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燈秧歌

漁燈秧歌

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是流傳於山東魯南台兒莊運河兩岸的民間舞蹈,早在清代中期就在當地盛行。當時台兒莊運河兩岸普遍流行著一種民間“鄉會”的文藝活動組織,每逢春節期間,各村、鎮組織起大小不同的“鄉會”,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時遇到豐收年景,則串演到正月底才結束。“鄉會”演出的節目多種多樣,包括獅子、龍燈、柳琴、花鼓、漁燈秧歌等,漁燈秧歌是其中很受廣大民眾歡迎的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燈秧歌
  • 屬地:棗莊市台兒莊區
  • 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介紹,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分布區域,歷史淵源,基本內容,演出,曲詞,樂器,動作說明,跳法說明,相關製品及其作品,服飾,道具,主要特徵,重要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學術價值,科學價值,

基本介紹

漁燈秧歌的演出場地,多採用廣場或大街表演,晚間效果更佳。演員十四人,分別扮演漁翁、漁婆、貨郎、憨丫頭、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鑼(女)。根據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員舞步各有不同,演員基本穿的是古裝戲衣。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外場是專門負責伴奏的人員,里場是扮演人物的演員兼樂手,曲譜包括曲調和唱詞兩部分。曲調是喜慶歡快的民間小調,唱詞不受局限。它的唱詞一部分是多年流傳下來的民謠,也有一部分是根據不同情況即興創作,換詞不換曲,歌詞多為七言。
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時期,運河兩岸,連年水災,再加兵荒馬亂,魚燈秧歌一度消沉。抗戰勝利後重新流行,解放後,漁燈秧歌發展較快,每逢春節後的民間遊藝展演都組織漁燈秧歌隊參加,各路秧歌隊雲集台兒莊城區,相互交流切磋,使秧歌藝術不斷得到提高。
目前,原生態的漁燈秧歌,民眾基礎不斷削弱,瀕臨消亡,急需有效保護和全力搶救。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台兒莊區地處魯蘇交界處,西連微山湖,南臨隴海線,津浦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橫貫東西,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全區轄5鎮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行政村(居),面積538.6平方公里,人口30.1萬。
台兒莊形成與漢,發展於元,繁榮於明清,自古即為“商貿重鎮,水旱碼頭”,運河文化和大戰文化底蘊深厚。1938年春的台兒莊大戰是台兒莊成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現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運河故道”被世界旅遊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以來,這片古老而英雄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黃淮海平原開發樣板區,有“魯南糧倉”之稱,同時還是魯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一座具有江南水鄉風貌的河港商貿生態旅遊城市正在運河之畔崛起。

分布區域

漁燈秧歌主要分布於魯南地區台兒莊運河兩岸。

歷史淵源

“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它取俗諺“喜慶有餘”中的“余”的諧音“漁”,“五穀豐登”中的“登”的諧音“登”,故稱漁燈秧歌。漁燈秧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鄉會藝術。流傳在魯南台兒莊運河兩岸,早在清代中期就在當地盛行。當時台兒莊運河兩岸普遍流行著一種民間“鄉會”的文藝活動組織,每逢春節期間,各村、鎮組織起大小不同的“鄉會”,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時遇到豐收年景,則串演到正月底才結束。“鄉會”演出的節目多種多樣,包括獅子、龍燈、高蹺、旱船、柳琴、花鼓、漁燈秧歌等,漁燈秧歌是其中很受廣大民眾歡迎的節目。
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時期,運河兩岸,連年水災,再加兵荒馬亂,魚燈秧歌一度消沉。抗戰勝利後,台兒莊北關鎮有一天津糧商在此開辦糧行,時逢春節,糧行出錢辦起了“鄉會”,各村、鎮的民間藝術活動得到恢復。這時黃林莊的鄉民決心辦起多年不玩的漁燈秧歌,村里人籌集經費,去徐州制辦服裝道具,由藝人柳泉義、張守志組織排練,從此漁燈秧歌又流傳在“鄉會”中。
解放後,漁燈秧歌發展較快,每逢春節後的民間遊藝展演都組織漁燈秧歌隊參加,各路秧歌隊雲集台兒莊城區,相互交流切磋,使秧歌藝術不斷得到提高。
目前能夠掌握傳統漁燈秧歌技藝和純正舞蹈風格的秧歌民間藝人寥寥無幾,保護和傳承工作亟待加強。

