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上書院舊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城。地處沙洋大堤與圍堤交接處的關廟(鐵牛寺)遺址旁邊,是沙洋地區最早的公辦學校。書院是最早出現在 宋代的一種新型官辦學校的稱謂。官辦學校雖在中國古代出現較早,但沙洋在 清乾隆以前都沒有一所官辦學校,只有少數的私塾。也許是奔騰不息的 漢江水給沙洋人帶來了靈性,沙洋古代教育雖不發達,但在歷史上,沙洋卻人才輩出,文人騷客眾多,明清時期曾有十多位沙洋人在朝為官。 明朝的李侃、黃點更是"宦業登諸史冊,學業推重鄉閭"。最有名的當屬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沙洋出現的一位文化名人,即理學家朱震。 朱震,字子發,宋 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考中進士,初任縣令、州官。 高宗紹興元年調任翰林院大學士,後任太子講讀官。擅長研究經學,尤其精通《周易》,著有《漢上易解》等哲學著作,人稱漢上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上書院舊址
- 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城
漢上書院,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城。地處沙洋大堤與圍堤交接處的關廟(鐵牛寺)遺址旁邊,是沙洋地區最早的公辦學校。書院是最早出現在宋代的一種新型官辦學校的稱謂。官辦學校雖在中國古代出現較早,但沙洋在清乾隆以前都沒有一所官辦學校,只有少數的私塾。也許是奔騰不息的漢江水給沙洋人帶來了靈性,沙洋古代教育雖不發達,但在歷史上,沙洋卻人才輩出,文人騷客眾多,明清時期曾有十多位沙洋人在朝為官。明朝的李侃、黃點更是“宦業登諸史冊,學業推重鄉閭”。最有名的當屬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沙洋出現的一位文化名人,即理學家朱震。
朱震,字子發,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考中進士,初任縣令、州官。高宗紹興元年調任翰林院大學士,後任太子講讀官。擅長研究經學,尤其精通《周易》,著有《漢上易解》等哲學著作,人稱漢上先生。
清乾隆八年(1743年),直隸省河間任丘人舒成龍調任安陸府荊門州知州。舒成龍非常重視教育,並對朱震十分推崇。他尋思,沙洋區區小鎮,能出這么多才華出眾的人物,一定有其特別之處。於是上任伊始就來沙洋視察,並專門到漢江邊查勘地形。當看到那洶湧澎湃的漢江、繁榮興旺的市場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時,他找到了答案,沙洋乃“漢水靈秀所鐘欲也”。隨後決定,在漢江邊修建一座書院,選送沙洋地區的優秀子弟到此讀書,為國家培育更多人才。在舒成龍的親自督辦下,經過兩年的籌劃和施工,書院於乾隆十年(1745年)在大堤上的關廟旁落成。為了紀念理學家朱震,便將書院命名為“漢上書院”。書院內建有北樓三楹、東西相廂房各三楹及耳房,設講堂、教職工宿舍、學生宿舍等,共耗銀1500兩。
書院招收官紳富戶子弟和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學生數百人在此就讀,並發給一定的津貼。授課老師大都為本地的名儒,主要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科舉取士“養其賢才”,以供朝廷之用。
道光年間,因大堤崩岸,書院幾乎淹沒水中,而被迫後移。鹹豐年間又毀於兵火。同治九年(1870年),剛上任的荊門知州王庭楨到沙洋視察堤防,在堤上,當看到昔日頗具規模、享譽全州的漢上書院,如今已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景象時,很是憂傷。於是協商地方官員,籌資對書院進行了徹底整修,使之恢復如初。漢上書院在清末被毀。
朱震,字子發,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考中進士,初任縣令、州官。高宗紹興元年調任翰林院大學士,後任太子講讀官。擅長研究經學,尤其精通《周易》,著有《漢上易解》等哲學著作,人稱漢上先生。
清乾隆八年(1743年),直隸省河間任丘人舒成龍調任安陸府荊門州知州。舒成龍非常重視教育,並對朱震十分推崇。他尋思,沙洋區區小鎮,能出這么多才華出眾的人物,一定有其特別之處。於是上任伊始就來沙洋視察,並專門到漢江邊查勘地形。當看到那洶湧澎湃的漢江、繁榮興旺的市場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時,他找到了答案,沙洋乃“漢水靈秀所鐘欲也”。隨後決定,在漢江邊修建一座書院,選送沙洋地區的優秀子弟到此讀書,為國家培育更多人才。在舒成龍的親自督辦下,經過兩年的籌劃和施工,書院於乾隆十年(1745年)在大堤上的關廟旁落成。為了紀念理學家朱震,便將書院命名為“漢上書院”。書院內建有北樓三楹、東西相廂房各三楹及耳房,設講堂、教職工宿舍、學生宿舍等,共耗銀1500兩。
書院招收官紳富戶子弟和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學生數百人在此就讀,並發給一定的津貼。授課老師大都為本地的名儒,主要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科舉取士“養其賢才”,以供朝廷之用。
道光年間,因大堤崩岸,書院幾乎淹沒水中,而被迫後移。鹹豐年間又毀於兵火。同治九年(1870年),剛上任的荊門知州王庭楨到沙洋視察堤防,在堤上,當看到昔日頗具規模、享譽全州的漢上書院,如今已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景象時,很是憂傷。於是協商地方官員,籌資對書院進行了徹底整修,使之恢復如初。漢上書院在清末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