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漁雕
- 拉丁學名:Ichthyophaga humilis
- 別稱:魚雕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隼形目
- 科:鷹科
- 亞科:海雕亞科
- 屬:魚雕屬
- 種:漁雕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Müller & Schlegel, 1841
- 同義學名:Falco humilis Muller & Schlegel, 1841
- 同義學名:Haliaeetus humilis Muller & Schlegel, 1841
- 英文名稱:Lesser Fish-eagle
- 英文名稱:Lesser Fish Eagle
- 英文名稱:Lesser Fish-Eagle
- 英文名稱:Lesser Fishing Eagl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長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狀況,
形態特徵
漁雕頭和頸灰色,微具黑色羽軸紋,老鳥羽軸紋較明顯。其餘下體灰褐色或暗褐色,初級飛羽內翈基部常常或多或少綴有白斑,尾為圓尾,中央尾羽灰褐色,具淡色尖端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外側尾羽基部2/3綴有白色和褐色斑紋;1/3末端黑色。比較老的鳥此白斑則消失,前頸和胸灰褐色,腹和兩脅,以及肛區、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色。幼鳥上體暗褐色、具淡色羽緣,下體淡褐色、具寬闊的白色縱紋。
大小量度:體長610-690毫米,嘴峰38-43毫米,翅354-397毫米,尾174-205毫米,跗蹠66-73毫米。
相似種鶚體型較小,頭頂的白色羽冠,頭側和下體白色,胸有暗色橫帶,區別甚明顯。
棲息環境
漁雕是一種在森林中棲息的猛禽,活動于山地森林中的河流與溪流兩岸,偶爾也到2000米左右的山地湖泊地帶。棲息在大型森林河流、湖泊和濕地附近,主要棲息在1000米以下的地區。沿著河流、沼澤、紅樹林、伐木林和油棕種植園生存,但主要是沿著森林覆蓋的內陸河流。
生長習性
在中國為偶見冬候鳥。喜歡停留在大樹上或岩石上。“啊,啊”的叫聲十分響亮。幾乎完全以魚類為食,只是偶爾吃一些爬行類等動物。漁雕捕食的時候不是採取其他雕類和鶚等所採取的從空中猛撲入水的方式,而是靜靜地站在水邊的樹上等候時機,一旦發現水面附近有魚類漫遊,就從所棲的樹上悄悄地滑翔而下,緊貼水面作高速飛行,然後迅速地伸出爪子,將魚抓起,並不在水面上擊起浪花,顯得非常迅速而從容,堪稱神出鬼沒。如果水面附近的魚類較少,它也能潛入水中去獵捕。主要以魚為食,偶爾也吃爬行類。
分布範圍
分布在印度(僅限於喜馬拉雅山麓和東北部,南部卡納塔克邦的數量較少,範圍和數量都在下降)、孟加拉國、尼泊爾(罕見)、不丹(在低海拔地區非常罕見)、中國(海南島罕見、遊蕩)、緬甸(廣泛存在,在當地相當普遍)、泰國(西部和南部罕見)、高棉、寮國(有少量持續存在,雖然分散且分布面積小,使容易受到當地物種的滅絕)、越南(在西北部和安南南部罕見,其他地方地相當普遍)、馬來西亞半島(曾經常見,在當地相當普遍但數量卻在下降)和東馬來西亞、汶萊(稀缺)、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不常見、常見於蘇拉威西島東南部,在其他地方不常見,在蘇拉群島和布魯島有生存)。
繁殖方式
繁殖於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區,營巢於森林中河流兩岸高大的喬木樹上,偶爾也在山腳農田和草地中孤立的樹上築巢。繁殖期為3-6月,3月份開始產卵,每窩產卵2-3枚。卵的大小為64.6毫米×20.1毫米。由雄鳥和雌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漁雕指名亞種 | Icthyophaga humilis humilis | Müller & Schlegel, 1841 |
2 | 漁雕海南亞種 | Icthyophaga humilis plumbea | Jerdon, 1871 |
種群現狀
在整個分布範圍內已經很少見,特別是在印度次大陸上,主要是由於河流沿岸森林棲息地的喪失、淤積、過度捕撈,人類對水道的干擾增加以及直接捕獵。該物種也明顯易受人類使用殺蟲劑的影響而蛋殼變薄,導致育雛困難。
保護狀況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