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1933年3月26日,日本政府與
偽滿洲國政府簽訂《關於設立日滿合辦通信公司的決定》, 後來又將原設在大連的股份有限公司遷移到新京(今長春)。 由日本政府、滿洲國政府、滿鐵、
日本放送協會、
朝鮮銀行等單位出資, 於當年8月31日成立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名義上是合辦, 實際上由日本一手控制和包辦。
該會社設總裁一人,設有經理部、技術部、放送部、電務部和總務部。 在大連、
奉天(今瀋陽)、新京、哈爾濱、牡丹江、
齊齊哈爾、承德設立七個管理局,分別控制著各個區域的電話和電報業務。而各種級別的營業部門遍及全境,比如新京就有中央電報局、中央電話局等。除了這些管理局外,還設有技術研究所;在新京、大連和旅順設有職員培訓所;在日本東京和大阪設有辦事處。
滿洲電電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於1934年8月1日, 把電報業務劃分為官報和私報,同時還開展了國際電報業務。 1935年12月12日13時,開通了新京至巴黎間的國際電報業務, 這在當時也算是電信業務的一種先進標誌。
滿洲電電會社”還擁有滿洲特殊造紙、通信器材、印刷廠、滿洲電電建築等多家會社,還將偽“滿洲國”唯一的通訊社“滿洲國通訊社(滿通)”的龐大無線通訊設施受讓。另外,還與偽“滿洲國”政府、關東軍三方共同投資興辦了“東亞通訊調查會”(對外稱“滿洲電電調查局”),主要任務是監聽蘇聯無線電信、干擾廣播。當時“電電會社”在電信電話線路、電信機械、電話機械、載波電話設施、無線通信設施等硬體水平方面,超過了日本,是具有國際水準的,而其電報電話業務近達日本、遠涉歐美。
消失時間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蘇聯紅軍接收電電會社,電電會社成為事實上已經消失,法理上消滅的日期不詳。
主要建築
滿洲電電會社本部時稱“電電大樓”,舊址位於
新京市大同廣場西側(今長春市人民廣場西側的人民大街2599號), 大樓建成於1935年,建築面積一萬八千餘平方米, 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頂部塔樓三層, 外牆黃色瓷磚敷面,整體平面呈凹形。 新京中央放送局(廣播電台)當時也設在該樓北翼。 該樓現為中國聯通長春分公司駐地,被定為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京中央電報局是電電會社的附屬機構,從事於電報和長途通信業務。 中央電報局(電報大樓)位於新京市興安大路(今長春市西安大路331號), 建於1942年,建築面積一萬一千餘平方米,地下一層, 地上原為四層,1986年接建一層。 外牆青灰色瓷磚敷面,整體平面呈L形。 大樓現為中國移動通信長春分公司駐地,也是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電電會社寬城子送信所,為1934年建立的無線電發射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國家廣電總局523電台, 2006年遷離。 該電台主樓位於今長春市亞泰北大街慶豐路口西北, 為風格獨特的二層建築。 電電會社孟家受信所,為無線電接收台,原位於今長春市孟家屯電台街南端西側電台村附近, 現舊跡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