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內共有5種漁游蛇屬物種分布,分別為漁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黃斑漁游蛇(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a)、黑斑漁游蛇(Xenochrophis punctulatus)、聖約翰漁游蛇(Xenochrophis sanctijohannis)和三角漁游蛇(Xenochrophis trianguligerus)。一般常說的漁游蛇多指國內分布最為廣泛也最常見的黃斑漁游蛇(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本詞條內容主要介紹黃斑漁游蛇。黃斑漁游蛇生活在山區丘陵、平原及田野的河湖水塘邊。半水生,夜行性,能在水中潛游。性兇猛,常攻擊捕蛇者。主要獵捕小魚,兼食蛙、蟾蜍等。當受到驚嚇時,它會抬起身體前部,採取攻擊的姿勢。每年5-7月產卵,每次產3-14枚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為一個多月。其膽可藥用。無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斑漁游蛇
- 拉丁學名: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
- 別稱:草花蛇,漁游蛇,漁蛇
- 二名法: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科:游蛇科
- 屬:漁游蛇屬
- 種:黃斑漁游蛇
- 分布區域:長江以南各省包括港台與海南島。國外分布於中南半島與馬泰
- 英文名稱:yellow-spotted keelback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全長0.5—1米,頭長橢圓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色變化較大,背面灰褐色、深灰色、灰棕色、橄欖綠色、暗綠色、黃褐色或橘黃色,自頸後至尾有黑色網紋,網紋兩側有醒目的黑斑;頭背灰綠色,眼下至唇邊有一條短黑紋,眼後至口角有長黑紋,頸部有1個“V”字形黑斑;腹面白色或黃白色或淡綠黃色,腹鱗基部黑色,使整個腹面呈現等距離的黑橫紋。
體形中等大小的半水棲無毒蛇.頭頸區分明顯;瞳孔圓形;鼻尖鱗前端比較窄,鼻孔背側位.上唇鱗色白,眼後下方有兩條黑色細線紋分別斜達上唇緣和口角;腹面色白,每一腹鱗基部色黑,形成整個腹面黑白相間的橫紋。
註:“紅斑漁游蛇”實為黃斑漁游蛇紅色表型的個體。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區丘陵、平原及田野的河湖水塘邊。半水性,夜行性,能在水中潛游。性兇猛,常攻擊捕蛇者。主要獵捕小魚,兼食蛙、蟾蜍等。當受到驚嚇時,它會抬起身體前部,採取攻擊的姿勢。每年5-7月產卵,每產3-14枚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為一個多月。
中文名: | 漁游蛇 |
中文拼音: | YúYóuShé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食物
魚,蛙,蝌蚪,蛙卵,蜥蜴,小型獸類等.
繁殖
卵生.7-8月產卵11-88枚,孵化期約需2個月,剛孵出子蛇全長170-181mm.
分布範圍
中國境內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包括海南島與香港,台灣。境外分布於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與馬來西亞。模式產地在中國廣州。
補充:在我國境內漁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分布於廣西與雲南。黑斑漁游蛇(Xenochrophis punctulatus)、聖約翰漁游蛇(Xenochrophis sanctijohannis)和三角漁游蛇(Xenochrophis trianguligerus)均分布於西藏。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