基本內容

漁燈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民間鄉會藝術,流行於台兒莊運河兩岸。春節期間由村莊自發地到各鄉會演出。

演出

漁燈秧歌的演出場地,多採用廣場或大街表演,晚間效果更佳,演員十四人,分別扮演漁翁、漁婆、貨郎、憨丫頭、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鑼(女)。根據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員舞步各有不同,漁翁多用“橫跨步”,粗獷穩健;漁婆多用“小碎步”,左右搖擺,跑起來如水上飄;貨郎引小姐多用“單腿退步”,滑稽、幽默;憨丫頭追趕貨郎,阻止貨郎與小姐引逗多用“十字步”,略自由,表現憨、傻的情態;小姐走小碎步,表現出一種嬌柔的形態。先生則是在場中心即興表演,現場編詞,有時與場外人答語、說逗,幽默風趣。鼓男鑼女多用“蓮花步”。整個舞蹈給人一種似在船上波動起伏的感覺。在服裝上更有特色,演員基本穿的是古裝戲衣。小姐身穿的是大襟繡花襖,下身穿裙子;憨丫頭穿的是翻開的大花襖,表現出喜劇的效果。

曲詞

漁燈秧歌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漁燈秧歌的曲譜包括曲調和唱詞兩部分。曲調是喜慶歡快的傳統民間小調,唱詞不受局限。秧歌隊演唱時,在外場的鑼鼓收住,演員中的4鼓4鑼可隨唱詞打出節奏。其中2人領唱眾人應,也可每人一句眾人應。它的唱詞一部分是多年流傳下來的民謠,也有一部分是根據不同情況即興創作,換詞不換曲,歌詞多為七言。

樂器

漁燈秧歌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外場是專門負責伴奏的人員,有5人,由大鑼、小鑼、大叉、小叉和大鼓組成;里場是扮演人物的演員兼樂手,有4男4女,4男演員演奏腰鼓,4女演奏小鑼

