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漕平銀
- 外文名:Silver ingot
- 朝代:清代
- 計量單位:兩
- 類型:貨幣
簡介,製造,幣值,
簡介
製造
清代銀錠,中央並不鑄造,而是由各徵稅機構,如內地各常關、鹽道、海關、厘局,以及地方政府,如州、縣所屬或於徵稅期間臨時召來的銀匠,以及民間的銀爐、銀號、錢莊、錢局,甚至個人銀匠所造。由徵稅機關及地方政府鑄造者,俗稱官寶、庫銀、或稅錠,有些地方則稱為“官批足紋銀”或“關批足紋銀”,成色及重量較為整齊,大都作為上繳——如各州、縣解省,各省及各稅關解中央之用;若解中央,需鑄造為五十兩或十兩的足色銀錠,並打上年月、州縣及銀匠名稱。民間鑄造的銀錠,重量及成色均頗為參差,除五十兩及十兩的大、中錠外,尚有為配合交易需要的五兩內外小錠,以及一至四兩不等的散碎銀子(碎銀),與五錢以上、一兩以內的“滴珠”。碎銀及滴珠,以用於銀兩交易上的找零用戶和小額買賣居多。
幣值
理論上,銀錠的幣值,系由其本身的重量與成色交叉相乘後的結果,把它寫成等式,就是:幣值=重量X成色。例如某物售價“九八銀一兩”,那么買者可用成色九八、重一兩,或重九錢八分的足色銀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