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皮箱

漆皮箱

漆皮箱為廣東“陽江三寶”之一,主要由水牛皮或者羊皮製成。漆皮箱的中間層是經過精心加工、縫製的牛皮,最外兩層則是天然生漆。全皮箱雖然乍看像木箱,但里外都裹著牛皮,敲擊時聲音比木箱悶。在制箱過程中,匠人要用特殊工藝把粗厚的牛皮像縫衣服一樣一針一線地縫到木板上,因此每個稜角都有隱蔽的縫合線和縫合折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漆皮箱
  • 陽江三寶:小刀、豆豉、漆器
  • 分類:手工藝
  • 傳承人:陳奇積、傅以周、范俊
  • 材質:水牛皮、羊皮
由來,用途,現代傳承,

由來

現代製作的漆皮箱現代製作的漆皮箱
贈君珍重載衣裳,
定造成雙黑漆箱。
從此黑頭人不老,
相投膠漆兩情長。
——(清)譚松年《陽江竹枝詞·漆皮箱》
漆皮箱是“陽江三寶”之一,但是跟正常發展的陽江小刀、陽江豆豉不同,陽江漆器隨著原“陽江縣地方國營漆器工藝廠”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倒閉幾乎銷聲匿跡。在陽江市申報廣東省“漆藝之鄉”稱號的申報材料上有這樣的文字描述:“上個世紀80年代末,陽江漆器工藝逐漸衰落,如今將成絕唱”。

用途

漆皮箱多用水牛皮或者羊皮製成,尤其以陽江的漆皮箱最為著名。舊時的新娘多有用漆皮箱裝陪嫁物品的習慣,而現在漆皮箱因其做工獨特,避光防潮密封性能好,廣受各大收藏愛好者喜愛。
作為著名的“陽江三寶”之一的陽江漆器,有著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的發源地——江城在2011年被省命名為“廣東省漆藝之鄉”。當年的陽江漆器,主要以漆皮箱為主。這是因為陽江所處的嶺南一帶,乃至東南亞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天氣比較潮濕且春天梅雨天較長。家庭物品——尤其是字畫、衣物類容易發霉。漆皮箱以它特有的防潮防蛀功能,便成為貯物首選。
漆皮箱之類的家庭用品能長盛不衰,更重要的原因,是與地方的風俗有關。
箱子和枕頭都是家居日常用品,因而也是當年婚嫁必備禮品。以漆藝製作的皮箱、皮枕、漆木屐作為賀禮,既名貴大方又實用,就像現在的小車一樣,也就當為婚嫁禮品首選。婚嫁禮品都講究個好“意頭”,漆器製品以其黑色象徵“黑頭人不老”,以“漆”,象徵新婚夫婦感情之“如漆似膠”,這便是陽江漆器作為婚嫁禮品的重要原因。
作為婚嫁禮品的漆器,除了到店鋪購買外,還可以“度身定做”。那時候的陽江漆器商店,都是前鋪後廠的格局,人們可以進去協商,挑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在現在的“陽江漆藝博覽館”里,就保存著一個漆有新娘新郎名字和新婚誌喜字樣的漆皮箱。可見當年的婚禮,新人都以擁有一套漆器嫁妝引為自豪。