動作說明

道具的執法
(1)握漁桿 雙手抬至身前兩側,右手夾握線繩下部。
(2)執魚燈 右手滿把握魚燈木把。
(3)執扇燈、團扇、貨郎鼓、傘 握法同“執魚燈”。
(4)舉銅鈴
(5)捏鑼、持鑼點
(6)挎鼓拿鼓槌
漁翁的動作
(1)握竿行進
做法 右腳起,雙腿屈膝一拍一步行,雙手“握魚竿”,兩臂平伸與肩平,上身右擰,目視右前方(邁左腳時,頭轉左目視左下方)。
提示:行進中雙膝屈伸上下微顫動。
(2)弓步垂釣
第一拍 右腳邁一步成右“旁弓步”,雙手“握漁竿”伸向頭右上方,上身稍前俯右傾,眼看右方。
第二拍 左腳向右前邁一步,右腳跟離地,同時兩手向左“雙晃手”一圈後順勢把漁竿甩至左側,左手至“山膀”位,右手於肩上方,上身左擰,眼看左前方。
第三拍 右腳前邁成右“前弓步”,雙手同時向前伸出將竿指向前上方,上身向右前傾,眼看右前方。
第四拍 左腳向右前邁一步,兩膝順勢上下顫動一下,眼看左上方。
(3)魚上鉤
準備 接“弓步垂釣”。
第一、二拍 右腳抬起,左腳為軸右轉半圈,落成“大八字步半蹲”,同時雙手經右前向左“晃手”,成右“順風旗”位,順勢將髯口甩至左肩,上身微左傾,眼看左手魚鉤。
第三、四拍 同第一至第二拍動作,轉向前方,同時屈膝上下顫動一下,並做釣到魚的喜悅狀。
(4)蹉步
做法 保持“大八字步半蹲”向右連續“蹉步”,雙手右“順風旗”位“握漁竿”,眼看右方。
漁婆的動作
(1)踏步亮相
第一、三拍 左手叉腰,右手持“魚燈”在胸前,走“碎步”跑小“∞”形路線.
第四拍 左腳向右邁一步成“大掖步”,同時上身左擰,右手持魚燈於左胸前,左手背於身後,眼看左方亮相。
(2)圓場步
做法 上身姿勢同“踏步亮相”第一至第三拍,腳走“圓場”。
(3)跳臥魚
第一、二拍 上左腳,雙腿跳起盤腿,左手“山膀”,右手“執魚燈”於胸前,眼著左前上方。
第三、四拍 落地成右“踏步全蹲”,右膝著地,左手撩至左上方,右手在胸前上下顫動,上身稍前傾,眼著左前下方。
貨郎的動作
(1)右攔路
第一拍 左腳左跨一步成左“旁弓步”,右手向左“晃手”後至“山膀”位,左手叉腰,眼看前方。
第二拍 左腳撤至右腳後腳掌點地,胯向左前頂,左手叉腰,右手轉腕搖鼓一下呈上弧線收到左胸前,頭右伸前探,眼看左前方。
第三拍 左腳左邁一步成左“旁弓步”,左手由胸前向左前方推掌,右手於“山膀”位搖鼓一下,上身稍左擰微後仰,眼看前方。
第四拍 保持姿勢,右手搖鼓兩下。
(2)左攔路
第一拍 右腳向右邁一步成右“旁弓步”,右手“山膀”位搖鼓一下經下弧線劃到左胸前,左手至“斜托掌”位,上身右擰,眼看前方。
第二拍 左腳收回成左“丁字步”,胯向右前頂,左手叉腰,右手於“山膀”位,頭左伸前探,眼看右前方。
第三拍 同第一拍動作。
第四拍 保持姿勢,右手鼓在胸前搖動兩下。
(3)引逗
做法 右腿前抬成“商羊腿”,左腿微屈,右手伸向右腿上方(鼓頭向前),左手叉腰,上身稍後仰左擰,眼看右前方,然後保持姿勢,一拍一步向後跳,雙肩隨之上下聳動。
(4)對肩
準備 男右手“執貨郎鼓”,女右手“持扇燈”,兩人面對面。
第一?二拍 上左腳成右“踏步”,雙膝稍屈,上身順勢左擰微前俯,左手背於身後,右手鼓、燈舉至左肩前(兩人左肩相對),眼看對方。
第三?四拍 右腳向右後退步順勢右轉半圈成左“踏步”,上身右擰微前俯,左手叉腰,右手搖鼓兩下至“山膀”位,上身右擰稍前俯,眼看左前方。
小姐的動作
(1)左躲路
第一至三拍 左手“捏絹”叉腰,右手持扇燈半遮面,跑“碎步”走“之”字路線。
第四拍 左腳前邁成右“踏步”,右手燈由臉前下移,偷看貨郎。
提示:對稱動作稱“右躲路”。
(2)羞步扭
做法 左腳起一拍一步走“十字步”,雙手左右擺動,腰隨之稍扭動,眼看貨郎做含羞狀。
憨丫頭的動作
(1)扭步
做法 左腳起一拍一步走“十字步”,右手“握團扇”、左手“捏絹”在身前兩側大幅度擺動,腰及胯部隨之扭動。
(2)攔路
第一至三拍 左腳起一拍一步前行,上身動作同“扭步”,眼看左前方。
第四拍 上右腳成左“踏步半蹲”,胯右扭,左手至胸前“按掌”,右手甩至“斜托掌”位,頭像右傾,眼看前方。
(3)跑場
做法 右腳起向前快速行走,胯隨之左、右扭動,同時左手叉腰,右手“握團扇”先指向前方,再收回胸前,眼看前方。
先生的動作
自由步
做法 右手“握傘”,左手“握鈴”,在表演場中逆時針方向行走,即興表演,不受音樂節拍限制。
鑼手、鼓手的動作
連環步
準備 左手“捏鑼”、右手“持鑼點”抬至胸前。
第一至三拍 左腳起一拍一步前行,右手按拍擊鑼,眼看左前方。
第四拍 右腳後撤,右手擊鑼一下,眼看右前方。
提示:鼓手做此動作時,雙手按拍擊鼓面。

