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洞庭漁歌)

漁歌(洞庭漁歌)

漁歌(洞庭漁歌)是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的傳統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漁歌(洞庭漁歌)源自戰國時期,最遲在北宋年間,就已廣泛流傳於古岳陽地區,范仲淹《岳陽樓記》中便有“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描述。漁歌(洞庭漁歌)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漁歌(即張口就唱),形成了洞庭湖區獨特的漁歌風味。漁歌詞往往是漁民見景生情,即興抒懷,隨口編唱。

2014年11月,漁歌(洞庭漁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5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歌(洞庭漁歌)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
  • 申報地區:湖南省岳陽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57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類型,唱腔曲調,旋律結構,表現形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魏徵《隋書·地理志》“荊州風俗篇”記載,漁歌(洞庭漁歌)起源於戰國時期屈原投江自沉後漁民自發打撈詩人屍體的群體活動,有2200多年的歷史。漁歌(洞庭漁歌)經歷了兩漢、三國時期的“作歌而行”、隋唐時期的“排筏號子”“船工號子”,至宋代形成獨具風格的漁歌對唱和拉網小調,逐步走向繁盛和完整。范仲淹《岳陽樓記》就有“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記載。南宋楊麼起義失敗後,大批漁民上岸安置,喏喏咚和漁鼓筒子從水上漁歌中析離出來,成為單獨表演的漁歌品種。洞庭漁歌自發源時的戰國至兩漢時期稱為洞庭棹歌,隋唐之際洞庭棹歌與洞庭漁歌兩個名稱並存,宋代至今稱洞庭漁歌。洞庭漁歌后期吸收花鼓戲、巴陵戲的舞蹈形式,具有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

基本特徵

主要類型

主要分為五大類,即號子類、生活類、愛情類、民俗類和祭舉牛虹戒祀類。
號子類,以《船工號子》為代表,多形容漁民在生產生活中的自發組織勞動,如拉縴、收網等,節奏鏗鏘,富於動感;生活類,則主要表達漁民內心的喜怒哀樂,如向洞庭湖傾訴個人內心的情感,代表作有《河水哪有我的眼淚多》等;愛情類,多為男女之間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受洞庭水域影響,婚姻、戀愛均在船間,由此萌生出大量歌曲作品,如《光棍娶親》等;風俗民俗類,更多反映漁民的生存技巧,及對子女的教育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代表作有《我的漁歌萬萬千》等;祭祀類,內容主要為漁民祈求水神、龍王保佑風調雨順、行船平安,代表作有《洞庭仙》等。

唱腔曲調

漁歌(洞庭漁歌)由領歌人起首,一唱眾和,音調高亢,婉轉,饒有風味。有對唱、獨唱、合唱等。漁歌(洞庭漁歌)是漁民口頭創作,口頭表演,以群體或家族的方式傳承,表現形態多樣。漁歌詞往往是漁民見景生情,即興抒懷,隨口編唱;常用比興手法,藝術形象比較集中、單一,表現的內容直接樸實;其曲調主要源於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民間小調,這是在漁歌、湖歌、燈調的相互影響、摻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調,具有濃厚的阿祖炒地方特色。其曲調主要源於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民間小調,這是在漁歌、湖歌、燈調的相互影響、摻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漁歌曲調優美柔和,高腔、平腔、哼腔交換使用,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十分貼近漁民的生活方式,如哼腔適宜於自唱自賞的環境,平腔多在近距離對唱中使用,而高腔激越亢揚,最適合較遠距離的“漁歌互答”。

旋律結構

洞庭漁歌旋律音樂豐富多彩,每個樂句里都帶有兩至三個不長的拖音,“拖音”是洞庭漁歌有別於其他民歌品種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徵。漁歌多採用“比”“興”的創作手法,一般結構比較短小,常用“領”“和”交替的演唱形式,在音調上造成一呼一應的態勢,予人以開闊、淋漓的新鮮之感。

表現形式

漁歌(洞翻重霸庭漁歌)的表員頸諒現形式有哼唱、齊唱、領和式齊唱、吹奏、對唱、歌舞、純自然和聲演唱、彈唱等。

代表作品

漁歌(洞庭漁歌)代表作品有《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湖風吹老少年郎》《養女莫嫁駕船郎》《河水哪有我眼淚多》《十二月漁民苦》《我撒網子妻盪漿》《陽雀子喚醒打魚人》《送郎一條花手巾》《趕郎不到是冤家》《篙子一響船要開》《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來口難開》《蓑衣歌》《情姐愛的打魚郎》《吃茶歌》《盤漁歌》《洞庭仙》《絞錨號子》《湖風吹老少年郎》《養女莫嫁駕船郎》《養女莫嫁雷公塘》《情姐下河洗茼蒿》《腳簽郎想姐來口難開》《吃茶歌》《情妹愛的打魚郎》《昨日打歌我有來》《好多碼頭下河來》《何不朝拜我打魚郎》《水路歌》《駕船的大哥瞧見了》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漁歌(洞庭漁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澤文化的根基。它結構多採用比、興的創作手法,通俗明白,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
民間音樂中時常體現著湖區傳統的祭拜禮與祭祀習俗。洞庭湖區漁民幾乎一生都在水上生活勞作,特殊的生產力結構和生活方式構成了該地區漁民特有的價值觀念。他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因此漁歌(洞庭漁歌)的祭祀類歌曲對於研究水澤文化、水神信采紙凳肯仰等民俗學和歷史文化學的價值重大。

