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教育機構。1959年漢中市和南鄭縣合併後,地委、專署的有關方面提議成立一個培養各劇種演員的戲曲教育機構。1960年8月於漢中市東關磨子橋古廟和毛家石橋祠堂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市戲曲訓練班
- 類型:戲曲教育機構
- 成立時間:1960年8月
- 地區:漢中市
訓練班簡介,授課專業,
訓練班簡介
1959年漢中市和南鄭縣合併後,地委、專署的有關方面提議成立一個培養各劇種演員的戲曲教育機構。議定經費由當時的京劇團、秦劇團、桄桄劇團、漢調二簧劇團共同負擔,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給予補貼,並由文教局負責從各類學校和劇團抽調文化課教師與專業教練,組成二十餘人的師資隊伍,開辦訓練班。
1960年初秋,一切籌備工作就緒,開始招生,共招學員九十名,按文化程度分為甲、乙兩班,開始培訓。張望黎、王中和、王毅、孟學范分科擔任文化課教學。設語文、歷史、地理、政治、藝術理論、音樂等課程。按學生文化程度使用國家統一教材,按正規學校程式教學。
授課專業
專業課按京劇、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四個班訓練。京劇由黑金亮、黑筱華、梅蘭秋任教練;秦腔由趙化俗、何景民、熊志才(琴師)、周文生(鼓師)任教練;漢調桄桄由楊桂芳、徐德喜、任忠賢(琴師)任教練;漢調二簧由毋興堂、陳榮讓、陶啟發(琴師)任教練;武功由李立彩、王正中任教練。在訓練基本功的基礎上,根據學員的嗓音、氣質、體形、性情、扮相等天賦條件分行當、按角色進行訓練,在採用傳統訓練技法的同時,實行科學教學。如科學發聲、基本功的科學編排和循序漸進、以戲帶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培養出眾多人才。京劇有:張學東、李寶民、田素蘭、吳佩賢等;秦腔有徐麗琴、趙建民、蔡保民、蘆中玉等,漢調桄桄有曹建芳、任永建、魏翠萍、薛明義等;漢調二簧有孫明英、歐麗英、王光義、趙明江等。
戲曲訓練班共辦一年零三個月,1961年11月隨著這期學生結業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