跳法說明

漁翁一人,簡稱“翁”,手“握漁竿”。
漁婆一人,簡稱“婆”,右手“持魚燈”,左手“捏絹”。
貨郎一人,醜,簡稱“郎”,右手“執貨郎鼓”。
小姐一人,閨門旦,簡稱“姐”,右手“執扇燈”,左手“捏絹”。
憨丫頭一人,醜姐,簡稱“丫”,右手拿團扇,左手“捏絹”。
先生一人,中年男子,簡稱“生”,右手“執傘”,左手“舉銅鈴”。
鑼手四人,青年女子,簡稱“鑼”,右手“持鑼點”,左手“捏鑼”。
鼓手四人,青年男子,簡稱“鼓”,肩挎鼓,兩手各拿鼓槌一根。
(1)擺場
樂隊在上場門外。
舞隊由漁翁帶領“圓場”打場子,排列順序為:翁、婆、郎、姐、丫、二鼓、二鑼、二鼓、二鑼。(行進過程中。各角
色手持各自道具,自由表演)
場子打開後,翁喊“嗨!”生進場中,四鑼、四鼓成兩豎排,各蹲在場地東、西兩側,余者成一大圓圈。
(2)跳秧歌 鑼鼓點一無限反覆
翁做“握竿行進”,婆跑“圓場步”,郎做“引逗”,姐做“左躲路”,丫做“扭步”。舞者邊做各自動作,邊順時針方向轉圈表演,生在場中間走便步逆時針方向轉圈即興表演。
以下動作均在順時針方向行進過程中完成,做時,不拘泥單行,也不必統一面向,各角色間行進速度、動作節奏不盡一致,但又要相互照顧,默契配合,始終保持大圓圈隊形。
各角色所做動作如下:
翁依次做“弓步垂釣”、“魚上鉤”、“蹉步”。
婆做“圓場步”、“踏步亮相”、“跳臥魚”、“踏步翻身”。
郎面向姐做“右攔路”、“左攔路”;姐做“左躲路”、“右躲路”,接著兩人“對肩”。郎又做“引逗”,姐做“羞步扭”。
丫做“扭步”、“攔路”,當看見郎與姐做“對肩”時,丫接做“跑場”欲追郎,被生阻擋,接著呀和生即興表演、逗趣,互表愛慕之情,最後由翁率眾出場。四鑼四鼓隨其後。
(3)喊號 鑼鼓點二無限反覆
翁喊號“嗨!”場外鑼鼓起,眾按擺場順序由翁帶領,
全體走“圓場步”跑成一個大圓圈,生進入場中。
(4)唱太平歌
全體走“連環步”,翁雙手“握漁竿”,余者均將道具舉至胸前,順時針方向反覆繞圈,生在場中逆時針方向走圓圈,頭鑼唱[1]至[8]、眾鼓鑼唱[9]至[16],以下按曲譜要求唱,
歌詞唱完後,內場頭鑼奏鑼鼓點三,外場打擊樂接奏鑼鼓點一,全體演員重複“跳秧歌”的動作及路線,接著再演唱其他曲目。演唱結束後,翁喊“嗨!”,率全體跑“圓場步”繞二至三圈後,跟在樂隊後面走向另一演出場地。
【注】:《鑼鼓點一》、《鑼鼓點二》、《鑼鼓點三》、《太平歌》詳見《相關製品及作品》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服飾

