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房

漁房

《漁房》是由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創作的詩歌,她的詩富有想像力和音樂節奏,並藉助語言的精確表達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結合起來,表達了堅持正義的信心和詩人的責任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漁房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伊莉莎白·畢肖普
  • 表達:正義的信心和詩人的責任感
詩歌原文,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雖然這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
但在一個漁房下
仍有一個老漁民坐在那裡結網
他的網,在幕靄中幾乎無法看見
只是一團發紫的褐色
而他的梭已被磨光用舊。
那空氣中的鱈魚氣味如此強烈
讓人的鼻子發酸眼含淚水
那五個漁房有尖峭的屋頂
而從閣樓的儲藏室中伸下狹窄的吊橋
為手推車的上下提供方便
處處籠罩在銀色之中:
慢慢地隆起仿佛在思忖著湧出地面,
那大海沉重的表面是不透明的,
但散布在荒野的亂石間
那長椅,那龍蝦罐,那船桅
呈半透明的銀色,
正像那經年的小建築
在臨海的牆上長出翠綠的苔蘚。
那大魚盆已經被鯡魚的美麗的鱗片
畫上重重皺紋,
而那手推車也被同樣滑膩的東西塗滿。
叮著厚厚一層虹彩色的蒼蠅
在那屋後小小的斜坡上,
藏在反射著微光的玻璃後,
有一具古老的絞盤,破敗不堪,
兩個長長的把手已被磨白
鐵制部分上
還有一些陰沉的斑痕,就像風乾的血。
接受“好彩”煙的老人,
是我祖父的朋友。
當他等待捕鱈船到來的時候,
我們談論人口的下降
還有鯡魚和鱈魚。
他的罩衫和拇指上戴著鐵環,
從被肢解的魚身上
颳去鱗片——
那最美的部分,
用一把黑色的老刀
那刀刃幾已磨損殆盡。
再向下到水的邊緣,
在那拖船上岸的地方,
那長長的斜坡俯身水中,細細的銀色樹幹
穿過灰色的岩石
平行地橫臥,漸次向下
中間相隔四五碼的距離。
寒冷黑暗深沉而又完全地清澈,
是凡世無法忍受的元素,
對魚和海豹……尤其是對一隻海豹。
我已經夜復一夜地看著這裡,
那海豹對我感到好奇。它對音樂深感興趣,
就像我是一個沉溺的信徒,
所以我對它吟唱聖歌。
我還唱道:“上帝是我堅不可摧的堡壘。”
它站立在水中向我行注目禮
慢慢地小幅移動它的腦袋
它時不時地消失一下,然後又在突然出現
在同一個渦渦里,聳聳肩
就像久立妨礙了它的判斷力。
寒冷黑暗而就完全地清澈
清澈的灰色冰水……後面,在我們背後,
開始著那威嚴的杉樹行列。
幽藍幽藍,陪伴著它們的陰影,
一百萬棵聖誕樹靜立
等待著聖誕節的來臨。那水看來懸垂著
懸垂在圓圓的藍灰色石頭上。
我已經無數次看過它,那同樣的海,同樣地,
輕輕地,心不在焉地敲打著石頭,
冷冰冰地自在處於石頭之上,
在石頭之上然後在世界之上。
如果你把手浸入水中,
你的腕子立即會感到疼痛而手感到灼傷
就像那水是火之化身
消耗石頭,燃燒出灰色火焰。
如果你嘗那水,它開始是苦的,
然後是鹹的,之後肯定會灼痛你的舌頭。
這就是我想像中“知識”的樣子:
黑暗,苦鹹,清澈,運動而且完全自由自在,
從那世界的
堅冷的口中汲出,源自那永恆的石化乳房
汲汲流淌,我們的知識是歷史性的,流動著的
轉瞬便無跡可尋。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1911年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1934年畢業於瓦薩學院後,在紐約文學圈裡的生活為其事業奠定了基礎。後與大學同學路易斯·克蘭在南方佛羅里達的基維斯特島,同居了5年。她的一生很多時候都在旅行,游離了美國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年定居巴西。最後返回麻薩諸塞州,住在波士頓,任教於哈佛大學。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歲。 詩集《北與南》(1946)使伊莉莎白·畢肖普一舉成名,1949-1950年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並和另一部新詩集《一個寒冷的春天》的合為《詩集》(1955),獲得普利茲獎。詩集《旅行的問題》(1965)與《詩歌全集》(1969)牢固地奠定了她作為傑出詩人的地位。她曾獲古根海姆獎,及1970年全美圖書獎。另一部詩集《地理學Ⅲ》(1976)在英國出版。 畢肖普立足於美國詩歌的傳統,繼狄金森、斯蒂文斯、瑪麗·摩爾之後,用同樣可靠的技藝,較之同輩詩人包括洛威爾、貝里曼等人更清晰地表達了一種個人化的修辭立場。她的詩富有想像力和音樂節奏,並藉助語言的精確表達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結合起來,表達了堅持正義的信心和詩人的責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