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滾石30:1981~專輯全記錄》內容簡介:回望風雨三十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滾石每一首歌都藏著一段青澀回憶,每一個人都能找 到一首關於成長的主題歌。在我們的年少記憶里,那個黃色箭靶的唱片LOGO,曾代表了最通俗的對於音樂好壞的認可。60後邂逅了
羅大佑、
李宗盛、
潘越雲;70後邂逅了
周華健、
張國榮、
魔岩三傑;80後邂逅了
陳昇、
任賢齊、
莫文蔚乃至
張震岳、
五月天。
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里,最好的部分是自由。獻給所有與滾石一起成長的靈魂!
30年代表什麼?從1981年到現在,1500
張印著黃靶標籤的專輯,包含近1500位滾石人的青春熱情與夢想、屬於你我的青春故事以及跨時代的集體回憶和生活態度。
《滾石30:1981~專輯全記錄》收錄了
滾石唱片自1981至今總計1200多張專輯封面圖片,百張珍貴從未曝光過的
藝人宣傳照片、新聞資料、幕後拍攝製作花絮照片;珍貴絕版1976年及之後所出版的滾石雜誌封面和內頁;李宗盛、陳昇歌詞及傳真手稿;滾石1986快樂天堂演唱會企劃手稿;過往滾石員工所提供珍貴工作證、歷史照片、滾石文具、滾石相關商品等歷史寶盒;以及滾石大事記。
名家推薦
拿到一本《滾石 30:1981~專輯全記錄》,翻著看,還真能從裡面找出青春的記憶。裡面全是封面和照片,30年人家出了一千多張專輯,要是全放在唱片架上,看上去都很壯觀。華語地區流行音樂的巔峰,除了滾石,也沒有第二家了。近600頁厚厚一本,值得收藏——尤其是對聽卡帶唱片過來的人來說,你們該有一本。——著名樂評人
王小峰編輯推薦
《滾石30:1981~專輯全記錄》編輯推薦:30年代表什麼?從1981年到現在,1500張印著黃靶標籤的專輯,包含近1500位滾石人的青春熱情與夢想、屬於你我的青春故事以及跨時代的集體回憶和生活態度。老兵不死音樂萬歲本土唱片最強品牌創造無數經典叱吒華語流行樂壇三十年滾石唱片首度集結三代人的成長記憶一道
無與倫比的美麗風景。三十年來陪伴我們歲月的那些永恆記憶,化作一本厚厚的裝載我們青春記憶的滾石音樂記事簿。
作者簡介
段書佩,主編。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滾石唱片創始人
段鐘沂之女。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0年,系滾石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之一,創辦人為該集團董事長段鐘沂先生。滾石文化主要以書籍、雜誌及
筆記本之出版及書籍、雜誌之進出口銷售為主要營業項目。雜誌出口發行網遍及
台灣、
香港、
中國大陸及其它華文市場。
目錄
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鐘沂與總經理
段鐘潭 010—011
序
一整個時代的文化標記——專訪
設計師Akibo 陳信方 012—013
台灣音樂的改革者——專訪
音樂人黃韻玲 陳信方 014—015
聲音結合影像,創造流行音樂新生命
馬宜中 023—025
為什麼滾石很重要 張釗維 028—029
編者序 段書佩 030—031
滾石雜誌封面輯 032—033
滾石30年:1981—專輯全記錄
1981—1990 034—125
1991—2000 126—370
2001— 371—511
滾石30年快樂天堂演唱會照片 512—528
滾石時光寶盒 529—563
滾石周邊文具 / 1986快樂天堂演唱會rundown手稿 /
李宗盛手稿 / 滾石吉他手冊 / 陳昇手稿 /
1987年終親熱關係演唱會燈光藍圖 /
滾石唱片提袋 / 滾石詞曲創作大賽宣傳廣告
滾石歷年標語口號 564—565
滾石人的愛青春、夢想與勇氣 566—573
附錄: 574—592
滾石精裝 / 套裝專輯商品出版目錄
滾石唱片影音商品出版目錄
滾石唱片歷年發行產品目錄:新格唱片 / 天天唱片 / 鑽石唱片 /
