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嵊泗漁歌)

漁歌(嵊泗漁歌)

漁歌(嵊泗漁歌),主要流傳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嵊泗漁歌屬於漁民群體自發創作的一種漁業歌謠。嵊泗漁歌應漁場形成和漁業發展而生,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是舟山漁場漁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反映和舟山群島漁業發展的歷史佐證。嵊泗漁歌有漁歌、漁謠、小調等多種形式,以方言演唱,曲詞地域化,演唱狀態隨性自由,音樂風格粗獷高亢,具有鮮明的海洋特性,典型的作品有:《撐篷謠》《張網謠》《打暴歌》等。

2021年5月23日,漁歌(嵊泗漁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5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歌(嵊泗漁歌)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
  • 遺產編號:Ⅱ-157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唱風格,音樂特點,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表演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73年前後),嵊泗就有了早期的行政建制,叫做蓬萊北界村,村里漁業小成氣候。那時沒有機械工具,捕魚都得靠人力來完成,這就迫使漁民在海上作業時,要起步一致、動作一致,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一個人或幾個人難以完成的工作,於是就產生了漁民號子。
初期的漁民號子只是簡單的叫喊,如《抬網號子》,古時沒有尼龍塑膠,漁網都是用麻類植物的纖維線織成的;為了防止漁網被海水腐蝕或減緩其腐爛速度,漁民要把漁網浸泡在熱乎乎的牲口鮮血里,然後抬到山上或岩石上晾乾,方可下海捕魚,《抬網號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喊的。漁民們抬著沉重的漁網,走在崎嶇的路上,他們喊著號子就能忘記疲勞、繼續勞動了。後來逐漸產生了樂音,並加入號子當中,後來才形成了有節奏、有樂譜、有文字、有名稱的漁歌。再比如《謠櫓號子》,古代的漁船大多是帆船,海上若是沒有風,船就不能開動,這時只能通過人力搖櫓,《搖櫓號子》就是漁民們在搖櫓時喊的,後來發展成為一首非常好聽的勞動號子,再後來加入音樂形成漁歌。再如《拔篷號子》,舊時的木帆船上有兩三道篷,一道主篷通常有六七百斤重,需要十來人齊心協力才能拔起來,這時需要一人喊號子,眾人齊拔篷。後來號子慢慢地演變成了漁歌(嵊泗漁歌)。

基本特徵

演唱風格

漁歌(嵊泗漁歌)是漁民捕魚作業時的一聲聲號子,漁民們跟隨著號子的節奏,一起用力快速地把網拉上岸。那時候的漁歌,演唱風格隨性自由,沒有一定的器具或伴奏樂器,工具可以是繩、篷、帆、櫓、網等,也可以徒手而唱,曲風唱腔粗獷高亢,在漁民作業過程中起到了團結人心、怡情樂興的作用。

音樂特點

粗放的音樂風格
嵊泗漁歌音樂風格的形成,與創造它的漁民群體的人物性格有著密切關係。漁民一年四季在無風三尺浪的大海上顛簸勞作,無論三伏酷界,三九嚴寒,披星戴月,夜以繼日,風啊浪啊雨啊雪啊,肆意凌虐,苦不堪言,海上風急浪高,勞動強度特別大,漁民們說話一般都是扯著嗓門叫喊,所以,他們創造出來的音樂文化,就如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形成的個性一樣,粗獷豪放,勇敢,堅定,還帶有架驁不馴的野性。如《風暴歌》。
自由的歌唱狀態
嵊泗漁歌既有固定音符,卻又變化多端。海上作業不同於其他生產,一項相同的勞動內容,往往會因為潮水的急緩,風浪的大小,網頭的大小等原因,漁歌的歌唱速度、力度、情緒等都會有所變化,甚至它的收唱作用和目的也會截然不同,如舟山群島流傳較廣的《搖櫓號子》為例:緩慢沉重地,聽著很吃力很費勁,感覺風急浪高,逆水行舟,船拾搖得十分沉重,艱難。但如果是在風平浪靜潮水平緩的情況下搖櫓,那就是另外一種唱法了:輕鬆愉悅地。
勞動情況的不確定性致使歌唱狀態的隨意性。可不管什麼大調小調、調性調式,在他們那兒什麼都不講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這種自由的歌唱狀態起碼讓歌者唱得很盡興。很多漁歌聽上去似乎顯得毫無章法,有的甚至信馬由韁、漫無邊際,但細細琢磨,又有許多道理在其中。
和諧的詞曲結合
嵊泗漁歌號子粗放灑脫,別具特色,尤其是詞曲結合的那種融洽、和美程度,根據並不怎么好聽的方言語調,找到較般配的樂音,互融合和諧搭配,創造成了朗朗上口的漁歌。如《戒菸調》:漁歌歌詞一般都是漁民的大白話,日常生活用語,樸實、形象,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聽者無需琢磨便可知道它的意思,品出它的滋味。

