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稱謂學

滿族稱謂學

滿族稱謂學,又稱“女真演繹學”,是研究滿族民族形成的民族邊緣學科,是“滿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洲史學的梗概(學者-邢海珍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族稱謂學
  • 別稱:女真演繹學
  • 特點:滿族學重要部分,滿洲史學梗概
  • 屬性:稱謂學
滿族稱謂學的基本信息,滿族稱謂學的進化階段,先民時代,戶族國家時代,建州女真時代,大民族融合時代,

滿族稱謂學的基本信息

滿族,是關東地區“五少民族”之一。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遼寧最多,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分布較多,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嚴格地說,滿族的歷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滿族古稱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遼、宋、元、明---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共和國成立後,滿洲族簡稱滿族。現在的滿族人口中,歷史上由漢、女真、野人女真、蒙古、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
滿族稱謂學

滿族稱謂學的進化階段

先民時代

3000多年前至先秦時代的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漢代至三國,滿族先世肅慎人又稱挹婁人。南北朝時,稱勿吉人。勿吉,為女真語“窩集”之音轉,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時期,滿族先世又稱靺鞨。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唐朝時-公元698年,靺鞨人在今牡丹江建“震國”,首領大怍榮被唐封為“渤海郡王”(古渤海國)。歷經15代國王,229年後被契丹族建立的“遼”所滅。渤海國民間用古老原始“森林象形符號(學者潘承祥語)”(原始象形文字),上層人物及官方通用漢字。

戶族國家時代

五代時期,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宋遼時期稱女真,遼朝將女真分為兩部,開原(今遼寧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另種提法:遼滅渤海國後,恐女真人為患,將數千大戶遷於遼陽之南,號“熟女真”;散居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各部落稱“生女真”)。12世紀初,生女真的完顏部崛起,其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一些部落後,於1115年稱帝,建立金國(公元1115~1234年),國號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完顏希尹仿漢字和契丹字創製成女真文。蒙古滅金後,其文字也隨著消亡。12世紀中國北方蒙古族興起,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元朝,統一了中國。女真人從此置於元朝統治之下。

建州女真時代

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爾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稱後金)。1583年,努爾哈赤再次統一女真各部,立國稱後金,建都盛京(今瀋陽)。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創造出老滿文。1623年,達海對老滿文進行關鍵性改革,是有圈點的滿文。滿文使用了二百多年。滿族問鼎中原,滿文被漢字代替,滿族書畫家隨之出現。康乾盛世,至嘉慶,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至今,滿族書法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稱皇帝,金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洲。據《滿洲源流考滿洲是部族名稱而非地名,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領有中國全境。
女真族女真族

大民族融合時代

1910年,辛亥革命後,稱滿洲族為滿族。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滿洲族簡稱為滿族。呼倫貝爾地區最初的滿族是作為官吏出現的,即首先是布特哈地區設立打牲總管衙門,清廷派理藩院滿族官吏管轄,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設立前後,清廷亦派滿族官吏任總管、副都統等。1910~1945年呼倫貝爾地區居住著近4萬滿族人。據《興安北省移民調查報告》(日文)中載:“1938年移入額爾古納旗的滿族人口達21358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滿洲族人口陸續從呼倫貝爾離去,到1953年僅剩12774人,而額爾古納旗只剩3人。1956年統計,呼倫貝爾僅有4280 人。1970年以後,逐年增加,而且增長得很快,到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時,呼倫貝爾有滿族人口103003人,與1953年相比,增加90229人,39年平均每年增長5.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