銀河唱片 / 幼獅唱片 / 天下唱片 / 天王唱片
滾石唱片歷年發行之專輯——封面未獲得採用之目錄
序言
文 / 陳信方
這幾年,我參與了不管是台灣或者內地的歌唱選秀節目,擔任評審的過程中,接觸了許多新生代熱愛音樂的小朋友,讓我重新有機會去審視整個華人音樂產業的過去,並且衷心地期盼它的未來。
1986年,我剛剛加入滾石唱片製作部不久,就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憂傷男孩》,那對我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開始。沒多久,“黑膠唱片即將消失”的訊息很快就澆熄了我心中的喜悅。由於當時台灣的唱片製作規格都是跟著
日本的腳步,日本開始大力推廣CD之後,台灣也將面臨“CD成為主流音樂格式”的未來。這個舉措,無疑對當時的唱片公司來說是莫大的衝擊。科技的革新對我們的確是個全新體驗,尤其影響是全面性、全產業性。所以當CD成為主流,計算機技術開始被大量使用在音樂製作上,我們也明顯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異,竟然如此天差地別。
舉個例子來說,以前我們使用8軌錄音,錄音師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後來進展到24軌,得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兩個人得默契百分百,因為那時並無法同時間進行錄音動作,如果有一人在淡出時慢了點,整個就前功盡棄。後來計算機解決了這些問題,讓錄音的過程變得更便利、更實用。當然,“便利”絕對是科技帶來的優點,但我認為缺點也同時存在。過去我們在製作音樂,過程相當重要,你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你會累積屬於你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當然,我們那些令我們敬佩的前輩們,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地累積出經驗,並且留下很多豐沛的努力成果。跟以往相比,我認為現在的過程減少了,甚至消失了,很多東西都可以靠科技或計算機,很快就做到以前可能得做很久才能做到的東西,這是進步的必然,但也是很令人感到可惜的進步。
當然,現在很多人可以快速成功,但成功後可以持續下去的卻很少。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尊敬前輩,他了解真正做一首歌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在哪裡,他能夠在這些過程中細細品味,然後獲得更大的能量。而一般人往往只懂了些做音樂的皮毛,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唱出來的歌,所帶給聽眾的感動往往也就只剩皮毛。隔靴搔癢永遠都沒有辦法帶來真正的滿足,你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但是新生代創作人,像
盧廣仲、
蘇打綠或
方大同等,他們為什麼可以在市場中不僅被消費者肯定,而且還能夠存活下來?他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你看他們外表是年輕小伙子,但身體裡都住了一個老靈魂。
