美景與天境的神幻融為一體。
天階,這險峻、崎嶇向下的道路便是由仙界通往地界的天階了。
三龜獻壽,在天門下,洞崖處有幾處造型奇特的岩石,細細看來,宛如一隻小龜正趴在一隻老龜身上,還有一隻正緩緩探出頭來,似在尋找仙界的各路神仙。此處絕景被稱為“三龜覓仙”或“三龜獻壽”。
八寶洞,徐步踏下天梯,兩峰相夾之下,有一種秘岩洞,足有60米長。相傳是當年八仙藏寶之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時的寶貝,便隱藏於此,各位如感興趣可以探寶。
洞天福地,走下天梯,只見奇石相擁,犬牙交錯。至此如要尋找出口,若不是有護攔和步道“指引”,還真不知去向如何。只見一巨石橫架,下留一昏暗的岩洞。若從下往上觀望,只能一孔觀天。而由上至下鑽出此洞,給人以“高天著地”之感。高懸的身心落地,你既會覺得漢仙岩景區確實別有洞天,神氣如夢境,也會長噓一口,還是人間更塌實,更美好。
古寨門,懷揣踏實的心,走出一約50米,有一石條砌成的門,不足1米寬、2米主,門邊有橫閂的凹牆。此古寨站建於明代,歷史滄桑,可見一斑。
天象(海豚躍涯)步出古寨門不遠,仰有左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陡峭的石壁處,刻畫出了祥和的“象眼”和長長的“象鼻”,這尊守護神----天象,在靜靜的鎮守在著仙家聖地。
海豚躍涯,這天象又被稱為海豚躍涯。那天然分裂出的石壁,又象是海豚細長的嘴部,海豚的頭部也清晰可見,海豚向山下躍身而。幾千萬年前,漢仙岩風景區應該是一片汪洋,這海豚是欲回歸海洋母親的懷抱。
漁鼓,這裡有一直徑約20米,高10米的半圓狀天然“天屏”相傳為張果老的翱物“漁鼓”。張果老的漁鼓可占卜人生,預測人間變遷。據當地老輩人介紹,歷史上古人可見到圓圓的“漁鼓”的全貌。只因歷經歲月滄桑,山洪沖刷,泥土逐漸堆積,將“漁鼓”掩埋了大半,只露出現今所見的小半圓。堆積在“漁鼓”前的積土形成了現今的土坪,長滿了翠竹,組成了一副竹石圖,如詩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