現代傳承

相關傳承人
陳奇積,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陽江人,中專學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工藝美術師。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漆器髹飾技藝(陽江漆器髹飾技藝)”項目的市、省兩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奇積1962年進入國營陽江漆器工藝廠從事漆藝工作至退休,畢生從事漆藝事業,在漆藝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在近50年的漆藝生涯中,早期得到傅乃彬、譚紹清等老師傅的親傳,熟練地掌握了陽江漆器製作流程工序、漆皮箱的製作工藝、漆畫的繪畫工藝、漆工藝品的設計與製作技巧等著名的陽江漆器傳統技藝,對漆性有較深的研究和心得。繪染、蒔繪、變塗、印錦、鑲嵌、刻灰、刻錫、雕填、貼金、貼銀等傳統技法的運用得心應手,有較高的造詣。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並探索尋求傳統工藝技法的突破和創新,將傳統的手工技藝與現代繪畫審美要求相結合,融入當代繪畫藝術元素,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顯時代特色,作品不僅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漆色層次豐富、顏色溫潤渾厚而耐人尋味,極致地體現了漆畫之韻、漆畫之美。
皮胎漆器,是陽江最富特色的傳統漆器,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傳統工藝皮胎漆器製作的瀕危狀況已差不多有30年了,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不失傳,陳奇積拜訪請教了多位前輩,四處蒐集材料與工具,由於漆皮箱製作的工序複雜,工具與材料考究難求,但他克服了製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花了大量的精力製作了一個傳統的“漆皮箱”,並在漆皮箱的紋飾工藝上大膽創新,一改以往素髹的技法而是運用變塗的方法進行紋飾,形成獨特的風格,既符合傳統審美規範,又滿足了現代審美要求,展示了陽江漆藝昔日的風采,搶救了這項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技術,並將有計畫地對徒弟傳承,進行生產性保護。
代表作有:《銀龍魚(漆畫)》、《金魚圖(漆屏風)》、《金魚圖(漆花瓶)》、《鳥巢之夜—2008(漆畫)》、《祥雲(漆皮箱)》等。作品參加過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展覽,漆畫作品《九龍競游》被亞運會開、閉幕式主會場貴賓接待廳收藏。漆畫作品《銀龍魚》被中國廣東電信選用製作200電話卡封面,2010年參加文化部主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陳奇積多年來除自己堅持創作外,還致力於陽江漆藝的傳承和發展,2000年開始在陽江國營漆器工藝廠設立漆藝培訓點,培養年輕漆藝人才。至2004年底,陽江國營漆器工藝廠倒閉被拆賣後,於2005年1月創立了“漆墨苑·陳其積工作室”至今,使陽江漆藝生產性保護和發展有了一個新的平台,其門徒和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陳自豪、王清泉、黎安樂、戴倩芳、 林遠超、林顯健、林業潮、黃成家等一批青年漆藝苗子,並免費培養青少年漆藝愛好者,免費向漆畫發燒友傳授漆畫技藝,還受聘在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為藝術系學生定期教授漆藝。
幾位漆藝傳承人范俊、陳奇積、傅以周都認為:漆器,才是陽江漆藝的根本。陽江漆畫只是附生在漆器上的分支,傳統漆器若丟失了,就等於失去了“人無我有”的特色,失去了工藝美術的立身之本。
當陽江漆器髹飾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對於陽江漆器老藝人來說,榮譽加於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年屆八十的范俊,雙手快不聽使喚了,仍堅持在家一點一滴制漆胎、一筆一划描彩漆。“希望在有生之年把陽江漆藝技術傳給後人。”范俊用顫抖卻有力的聲音說道。
這兩年,陳奇積開始拾起傳統的漆皮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工具問題。用來刨平牛皮的刨子,到處都買不到,我最後找了家五金廠重新設計了一把。”陳奇積說,普通的木工刨,要么刨不動牛皮,要么一刨就是一大塊,難以精雕細琢。為了找尋皮箱上的牛皮,他跑遍了大半個廣州。
作為傳承人之一的傅以周,還兼著陽江漆藝館館長一職,最根據近他忙於撰寫漆藝館可行性計畫,準備對陽江漆藝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記錄、整理、分類、編目,對其歷史沿革、傳承系統、表現形式、文化內涵等進行確認,並建立系統的檔案。“只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即便是具體而微的事情,相信假以時日,也能星火燎原了。”傅以周說。
漆皮箱相關名詞解析
髹飾:“髹”字作為漆藝的專有動詞使用,以漆飾物謂之髹,我國民間則把以漆飾物的動作也稱為“漆”。《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古人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這兩字來概括。髹飾工藝是中國古代在藝術品上採用的一種工藝,用漆漆物,謂“髹”;“飾”,寓紋飾之意。
腰果漆:腰果漆為陽江獨創,又名“陽江漆”。1976年下半年,漆器廠廠長沙泗組成攻關小組,開發大漆的替代塗料。經過反覆摸索和艱苦試驗,以腰果殼液為主要原料,研製出了天然樹脂型油基漆——腰果漆。1982年,產品基本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漆顏色相對鮮艷,成本較便宜,非常適合首飾盒等小漆器飾品的工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