老靈魂往往就能造就出一首首前衛但又雋永的經典。台灣的創作環境真的相當自由,但也往往因為這樣的自由度,導致現在很多做音樂的小朋友局限了自己。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封閉的環境裡,許多人爭破頭想尋找更多養分,在自由無拘束的氛圍中,我們反而容易故步自封,以為自己唾手可得的養分,別人也可以取得呀!表現得很獨特很簡單,跟別人不一樣也很簡單,但要怎么做不一樣的同時,又要獨特、受歡迎、感動人,這就非常難了。做一個造型獨特的蛋糕老實講很簡單,你翻食譜備材料,只要發揮一點創意,你可以隨時做出獨特的蛋糕。但如果你還要讓蛋糕好吃受歡迎,這就不是你去翻食譜可以學到的細膩功夫。所以,這些細膩功夫就是來自你的底子,把底子打穩了,就勇敢地去挑戰更多新的關卡。很多小朋友真的被自由的環境約束住了,環境自由了,但卻把自己的心關在牢籠里,非常可惜。大家都應該去包容各種可能性,聽不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音樂,把所有音樂都聽過一輪之後,然後回到你最愛的類型去努力。而不是你喜歡搖滾,就只聽搖滾,甚至只聽西洋搖滾,其他的類型都不想去接觸,這樣你的視野就被局限在這個框架內。這跟你聽遍了所有經典,最後發現你最愛歐美搖滾,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所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最後“見山還是山”,同樣“見山是山”,但卻是南轅北轍的差別。
台灣的音樂環境在這30年有了非常大幅度的改變,我們經過了唱片公司最輝煌的黃金年代,經過盜版猖獗導致唱片銷量嚴重下滑的黯淡歲月,當然包括現在正在面對的數位音樂時代,我想不只是唱片公司,所有的音樂人也都在這些浪潮上受到一定的衝擊。這些衝擊有好有壞,但如果我們以悲觀的想法去面對,那終究得到一個悲觀的未來。如果把它看做是上帝的考驗,我們就去接受這種挑戰,尋找新的道路。我記得1987年,唱片圈第一次辦了一個支持正版的演唱會《第一種聲音》,鼓勵大家要買正版唱片,但後來大家會以唱片有沒有被盜版,當作衡量歌手受不受歡迎的標準。這是現實而殘酷的市場挑戰,但同時就是我們的考驗。我相信所有音樂人每個階段都在接受試煉,不斷不斷地面對挑戰。但總歸一句話,不管這個市場怎么變化,消費者的口味如何改變,最重要的一件事還是你的本事,你有什麼料?不管你現在多受歡迎,你如果放棄對過去所積累的那些過程與經驗的尊重和理解,你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地發光。
這當然是滾石在這30年來,最重要的角色。我從1986年加入滾石,一路看著它長大茁壯。這30年來,它做了很多創新,而這些創新直到現在都被唱片界奉為圭臬。不管是行銷的方式、做音樂的態度、對音樂的熱忱等,它不斷不斷在做一些新革命,同時又做為一個寶庫般,積累不同時期的音樂歷史軌跡。
當然這個過程難免有起伏、有挫折,但這些都不打緊,因為它是台灣音樂最重要的改革者,創造了一些典範,成就了一個時代的音樂共同記憶。
黃韻玲
編者序
文 / 段書佩
1978年,我3歲,李慶彰叔叔每天接我幼稚園放學後到爸爸公司等他下班,爸爸便會給我一把剪刀,一張好大的紙和糨糊,陪著他編一本叫做《滾石》的雜誌。
1982年,我7歲,爸爸給我一個吹風機和一卷黑漆漆的卡帶,要我幫叔叔阿姨將歌詞紙摺好放入卡帶中,包上塑膠袋再用吹風機的熱氣將它緊黏在卡帶上包裝好。叔叔阿姨笑得樂不可支,因為卡帶賣得太好,連7歲小孩都下場幫忙!那捲黑漆漆的卡帶便是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滾石30歲了,這30年來我自己、台灣和整個世界都經歷了許許多多。我從困惑憂鬱的小女孩到憤怒的搖滾女
文青到現在一個2歲女兒的媽媽。地球繞了一圈,從
台北到
紐約再從紐約到台北。
這30年來,滾石之於我的關係很親密卻也複雜遙遠,它像是手足
兄弟姊妹,是朋友卻也遙遠陌生。我人生幾個重要的階段都有滾石的音樂。第一次戀愛的時刻,深夜紐約的暗房,想家時
紐約唐人街地下室的
卡拉OK等等。但種種以上的敘述鋪陳其實並不是關於我。
2010年,因著滾石30年的時機,我們希望能整理出版過去的作品集,提交一份成績單。於是有了出版《滾石30:1981~專輯全記錄》一書的想法。我接下了這本書的編輯工作後,這1500多張專輯和這30歲的品牌是朋友?兄弟姊妹?確實曾讓我不知所措。該如何開場?該如何吐出第一句台詞?重新抽絲剝繭地檢視滾石的30年,該如何客觀中立且生動地呈現滾石這個品牌和這1500多張專輯是最重要的課題。