代表作品

漁歌(嵊泗漁歌)代表作品有:《撐篷謠》《張網謠》《打暴歌》《東海謠》《哥是舢板妹是纜》《東西南北風》《帶魚煮冬菜》《搖櫓號子》《老大歌》《盼郎五更》《花牌調》《嵊泗漁場都是寶》《海姑娘》《漁民大鬧東海洋》《嵊泗好》《漁姑謠》《船魂》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漁歌(嵊泗漁歌)的存在,對於了解海島文化歷史、繁榮新漁歌創作、創建特色旅遊、打造“東海明珠·中國第一島城”等,都具有較大的文化套用價值。

傳承狀況

嵊泗縣文化部門、音樂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挖掘、創作和傳承工作,成效較為明顯。在國小音樂教材中涉及方言類的音樂作品很少,學生聽的唱的基本上是國語的歌曲,學生一張嘴說的是國語,能聽懂本土方言的很少,更談不上說方言了,對優秀的嵊泗漁歌了解少之又少。

傳承人物

舒信虎,嵊泗縣音樂協會會長,嵊泗漁歌的傳承人。舒信虎先後創作了數十首漁歌,代表作品有《帶魚煮冬菜》《搖櫓謠》《我的阿姐囝》《阿拉舟山人》《東海有個漁村》。

保護措施

2009年,漁歌(嵊泗漁歌)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品名錄。
自2005年以來,嵊泗縣大力開展漁歌(嵊泗漁歌)保護傳承工作,搶救整理原生態漁歌60餘首,改編創作新漁歌30餘首,評定代表性傳承人2位,組建漁歌傳承團隊5個,創建漁歌工作室2個,發行嵊泗漁歌專輯2套,舉辦大型漁歌專場演出3場,打造嵊泗漁歌風情劇《東海謠》。
2021年5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嵊泗縣文化館獲得漁歌(嵊泗漁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漁歌(嵊泗漁歌)項目保護單位嵊泗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2007年,漁歌《東西南北風》參演中央電視台舉辦的2008北京奧運你就是火炬手的專題節目錄製與“你就是火炬手”奧運專題節目。
2010年10月19日,嵊泗縣文化館攜嵊泗漁歌《阿姐囝》和《東西南北風》參加了由崇明縣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的“崇明縣第12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長三角地區優秀節目展演”活動。
2010年,日本“中國文化節”的主題是“舟山群島的傳統音樂”,嵊泗縣文化館館長沈利兵應邀在國日本表演嵊泗漁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和夫人與200多名觀眾一起欣賞了演出。
2012年,漁歌(嵊泗漁歌)參加央視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錄製。
2015年,漁歌(嵊泗漁歌)登上“美麗浙江·水之韻——浙江省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歌舞晚會”展演舞台,在省人民大會堂里通過電視直播,向觀眾展示了獨特的風土人情與嵊泗漁俗文化的藝術魅力。
2021年,嵊泗縣緊緊圍繞建黨100周年,以漁歌(嵊泗漁歌)為主線,開展《唱支漁歌給黨聽》系列慶祝活動。

榮譽表彰

2007年,漁歌(嵊泗漁歌)《東西南北風》在“舟山群島·中國漁歌邀請賽”中獲一等獎;歌曲《帶魚煮冬菜》獲2007年中國民眾文化學會第四屆創作歌曲金獎。
2007年,漁歌(嵊泗漁歌)《搖船櫓子》獲金鐘獎流行音樂華東賽區原生態組金獎。
2008年,漁歌(嵊泗漁歌)《帶魚煮冬菜》獲“江南風”長三角歌曲創作演唱大賽創作金獎、表演大獎。
2008年,漁歌(嵊泗漁歌)《搖櫓謠》獲“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銀穗獎,並參加2012廣東省漁歌精英賽暨全國漁歌邀請賽獲金獎;漁歌小組演唱的《這裡有個漁村》在浙江省首屆村歌創作演唱大賽中,獲創作金獎。
2016年,漁歌《帶魚煮冬菜》獲得全國群星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