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浦書院

漁浦書院

漁浦書院位於太華山下、澧水河畔茹溪的陽和漁浦村。書院坐北朝南,狀如嶽麓書院,茹溪旁流,澧水前繞,山水秀麗,林木茂密,氣溫宜人,乃讀書講學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浦書院
  • 外文名稱:Yu Pu College
  • 地理位置:湖南慈利縣位於陽和鄉漁浦村
  • 歷史:100多年
基本簡介,書院籌建,建築格局,歷史沿革,

基本簡介


漁浦書院漁浦書院

書院籌建

漁浦書院來之不易,光緒初年,陽和地區除幾家私塾外,只有漁浦一所義校,其房5間。學人李紹華由澧縣回鄉講學。鑒於桑梓文化閉塞,教育落後,即是富家子弟也須到外地書院深造,遂與鄉賢李長卿、張宗鎧、田金楠等募資建“漁浦書院”。光緒九年(1883年)秋,約集鄉紳商計集資辦學事宜,獲準建校。當天李長卿置酒集客,酒半,謂眾曰:“我里高資率不逾三傳而破敗相踵。君等憑藉前蔭,損志益過,群謗所的,何若更私貨力,為子孫以令鄉校之興?”李當即率先捐款100萬。接下,李紹華捐田100擔,光洋500元。紹華又動員其伯叔李祖松、祖柏、祖春、祖桂等各捐田100擔。另有張、王、朱等富戶也相繼樂捐田產、錢財,總計得租田932擔6斗5升,作為固定校產。另經公義,將附近溪口鎮商厘稅每串錢抽100分之20作為辦學經費。經費落實之後,鄉人公推李紹華、李長卿主持建院工作。
二李不負眾望,特請外地高明地理先生選地,選來選去,最後選擇漁浦寨崗前坪的北角為院址,但此地是廖姓祖塋,經多次協商,廖姓同意由書院購買,定址於此。接著組織監造人員及工匠等去嶽麓書院參觀,決定仿照該院樣式修建。自燒磚瓦均在磚上鑄有“漁浦書院造”字樣,大興土木。當地民眾出力、獻料者,非常踴躍。群策群力,到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年)孟秋,即全部落成,占地8000平方米。報經省憲批准,正式定名為漁浦書院。竣工之日,縣長親臨,唱戲慶典。

建築格局

書院主體為木結構,伴有風火隔牆,分正殿、東西二齋、藏書樓、彰義祠和教學樓5大部分。另有八角亭、校門亭及生活用房等。院內配有內外柏樹園和魚池正殿有兩進,中間用過道連線,其過道深17米,寬12米,高4米。道的左右各有天井、花壇。東西兩齋前各設一牆壁,中間空出一操坪。坪的兩側至今尚存古柏十株,蒼勁挺拔,生機盎然。校門前面設左右兩舍,門兩旁均亦有風火隔牆。頭門牆上,有“忠孝廉潔”四個大字,據載仿照嶽麓書院門前的大字做成。大門橫額“蘭芷芬芳”四字,楹聯為“漁獵群經,導揚百氏;浦雲十色,溪月九霄”。兩邊側門額上寫有“入德之門”。二殿匾額為“菇溪擷秀”,門聯是“他年新人物,從此誕生;今日國小堂,願諸努力”。大門前有石級20階,下了石級,即是約1000平方米的長方形操坪,以垣牆圍住。彰義祠在東齋之東,系一四周圍住的樓台式建築,其匾額是“州壤雄風”。藏書樓位於正殿右後高台處,為兩層樓房。整個書院建築布局合理,寬敞明亮,神采飛揚。

歷史沿革

書院建成之後,延聘在南京講學的著名學者閻鎮珩任山長兼主講,李紹華掌管校務,講師有何伯次、何堯次、向廷佐等。名師望重,九澧各縣青年,聞風就讀者,為數甚眾。
書院大門是“門雖設而常關”,遇有重大喜慶,方打開大門,平時都從“入德之門”進出。書院考試制度非常嚴格,每逢開考,即封鎖各門,考試時將試題放在竹筒里,學生取題作答。書院教學內容採取中西結合,並獎勵優等學生;一級獎金1000串,二級500串,三級300串。閻鎮珩主講三年後,由縣邑知名學者田金楠繼任。書院一仍舊貫,文風不衰。因經費較為充裕,師生一伙食均由校方供給。由於辦學成績優異,光緒皇帝賜有大“典”一個,有重大事情如孔夫子誕辰、進考場等就打“典”。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後,書院改名為漁浦高等學堂。1909年,學堂分甲乙丙丁4個班,每班約40人。中共紅色電台的創始之一張沈川,少年時在此就讀,和後來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王育寅王育瑛兄弟同在乙班。甲班課程為國文、英文、物理、歷史、地理、音樂、體育。另為成年人設有養成所,攻讀新學,為期半年。田金楠之後,由享有武陵文豪的名學者吳恭亨曾兩次任主講。他曾題聯兩副,一是“新學闡歐美,深山生龍蛇”;一是“菇澧百派合,太華一峰高”。
民國成立後,漁浦書院更名為漁浦國小,學風依然濃厚。知名人士如楊凡、宋贊、張友典等學子均從漁浦走出學門。當時,漁浦的校歌是:“澧江東去,山水秀麗背太華。敦其博,矢期顯揚。唯漁浦,是吾母校 ,人才輩出,家國輝煌。續努力,一致奮勇圖強。任重道遠,豈容?徨!綺歟秀哉,祝漁浦,千秋萬歲無疆!綺歟秀哉,祝漁浦,千秋萬歲無疆!”
大革命時期,革命知識分子來漁浦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打倒土豪劣紳,革命風雲高漲。1938年,王育寅任名譽校長,名鄉賢於伯圭處理校務。稍後,此時已是地下黨員的張沈川任縣教育局代理局長。他曾派黨的地下工作人員孫警世和另外7位思想進步的教員來漁浦國小任教,並帶來一些進步書刊,以學校為基地,動員民眾奮起抗日,並進行黨的地下組織活動,學校面貌為之一新。抗戰勝利後,孫才離去。解放戰爭時期,這裡仍是黨從事地下活動的陣地,對革命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其後,漁浦國小改成漁浦中心國民國小。
漁浦書院人才濟濟,桃李遍地,尤其革命前賢諸多,除張沈川外,尚有田邦璇、李均聲、向名卓、田均厚、李玉伯等均名垂青史
漁浦書院藏書樓原來藏書近10萬冊,有《廿二史》、《萬有文庫》等珍本。每年中夏出曬,一般兩個人要翻曬一個暑假。可惜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駐這裡的部隊某營一桃源籍營長,抄走了大批書籍。以後歷經社會變革,書籍散失殆盡,藏書樓僅存一古老的菊花石硯池。書院建築物如藏書樓、彰義祠和教學樓等,尤其是在“文革”中,破壞十分嚴重,令人心酸。
1980年3月,慈利縣革命委員會以慈革發(1980)45號檔案,將漁浦書院列入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教育廳又於該年撥專款80000元,對書院進行維修。中共慈利縣委宣傳部乃於同年5月8日以慈宣字(1980)34號檔案發布關於修繕漁浦書院的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