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漁洋山位於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中心區域,三面臨湖,形如鰲首,東接胥口古鎮,北對光福景區,南望東洞庭山,西由太湖大橋聯通西洞庭山。漁洋山是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重點開發景區。
自古以來漁洋山就是觀賞太湖美景的最佳去處。
早在上古大禹治水時期,就有防風氏部落首領汪芒葬在漁洋山麓的記載。那時,這裡還屬於蠻荒之地,先民們“斷髮紋身,以示龍族”,以至於大禹“入裸國”而不得不解衣,入鄉隨俗。
漁洋山的得名源自於伍子胥“贈山報恩”的故事。伍子胥在率軍大破強楚、對楚平王掘墓鞭屍、報得血海深仇之後,找到當年曾對他有救命之恩的老漁翁的後人,帶回吳國,找了塊離王宮最近的風水寶地將他們妥善安置。並將該地取名為漁洋山,表示老漁翁的救命之恩如浩蕩海洋,永不敢忘。
這裡曾經是吳國王城所在地。吳國王城歷史上共發生過三次變遷。闔閭王的父親諸樊將王城從無錫梅里遷至胥口,並在漁洋山東側修建南宮。現今這裡南宮橋、南宮塘的地名仍讓人隱約想起當年南宮的規模。離南宮不遠處,有一個土墩,叫將墩,孫武“三令五申”、“斬二妃”、拜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當時,伍子胥一日之間,七薦孫武,闔閭王聽孫武講兵法入迷,急於要看他如何練兵,於是調宮女一百八十人交孫武指揮訓練。孫武將宮女分成二隊,以吳王兩寵妃為隊長,演練陣法。宮女們只是覺得好玩,嘻嘻哈哈不受約束。鐵血元帥孫武在三令五申後,辣手摧花,斬殺二妃。過程中,闔閭王曾親自求情卻被孫武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而拒絕。至今這裡留有美女墳、二妃廟等古蹟,只是在二妃廟中,將孫武像與二妃像並列,不知是基於何種考慮。在伍子胥的勸說下,吳王闔閭最終選擇在南宮小校場上築土為墩,授孫武帥旗、帥印、虎符,正式拜孫武為將,統帥吳國軍隊。
漁洋山北塢曾是吳國的水師基地。闔閭王在這裡組建了一支當時最先進的水師部隊,它由樓船、騎船、戰船等組成,分別擔當登入、運輸、水上作戰等任務。由伍子胥負責水師的訓練,撰有《伍子胥兵法——水戰法》,系統性地提出“疲敵、擾敵、誤敵、勝敵”的戰略目標及靈活機變的戰術思想,可謂開創了我國戰爭史上游擊戰術的先河。公元前506年冬,伍子胥與孫武一起率水陸混合編隊3萬精兵,與楚國二十萬大軍交戰,五戰五捷,所向披靡,占領楚國王城郢都。夫差二年,伍子胥率水師以漁洋山為基地,與來犯的越國水師大戰於夫椒山(今西洞庭山)水域,他採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的戰法,一舉全殲越國水師精華二萬多人,並乘勝追擊,橫掃越軍,迫使越王勾踐做了俘虜。
漁洋山北麓曇花塢竹林叢中,吳王妃鄭旦葬在其中。《香山小志》記載,這個鄭旦是吳王闔閭的妃子。但更多文學作品、影視劇中,說她是吳王夫差的愛姬。本是越國美女,和西施鄰村,被范蠡看中後,連同西施一起進獻給了夫差。可嘆鄭旦,小小年紀便成了政治權謀的犧牲品。
漁洋山見證了一個王朝的崛起、強大和衰亡,見證了吳越爭霸背後的陰謀、無恥和血腥,見證了蓋世英雄吳子胥臨終前的的悲嘆、昏君夫差蒙臉自戕時的絕望。一個王朝的背影后面,留下的是腥風血雨的記憶和百姓們苦難的經歷。
此後,吳地風氣漸由“好劍尚武”向“崇文重道”轉變。至南北朝後,吳地士紳雲集,文星璀燦,狀元輩出,江南才子名震天下,吳門畫派、香山幫橫空出世。眾多的文人墨客為漁洋山的優美風光所吸引,經常相聚漁洋,或泛舟湖上,或齊聚山頂,把酒臨風,揮毫潑墨,留下了大量傳世名作。
地址
公交線路
乘坐58、69、691路至太湖明珠度假村站
自駕路線
滬寧高速—嘉松樞紐處轉到G1501(原A30,往白鶴方向)——行駛約10分鐘後右手側轉入滬常高速(即原來蘇滬高速),過一個收費口後進入滬常高速江蘇段——西山出口下高速——下高速後右轉,往西山方向直行——第一個Y字路口左轉——胥香路——環太湖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