漁燈秧歌的服飾基本是仿戲曲古裝。
(1)漁翁 頭戴草帽圈,掛白滿鬢。穿草綠素箭衣、黑色燈籠褲、快靴,腰系大帶。
(2)漁婆 腦後梳獨辮,頭戴粉紅漁婆罩,穿大紅裙、彩鞋。
(3)小姐 腦後梳獨辮,鬢插紅花。穿粉紅偏襟褂、粉紅長裙、彩鞋。
(4)貨郎 醜扮,鼻樑中畫豆腐塊,頭戴黑色氈帽(帽頂裝一紅絨球)。穿深藍茶衣、紅燈籠褲、快靴,扎大帶。
(5)憨丫頭 頭頂梳一高撅辮,上插一朵花。穿紅色大襟褂、綠色彩褲、彩鞋。
(6)先生 頭戴涼帽,穿長袍、燈籠褲(均為黑色)、圓口布鞋。
(7)鼓手 頭戴氈帽(帽頂系一黃絨球),穿改良兵衣、燈籠褲、快靴(均為黑色),罩黃色坎肩,腰系大帶。
(8)鑼手 頭扎藍底白花頭巾,腦後扎結。穿偏襟褂、長裙(均為藍色鑲白花邊)、彩鞋。

道具

(1)漁竿 200厘米長竹竿,頂端綴一紅絨球,並系兩個小銅鈴和一根長約200厘米的線繩,繩末端系一魚鉤。
(2)魚燈 全長40厘米,分頭、肚、尾三部分。魚頭、尾用木頭刻成,魚身用竹蓖編扎,連線魚頭、尾,外裱蒙白紙,彩繪勾畫成魚形。肚內安蠟燭,魚腹下安逸長10厘米的木把。
(3)貨郎鼓 小銅鑼(直徑12厘米)在上,小鼓(直徑16厘米)在下,用長約50厘米木棍串聯在一起,鑼鼓兩邊各綴一耳槌。
(4)扇燈 用竹篾製成梯形呈上弧狀的立體扇燈骨架。白紙蒙粘,上繪花卉,上寬40厘米,下寬20厘米。高35厘米,厚10厘米,內點蠟燭,下安木柄。
(5)傘 破油布傘架,全長100厘米。傘檐上掛蛇皮、草藥等。
(6)銅鈴 長15厘米,鈴口直徑7厘米,安一木柄。
(7)鑼點(鑼板) 將長25厘米、寬5厘米的木片一端削薄打尖即可,
(8)馬鑼、腰鼓、鼓槌、團扇、彩絹

主要特徵

漁燈秧歌歷經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如下基本特徵:(1)表現風格幽默、風趣、粗獷等特點,但又不失優美、細膩之風韻,地方特色濃郁。(2)曲詞簡樸,通俗易懂,還可以即興演唱,唱詞很接近老百姓的口頭語,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3)以歌舞為主,有時也表演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戲曲片段,也有表現男女說逗、調情的小場,表演內容豐富。(4)是一種歌、舞、打擊樂和曲牌唱腔相結合的群體舞,能夠渲染節日氣氛,體現古運河兩岸的民俗、民風,深受老百姓歡迎。

重要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漁燈秧歌是運河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地方性的民間藝術,其內容主要是反映運河兩岸民風民情,是勞動人民創造生產的有利象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學術價值

加強漁燈秧歌保護與弘揚,不僅能夠使漁燈秧歌這項地方傳統藝術得以延續,而且有利於推動地方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豐富完善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地方民間藝術。

科學價值

漁燈秧歌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嚴謹而完善的格式,對於研究魯南地區運河兩岸的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對其他門類藝術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