傳承狀況

漁歌(洞庭漁歌)受到地域限制茅臭盼,生存空間日益萎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世代傳承中離不開藝人、表演者和觀眾,民間音樂總是和一定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生存狀態交織在一起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洞庭湖區的漁民大部分都.上岸轉產轉業,且他們的子孫已經很少從事養魚捕魚活動,對漁歌(洞庭漁歌)的保護與傳承是陌生甚至排斥的。現存的年輕漁民幾乎不會唱漁歌(洞庭漁歌)。

保護措施

湖南經視曾製作過系列節目宣傳漁歌(洞庭漁歌),《非遺湖南洞庭漁歌系列》。
2012年,歌曲《新洞庭漁歌之老巴陵漁謠》出爐,他是由著名作家鄒當榮作詞、著名音樂人譚圳作曲,譚圳、石雅琴演唱、湖南惠駿文化傳媒策劃攝製的東洞庭湖新漁歌。
2013年5月,洞庭湖區文體新局聯合洞庭街道辦事處先後在西瓜山、東風湖、捕撈、沿湖等社區開展了一系列“洞庭漁歌”傳唱活動。已宣傳發動近100人,傳唱了《我的漁歌萬萬千》《哪裡也比不上洞庭美》等8首“洞庭漁歌”。
2003年,已蒐集整理的漁歌(洞庭漁歌)篇目有上千首之多,內容從漁民部族的起源、遷徙、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涉,被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洞庭湖區歷史變遷和不同時期漁民生活狀態的“活化石”。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岳陽市岳陽樓區文化館、岳陽市岳陽樓區美術館獲得洞庭漁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演唱的《洞庭漁歌》獲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甲組一等獎。
2012年,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演唱的《漁歌調》獲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藝術表演類二等獎。

表現形式

漁歌(洞庭漁歌)的表現形式有哼唱、齊唱、領和式齊唱、吹奏、對唱、歌舞、純自然和聲演唱、彈唱等。

代表作品

漁歌(洞庭漁歌)代表作品有《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湖風吹老少年郎》《養女莫嫁駕船郎》《河水哪有我眼淚多》《十二月漁民苦》《我撒網子妻盪漿》《陽雀子喚醒打魚人》《送郎一條花手巾》《趕郎不到是冤家》《篙子一響船要開》《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來口難開》《蓑衣歌》《情姐愛的打魚郎》《吃茶歌》《盤漁歌》《洞庭仙》《絞錨號子》《湖風吹老少年郎》《養女莫嫁駕船郎》《養女莫嫁雷公塘》《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來口難開》《吃茶歌》《情妹愛的打魚郎》《昨日打歌我有來》《好多碼頭下河來》《何不朝拜我打魚郎》《水路歌》《駕船的大哥瞧見了》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漁歌(洞庭漁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澤文化的根基。它結構多採用比、興的創作手法,通俗明白,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
民間音樂中時常體現著湖區傳統的祭拜禮與祭祀習俗。洞庭湖區漁民幾乎一生都在水上生活勞作,特殊的生產力結構和生活方式構成了該地區漁民特有的價值觀念。他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因此漁歌(洞庭漁歌)的祭祀類歌曲對於研究水澤文化、水神信仰等民俗學和歷史文化學的價值重大。

傳承狀況

漁歌(洞庭漁歌)受到地域限制,生存空間日益萎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世代傳承中離不開藝人、表演者和觀眾,民間音樂總是和一定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生存狀態交織在一起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洞庭湖區的漁民大部分都.上岸轉產轉業,且他們的子孫已經很少從事養魚捕魚活動,對漁歌(洞庭漁歌)的保護與傳承是陌生甚至排斥的。現存的年輕漁民幾乎不會唱漁歌(洞庭漁歌)。

保護措施

湖南經視曾製作過系列節目宣傳漁歌(洞庭漁歌),《非遺湖南洞庭漁歌系列》。
2012年,歌曲《新洞庭漁歌之老巴陵漁謠》出爐,他是由著名作家鄒當榮作詞、著名音樂人譚圳作曲,譚圳、石雅琴演唱、湖南惠駿文化傳媒策劃攝製的東洞庭湖新漁歌。
2013年5月,洞庭湖區文體新局聯合洞庭街道辦事處先後在西瓜山、東風湖、捕撈、沿湖等社區開展了一系列“洞庭漁歌”傳唱活動。已宣傳發動近100人,傳唱了《我的漁歌萬萬千》《哪裡也比不上洞庭美》等8首“洞庭漁歌”。
2003年,已蒐集整理的漁歌(洞庭漁歌)篇目有上千首之多,內容從漁民部族的起源、遷徙、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涉,被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洞庭湖區歷史變遷和不同時期漁民生活狀態的“活化石”。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岳陽市岳陽樓區文化館、岳陽市岳陽樓區美術館獲得洞庭漁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演唱的《洞庭漁歌》獲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甲組一等獎。
2012年,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演唱的《漁歌調》獲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藝術表演類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