經過各方多次討論,從這1500多張專輯中,由多位特約顧問和編輯通過專輯創意企劃、業務銷售,對流行音樂史和社會文化的影響與意義和藝人重要轉型和突破各層面,從1981年到現在所出版的專輯部分頁面定出了不同編排版式,依據版式和專輯,同時搭配與該藝人或與該專輯相關的照片和相關收藏,其中包括許多非常珍貴和極富情緒的照片,還有目前已絕版該年份關於該專輯當期《滾石雜誌》內容等。在專輯選取的過程中,對特約顧問和編輯來說自然充滿掙扎和遺珠之憾,但礙於諸多客觀因素,如資料素材和著作權取得,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但最後也必須妥協。這當中包括70張專輯封面未能出現在書中,在附錄中以列表方式列出。
書中所出現的專輯編號含義分別是:RR/滾石台灣黑膠、RC/滾石台灣卡帶、RD/滾石台灣CD、MSC/魔岩卡帶、MSD/魔岩CD、SRD/滾石
中國CD、ROC/滾石香港卡帶、ROD/滾石香港CD、RSDIN/滾石
新加坡CD、RDSM/滾石
馬來西亞華語產品、RCM/滾石馬來西亞馬來語卡帶、RDM/滾石馬來西亞馬來語CD、RKLD.RKCD.RLPD/滾石
韓國韓語產品、GUT、TAN/滾石風雲發行產品。
製作人名單部分均是滾石資料中心和編輯從一張張實體專輯產品上抄錄下來的,但諸多專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缺漏的資料卻也已不可考。
本書的編輯過程十分複雜繁瑣,有許多耗費眼力、時間、心神的手工細活。30年來的大量資料經過兩次辦公室和資料中心的搬遷,保存下來非常不容易。這本書要謝謝滾石唱片在資料提供和著作權法務確認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滾石資料中心所支援提供的滾石歷年專輯資料、照片、圖片、新聞簡報、印刷品、海報等等。這幾個月多次進出資料中心,翻箱倒櫃地翻過來又擺回去,謝謝美雀多年來鍥而不捨的整理和收藏。謝謝本書助理編輯——去年才剛出校門的陳欣妤——將30年來滾石海內外曾發行出版的這1500多張專輯按年份重新整理出來,一筆筆將專輯文字資料和封面對應起來重新建檔,同時確認和補齊專輯缺漏的資料等等這些需要高度耐心和細心費時的工作。本書的美編蕭紫臣也是非常年輕的設計師,自告奮勇毛遂自薦地一肩扛起這比她年紀還大的唱片公司的作品集的設計工作,這么多歷史久遠的專輯封面,都經過她的美化。謝謝唱片公司辛苦的實習生花了一整個夏天將所有專輯封面電子化,謝謝端端對這本書的用心和用情。謝謝本書所有的貢獻者,書中所出現的許多照片、手稿、信件和文具等均為私人提供,這是過往滾石人、滾石前員工翻箱倒櫃所提供的私人收藏。
自己在編輯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便一首首哼唱了起來,從前小時候不懂的歌詞,現在重新有了體會。從整理每一張專輯中似乎同時給了自己一個奢侈的機會細細從頭走了一遭。過程中我看到了科技發展的軌跡,科技如何影響唱片專輯封面設計、攝影甚至是紋理和質感。藝人宣傳照從膠捲底片、正片、相紙、專輯設計手稿、手繪插畫、演唱會舞台設計藍圖、傳真等等充滿存在感的紙本,到現在所有的影像、攝影、音樂所有的心血都可濃縮在一張薄薄的
光碟里。越接近編輯尾聲越發現《滾石30》這本書不只是關於滾石,這30年來的1500多張專輯同時也是過去30年台灣流行音樂和文化發展史的縮影,也是這許多當年愛音樂、相信夢想,充滿熱情與勇氣一腳勇敢踏入台灣流行音樂這些唱片音樂人的青春,是跨時代的集體回憶。
每個人對自己過去30年相信都一言難盡,更何況一個台灣本土唱片公司的30年。我們盡力及很有誠意地和各位分享滾石的30年的全記錄,相信每個人對於滾石所出版的專輯和音樂都各自有不同的體會、角度和心情,就像Akibo說的“那幾乎是每一個人的青春歲月,當你聽到一些歌,你就會想起當年的某些故事、某些情節、某些回憶、某些發生在周遭的事和當時的心境。”希望你們也能以這種心情看待這本書。這本書只是個引子,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為台灣流行音樂、為滾石寫故事。本書資料如有缺漏或錯誤也請不吝指正。
滾石30正值壯年,滾動的石頭永不生苔,繼續搖滾吧!
段書佩